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絲綢之路與中亞史地研究
- 許序雅
- 1918字
- 2020-11-06 11:33:33
二、問題的提出
綜觀上述著述,不難發現只有極少數研究者對唐代漢文文獻有關中亞史地的記述加以整理和研究。即便是這些研究者,他們也很少把文獻加以系統研究,致使文獻的史料意義限于一時、一地、一事??紤]到有些漢籍記述甚至是7—8世紀中亞諸國史地狀況的唯一記述,辨別漢籍記述的真偽,確立漢籍記述的可信度,就顯得更為重要。15在構架“唐與中亞”課題研究的宏大體系之前,我們必須首先平心靜氣地考辨唐代文獻中有關中亞以及中亞與唐朝交往的記述,才能使我們的研究視角全面起來,避免使用史料的割裂性和隨意性,客觀地評價中亞諸國入唐朝貢的性質,準確地判斷唐朝在中亞是否有抵制大食東侵的策略。
從上述中外學者著述中可以看出,唐代文獻所記中亞諸胡國歷史、地理狀況是否有誤,唐人對中亞的認識是否準確,唐代文獻與阿拉伯—伊斯蘭輿地文獻所記有何不同,中亞諸國與唐朝的政治關系在不同時期有什么變化,它們與唐朝的親疏關系是否有別,7—9世紀絲綢之路中亞段的走向如何,中外學者鮮有人詳加辨析。而所有這些問題的探討都必須先從研究唐代文獻著手。
唐朝國勢強盛,盛行探索域外的風氣。不但西行僧侶、官員、士卒寫出許多有關西域歷史、地理、風俗、物產的著述,而且朝廷也派員調查西域諸胡國,編撰出一批有關西域的圖志。其中,記述唐代中亞諸胡歷史、地理及唐與中亞九姓胡關系的著述有 16:
輿地類文獻:李泰《括地志》凡555卷;《貞觀方物錄》;程士章《西域道里記》3卷;《西域圖志》(顯慶三年撰成);王名遠《西域圖記》;許敬宗等《西域圖志》60卷 17;蓋嘉運《西域記》;《十道四蕃志》;戴斗《諸蕃記》;賈耽《皇華四達記》10卷,《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40卷;高少逸《四夷朝貢錄》10卷;呂述《黠戛斯朝貢圖傳》。以上諸書、圖志,除了《括地志》殘文輯存4卷 18,《皇華四達記》序文殘留在《新唐書·地理志》,余皆不存原書。行紀類文獻:玄奘《大唐西域記》;道宣《釋迦方志》;王玄策《中天竺國行記》;慧超《往五天竺國傳》;杜環《經行記》。還有《新唐書·西域傳》,《舊唐書·西戎傳》,《新唐書·地理志》,《舊唐書·地理志》,樂史《太平寰宇記》,以及兩《唐書》、《資治通鑒》、《唐會要》、《通典》、《冊府元龜》的有關記述。此外,敦煌、吐魯番文書,唐代碑銘,唐人文集中也保存了一些記述。
上述這些文獻翔實記述了中亞九姓胡與唐朝的交往、唐朝政治勢力在中亞的進退以及唐代不同時期中亞諸胡國歷史和地理等基本史實,反映了唐人對中亞諸胡的認識以及唐朝對它們的態度。通過對這些文獻的整理和研究,我們可以確切明了唐代絲綢之路中亞段的走向及其變化,中亞九姓胡對唐朝附屬關系的建立、變化及其特點,九姓胡入唐朝貢的性質、意義,唐朝在九姓胡抗擊大食斗爭中的地位和作用,唐人對中亞認識的正確程度,并確立對漢文史料相關記載的可信度,使“唐朝與中亞”課題研究具有堅實、可靠的基礎。
上述這些著述的作者有一些(如玄奘,王名遠,慧超)甚至親自到過中亞。唐人對中亞諸胡的了解,理應是比較全面的。但從現存的文獻資料看,在實際上,唐人對中亞的了解相當有限。早在玄宗天寶二年(743),鴻臚卿王忠嗣所掌握的材料僅知西域十幾國,且錯訛很多 19,以至于賈耽需要在9世紀初重新編撰輿地著作。這一方面說明7世紀唐人有關中亞的著述流傳不廣,另一方面提示我們:唐代文獻記述是否有誤?
面對如此浩瀚的文獻,要在短短幾年內做系統研究是常人所不可能完成的。綜覽諸多文獻,我發現與本課題相關的記述,主要集中在《大唐西域記》卷一、《新唐書·地理志》、《新唐書·西域傳》和《冊府元龜·外臣部》四篇文獻中。前兩篇文獻詳細記述了唐代絲綢之路的走向,以及中亞諸國的相對位置;而且,《大唐西域記》是唐代最早記述西域史地的文獻,詳細記述了唐初絲綢之路走向和中亞諸胡的情況,《新唐書·地理志》保留了8世紀末中西交通道狀況,兩者各具代表性。后兩篇文獻則集中保存了唐人對中亞諸胡國的認知以及九姓胡與唐朝交往的基本史實。這些記載既是唐朝與中亞交往的記錄,又是雙方交往的歷史結果之一,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唐人在與中亞諸胡交往過程中所持的立場、觀點。而且,前三篇文獻文字上的整理已經完成,《冊府元龜》(明本)也基本不需要版本???,便于開展進一步的研究。前人在研究這四部史籍時,又留下許多空白,出現一些失誤。因此,我決定以這四篇文獻為中心,兼及其他漢籍記載,對唐代文獻所記中亞史地加以考辨。以文獻研究為中心,可以避免研究者在以歷史事件為中心的研究過程中取舍史料的主觀隨意性,從而可以進一步客觀、全面地探尋中亞諸胡和唐人活動的歷史軌跡。
為了避免與前人研究相重復,我把研究重點放在中亞河中地區。由于文獻的相對獨立性,所以本書各章也具有了相對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