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公共政策評論(第13卷)
- 岳經綸 朱亞鵬
- 631字
- 2020-11-06 17:53:55
一、引 言
中共十九大報告中多次提及“美好生活”,并具體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十九大之前,習近平總書記就明確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以上表述明確了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互動關系,這為以社會公平為目標的社會政策理論發展提供了更為寬闊的視野和空間。
長期以來,社會政策偏重經濟領域產出的社會公平問題,對生活領域的社會公平問題不太重視。這是因為,經濟發展就是硬道理的價值觀體系,不僅支配著經濟界,也影響著社會政策的理論和實踐。以往的社會政策從促進經濟發展的思路,強調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固然,它在解決經濟收入差距不公平問題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對于那些不容易以經濟指標把握的生活性問題,缺乏對應的思維和舉措。比如,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因空氣污染致殘等家庭和人群,通過津貼給予經濟上的補償僅僅是政策的一個方面,通過社會網絡和公共服務對其提供生活上的支持也是社會政策的另一個側面。經濟增長中悄然變化的“生活”以及由此滋生的生活問題,如果不及時疏通,將會為今后的社會發展留下隱憂。研究生活問題,用新思維和科學的方法重建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核心的社會政策價值體系,解決經濟發展與社會滯后這種不平衡發展之間的矛盾,應該是邁入新時代社會政策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