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公共政策評論(第13卷)
- 岳經綸 朱亞鵬
- 2222字
- 2020-11-06 17:53:56
一、引 言
福利國家的雛形或要素最早可以追溯至俾斯麥時期的德意志帝國甚至是英國中世紀的《濟貧法》(李工真,1993:74—80;郭義貴,2002:29—33)。然而,現代福利國家的大規模興起與發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才出現的現象。第一個現代福利國家誕生于20世紀40年代的英國,當時最先明確系統地闡述福利國家基本思想的《貝弗里奇報告》,對歐洲后來的福利國家建設浪潮產生了深遠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只有極少數國家不同程度地為最底層人群提供用以緩解其貧困狀況的社會保障。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西方發達資本主義世界則普遍采取福利國家形式,建立起覆蓋全體國民的福利體系(米勒、波格丹諾,2002:854—855),呈現出鮮明的包容性特征。福利國家形態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結構等諸多方面產生了深刻作用。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方學界開始對福利國家這一新生事物展開研究。然而,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世界在石油危機背景下進入了長期的滯脹階段,新保守主義性質的改革在許多國家紛紛展開,福利國家開始由擴張轉向緊縮,甚至面臨被拆解的風險(皮爾遜,2007:4)。這些經濟困境促使西方學界自覺地對福利國家建設及其危機展開理論反思與檢討: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福利國家會在西方世界大規模興起?為什么西方發達資本主義世界內部發展出差異顯著的而不是趨于同質化的福利國家?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福利國家建設進入緊縮階段的根源是什么?西方學界圍繞上述問題生產出了大量研究成果。本文主要梳理具有代表性的六種理論研究視角,即工業主義邏輯、權力資源模型、國家中心主義進路,以及包括經濟全球化視角、后工業主義視角和女權主義視角在內的福利國家新政治學。回顧和評述西方學界的重要理論視角,一方面有助于為持續深入研究西方福利國家的理論成果和當代西方福利制度面臨的嚴峻挑戰提供必要的知識基礎,另一方面可以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福利體系提供相應的理論鏡鑒。
福利國家作為一種歷史現象得到學界的普遍確認,但對其本質為何,西方學界并未達成共識。為福利國家奠定理論基礎的英國社會政策鼻祖理查德·莫里斯·蒂特馬斯(Richard Morris Titmass)認為:“社會政策不僅功能是積極性的,而且性質根本有別于經濟政策。社會政策關注于利他主義的單向轉移和社會整合。社會政策不是簡單地回應社會問題,它可以通過‘積極社會工程角色’實現美好社會的理想。”(劉繼同,2004:52—59)然而,在戈蘭·瑟伯恩(G?ran Therborn,1987:237—254)看來,“福利國家理論缺乏一個有意義的主體——福利國家意味著什么,它們又是如何影響著當代社會生活——讓人感到驚訝”。在不同學者眼中,福利國家的核心圖景不盡相同。丹麥學者艾斯平-安德森(Esping-Andersen,2010:31)認為,公民社會權利是福利國家的核心概念,社會權利的授予以及隨之附帶的去商品化特征和社會分層化共同構成了構建福利國家理論的三條主要前置原則。在德國學者克勞斯·奧菲(2006:57)看來,福利國家是資本主義經濟系統維持自我生存的工具形式,它通過向普通工人提供援助與支持來克服資本主義內在的自我毀滅傾向,并且允許工人和工會在資本主義民主政治框架下進行社會福利抗爭以作為化解社會矛盾的政治出路。戈蘭·瑟伯恩(Therborn,1987:237—254)則認為,福利國家是通過提供公共物品和四種類型的私人物品以維持人類再生產的社會制度,其中,四種類型的私人物品包括規制和/或提供/禁止市場外部性、提供或促進有益品(merit goods)、額外的國家工資、國家提供的其他私人物品。可見,學者們并未就福利國家給出一個共識化的本質性概念,這既與取向各異的理論出發點和落腳點有關,也與福利資本主義世界內部的形式差異并且其本身處于持續變動之中緊密相連。
盡管如此,我們仍然發現,不同福利國家之間具備某種程度的相似之處:福利國家是政治力量積極介入經濟再分配領域,以彌補市場功能缺陷的典型表現;在福利國家框架內部,社會矛盾以政治化的處理方式得以極大緩和,資本主義體系內部的階級矛盾不再以普遍性的對抗形式出現,從而大大降低了政治斗爭的烈度;以公民社會權利為基礎的福利國家,其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健康、醫療、住房、教育、社會服務等諸多領域;福利國家既是發達資本主義體系內部國家—市場—社會關系持續互動的結果,同時也對發達資本主義世界的政治生態、經濟結構與人口結構變化產生了深刻的塑造作用,并且在長期看來將會持續制約資本主義世界內部的治理走向。
福利國家自誕生之日起就一直處于變動之中,社會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變化趨勢能夠部分地反映福利國家的變遷圖景(參見圖1)。

注:OECD標示線條代表OECD國家平均公共社會支出占GDP比重變化情況。OECD國家公共社會支出涵蓋老年保險、遺囑保險、病殘救濟、健康保障、家庭政策、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方案、失業救濟、住房補貼以及其他社會政策領域等內容。
資料來源:OECD數據庫,參見http://www.oecd.org/social/expenditure.htm。
圖1 OECD國家公共社會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比:1960—2014年
如圖1所示,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福利國家的變化未曾像其之前階段那般劇烈。但是,總體而言,福利國家在新保守主義性質改革下并未出現逆轉性的大規模拆解跡象,反而繼續處在溫和的擴張過程之中。當然,這僅僅是從數字上得出的一種粗糙結論,而福利國家陣營內部的差異化表現更加劇了學者們對此現象的困惑與好奇。他們圍繞前文提及的相關問題展開研究,并且都不同程度地觀察到了福利國家演變圖景中的某些側面。這些既針鋒相對又互為補充的理論視角正促使一種更具綜合性、更富解釋力的福利國家理論范式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