- 中國公共政策評論(第13卷)
- 岳經綸 朱亞鵬
- 1949字
- 2020-11-06 17:53:55
二、“美好生活”的社會政策含義
(一) 關于“生活”概念的外延與內涵
生活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社會政策意義上的“生活”既要源于生活,又要引領生活。但是,社會政策作為一門科學,在界定生活的時候需要堅持平等、公正的基本原則,同時還要具備中立、客觀、抽象的要素。根據以上原則以及社會政策概念的分類,我們可以把政策意義上的“美好生活”分為社會目標概念和實際操作概念。美好生活是社會政策的一個愿景目標,而生活則是一個具有實際操作意義的政策概念(參見圖1)。

圖1 美好“生活”概念示意圖
在這里,我們可以把“生活”概括為“人在社會生活中所要經歷的生存、生活(生計)、生命的生活過程和勞動、生活、消費的生活內容”。作為政策核心概念的“生活”,從垂直線的生活過程考察,它包括生存、生活(生計)、生命這三個貫穿人生的階段。注2從水平線的生活結構考察,它包括勞動、生活、消費這三個在生活內容中不可缺失的要素。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核心的社會政策設計,應該涵蓋以上的六項內容。當然,除了六項基本要素之外,還要考慮外圍的生活關系、生活方式、生活環境、文化生活等因素。如果以上各項內容達到了社會平衡,那么,距離社會政策愿景目標的美好生活就不遠了。
從“生活過程”來考察的話,可以看到核心概念的生活意在表明這是謀求職業,獲取生活資源用以維持個人以及家庭生活的生計問題,是人生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時期。在這個層面上他如果遇到了失業、傷殘以及其他的意外性生活風險,或者由于子女入托、升學教育以及照顧年邁父母等,遇到生活危機和困難,他們的生活質量立即就會下滑到生存的層面。通過提供家庭、養老等社會服務,就可以預防這一群體的生活下滑。另外,生活還連接著生命這個環節,既包括對大病患者、老年人護理、殘障人群等的津貼以及服務,也包括預防自殺行為的情感援助等涉及生命質量的問題等。從生活結構來考察,可以看到生活一方面連接著勞動,另一方面連接著消費,生活與勞動、生活與消費之間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故障,就會出現生活困難和不能夠自立等問題,把握三者之間的變化和互動是十分重要的。同時,生活還要受制于生活關系、生活環境、生活方式以及文化生活等外部條件的制約和影響。生活又是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如果在這個循環的某個環節出現了生活的障礙,則需要社會政策的支持,幫助他調試或者設定新的循環路徑。把生活作為一個循環過程來把握,有助于社會政策的選擇和抉擇。
(二) “生活者”主體
與政策意義上的生活相關聯的另一個概念是“生活者”。特別是在進入消費社會,生活主體流失現象異常嚴重。日益擴展的網商和網購,使人們對商品經濟以及商品化信息的依存度越來越強。市場好像一輛疾駛的快車,通過提供大量的商品推動消費,刺激人們對財物的欲望,人被緊緊地綁架在這輛消費列車上,無法擺脫。消費市場培育了諸多為了消費而生活,生活的目的就是追求更高的消費的群體。這部分群體對原本意義上的生活感覺越來越麻木,生活者主體意識被消費欲望覆蓋。如何使這一部分群體回歸生活,回歸生活者主體意識,是新時代社會政策需要應對的問題。
其實,日本也有過同樣的教訓。20世紀70年代前后,日本的學界和媒體曾經出現了一場有關從消費者走向生活者的討論。這場討論的背景與上面陳述的背景相似。企業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經濟利益,不斷更新擴大消費產品和宣傳消費理念,從中應運生成了一批消費寄生蟲,也就是為了消費而生活,生活就是為了消費的社會群體。這場討論就是為了扭轉這種被扭曲了的生活觀。從消費者走向生活者討論的主要觀點是提出“人的生命再生產”理論。學者們提出,現代文明的經濟觀只是反映了近代科學發展的一個側面,并不能將其強加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社會生活領域自有本身的法則。“人的生命再生產”理論強調人的消費行為,僅僅是為了補充體力、延續生命和生命繁衍的手段,是人的生命再生產的一個過程,而不是目的。人的生命再生產與消費的關系是生理意義上的需求,而資本主義生產與消費的關系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潤,追求利潤是目的。兩者持不同的關系和不同的立場,生活者并不應該成為消費吞噬的對象。學者們強調將生活者與消費者加以區分,并告誡人們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不要隨波逐流,要堅持生活者的主體地位。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日本出版了諸多以生活者為題的專著,從經濟學、社會政策學、社會學等角度探討以中產階層為主要群體的生活者的生活方式、生活目標、生活關系的變化和對應等。1992年日本政府提出《生活大國5年計劃》,將生活者和消費者加以區分,對改善生活者的勞動環境、家庭關系、學習娛樂等提出了具體的社會政策舉措。
可以預測,進入新時代,生活問題的比重會增長,國民的生活意識會逐漸從追求物質價值觀向精神價值觀傾斜。引導人們回歸生活者主體意識,需要社會政策有新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