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文課超有料:部編本語文教材同步學(初中·上冊)
- 溫沁園 鄭以然主編
- 5628字
- 2020-10-20 17:41:06
古代詩人的多彩江湖
——《古代詩歌四首》
詩歌是我們回望歷史的一個窗口,在詩歌中,我們能看到歷史人物的另一面,比如一激動就吟詩的曹操,才華橫溢到讓自己驕傲;能看到各種鳥兒的T臺秀,如“楊花落盡子規啼”“枯藤老樹昏鴉”;還能欣賞到流傳千古的絕妙景色,“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來吧,讓我們在欣賞美妙詩句之余,也了解一下它們背后的故事。
一、曹操《觀滄海》:沒想到你是這樣的曹操!
真實的曹操根本沒那么糟糕
大多數看過《三國演義》的人,提起曹操會覺得他是一個奸詐、卑鄙無恥的小人。在戲曲的舞臺上,他是個白臉奸臣形象。但在歷史上,魏武帝曹操地位卻很高呢!
曹操,字孟德,漢末豫州刺史部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擔任過東漢的司空、丞相,后被東漢皇帝冊封為魏公、魏王,他是魏文帝曹丕的父親,曹丕稱帝后追封其為魏武帝。
曹操既是政治家,又是軍事家。《三國志》談到曹操的軍事才能時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他有“韓、白之奇策”,也就是軍事上可以與韓信、白起比肩,還說他是當世之“孫、吳”,也就是春秋時代的孫子、吳起,說明他的軍事才能非常突出。
曹操打的敗仗也不少,赤壁之戰、第二次漢中之戰、早年的汴水之戰,幾乎全軍覆沒;還有濮陽之戰,差點兒被呂布活捉,為什么敗仗這么多?因為打仗有勝就有敗,所以勝的多、敗的也多。曹操指揮的官渡之戰、早年奪取兗州之戰、下邳之戰、鄴城之戰、南皮之戰、北征烏桓之戰都很精彩,最精彩的是潼關之戰,曹操親自謀劃、親臨前線指揮,聲東擊西、出神入化,又巧用反間計,將對手打得毫無招架之力。
曹操對《孫子兵法》的注解工作也受到后世的推崇,在歷代難以計數的《孫子兵法》注家中,早期共有11位大家被公認為最權威的,曹操排在第一位。
至于一直為后世詬病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換一個角度看,只是曹操的政治策略,他雖然“挾天子”,但始終承認天子,一生沒稱帝。在為自己一生的政治生活所做的辯護總結陳詞《讓縣自明本志令》中,曹操以睥睨天下的語氣說“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這確是事實。
其次,曹操還是文學家。曹操善詩歌,文學造詣很深。他在《蒿里行》《觀滄海》《短歌行》等詩歌中抒發了自己的政治抱負,對建安文學的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無論爭議如何,曹操對歷史的貢獻是板上釘釘的事實。所以當我們談論曹操時,不能再一味地用“白臉”來描述他了,應當給予曹操真實且客觀的評價——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好動的地球
曹操在他的詩作《觀滄海》中提到了“碣石”“滄海”“山島”,它們是怎么形成的呢?
眾所周知,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是一個擁有七大洲與四大洋的美麗星球。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地球上絕大部分地方是海洋呢?又為什么會有七大洲呢?大陸上的山、河、湖泊又是怎么形成的呢?這一切都離不開一個重要現象——地殼(qiào)運動。
地殼運動是地球表面物質的機械運動,是地球內部原因引起的。地球并不是一個實心的球體,而是類似于雞蛋的結構,最外層的“蛋殼”就是地殼,中間較厚的“蛋清”是地幔,最里面的“蛋黃”是地核。地球是一個“火球”,內部溫度是非常高的,地核的溫度在4000—7000攝氏度!這是什么概念呢?鐵熔化成液態的溫度是1538攝氏度,地核的溫度比它還要高很多。好在地殼表面的溫度剛好適宜人類居住,否則地球上就沒有我們了。
地殼運動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板塊之間的相互作用,板塊之間的相互擠壓形成隆起的山脈,板塊之間的分離形成深溝與裂谷。自地球誕生以來,地殼就在不停運動,既有水平運動,也有垂直運動。這種運動可以引起巖石圈的演變,造成大陸、海洋的增生和消亡;也可以形成海溝和山脈;同時還能導致地震、火山爆發等自然災害。
地殼運動造就了地球表面千變萬化的地貌形態,主宰著海陸的變遷。我們現在看到的山和海都是幾千萬年乃至幾億年前地殼運動形成的。地殼時時刻刻都在運動著,所以我們現在居住的城市在幾億年后變成海洋也說不定。
二、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為好友打Call
兄弟,送你一首詩,表明我的心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李白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是抒發感憤、寄予慰藉的一首好詩。在盛唐詩壇上,王昌齡也是璀璨的明星之一,以寫邊塞題材著稱,特別擅長七絕,被稱為“七絕圣手”。代表作為《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樣一位蓋世奇才,偏偏一生遭遇無數坎坷,可謂是官小名氣大,位卑才氣高。
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與王昌齡就有密切的交往。天寶七年,王昌齡被貶龍標(今湖南黔陽)尉,原因是“不護細行”,也就是說,他獲罪貶官,并不是因為出了什么重大問題,而只是由于生活小節不夠檢點。李白從天寶三年起離京漫游,此時正在東南地區,聽到這個消息,很為老友擔憂抱屈,于是寫了這首充滿同情和關切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千里投送,以相慰藉,從中可見李白對好友的俠肝義膽。
古詩詞里哪些鳥的出鏡率比較高?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中,出現一只很不一般的鳥,就是“楊花落盡子規啼”中的子規,也就是杜鵑。杜鵑在古詩中的出場率很高,因為它能夠點明時令為暮春,又有“子規啼血”的典故,所以常被用來寄托詩人心中的哀痛之情。古詩中,除了杜鵑,還有不少鳥兒出場也非常頻繁。
下面我們就選出古詩中的八大明星鳥,排名不分先后,以免鳥兒們爭搶C位。
1. 鳳凰
鳳凰是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地位不是一般的高貴。雄鳥叫“鳳”,雌鳥叫“凰”。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唐·李賀《李憑箜篌引》
2. 青鸞
青鸞是古代傳說中的五大神鳥之一,多為神仙坐騎。赤色多者稱為鳳,青色多者稱為鸞。
嬴女吹玉簫,吟弄天上春。青鸞不獨去,更有攜手人。——唐·李白《鳳凰曲》
3. 黃鸝
黃鸝又稱為“黃鶯”“黃鳥”,體形中等,羽毛一般是金黃色,非常奪目。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唐·杜甫《絕句》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宋·晏殊《破陣子·春景》
4. 烏鴉
烏鴉簡稱“烏”或“鴉”,個兒很大,羽毛大多是純黑色或黑白兩色,叫聲簡單粗厲。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唐·張繼《楓橋夜泊》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元·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5. 喜鵲
喜鵲也稱“鵲”,因民間傳說鵲能報喜,故稱喜鵲。
雙喜鵲,幾報歸期渾錯。盡做舊愁都忘卻,新愁何處著?——金·王庭筠《謁金門·雙喜鵲》
闌干倚遍重來憑。淚粉偷將紅袖印。蜘蛛喜鵲誤人多,似此無憑安足信。——宋·歐陽修《玉樓春·去時梅萼初凝粉》
6. 鴻雁
體色淺灰褐色,喜結群,常成群活動,特別是在遷徙季節。
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況是客中過。——唐·李頎《送魏萬之京》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宋·王安石《明妃曲》
7. 鷓鴣
鷓鴣的羽毛大多是黑白相雜,雄性鷓鴣好斗,叫聲特殊。“行不得也哥哥”是人們模擬鷓鴣的啼聲,用以表示行路的艱難,同時表達了對離別的傷感惆悵。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唯有鷓鴣飛。——唐·李白《越中覽古》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宋·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8. 鶴
鶴性情高雅,形態美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常常與神仙隱士一同出場。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宵。——唐·劉禹錫《秋詞》
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唐·王維《山居即事》
鳥兒不用喉嚨發聲?
很多人喜歡傾聽鳥類那獨特而婉轉的歌聲。大多數鳥兒,尤其是雀形目鳥類,能夠發出復雜而多變的鳴叫聲,這些鳴叫不僅給人帶來了愉悅的感官享受,對于鳥類自身而言,在覓食、求偶、育雛等行為中,還有著極為重要的交流作用。
鳥類的鳴叫方式,與包括人類在內的其他脊椎動物有著很大的不同。鳥類的主要發音部位并非在喉部,而是在比喉部位置更靠下的氣管——支氣管交界處。在這里,環繞氣管、支氣管的環狀軟骨擴大,形成了一個較大的管狀空腔,就像一個結構復雜的音樂盒,稱為“鳴管”。更為奇妙的是,鳥類的鳴管在吸氣和呼氣時都能發聲,像口琴一樣,因此使得鳥類的鳴叫更顯婉轉優美。知道了這些,再傾聽鳥兒唱歌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要發自內心地感嘆大自然的神妙?
三、王灣《次北固山下》:盛唐詩歌之極品
被掛在宰相政事堂上的唐詩
初唐詩人王灣(河南洛陽人士,早年及第進士,曾任洛陽太尉)在詩歌史上的地位一般,和詩仙、詩圣等人是無法匹敵的。在《全唐詩》中,他只有10首詩傳世。然而他的《次北固山下》卻頗受贊譽,甚至被人稱為盛唐詩歌之極品。其中“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句,甚至被掛到了宰相張說的政事堂上。后人評價,“何如海日生殘夜,一句能令萬古傳”,這可是讓多少詩人羨慕的褒獎啊!
明代文學家胡應麟在《詩菽·內編》一書中說,“海日”一聯,“形容景物,妙絕千古”。精妙之處在于——它既表明了一種時序的交替,又用文學的語言逼真地寫出了動態的景色,并意味深長地給人以一種哲理的想象。海日生于殘夜,必將趕走黑暗,迎來光明。江春闖入舊年,必將驅散嚴冬,迎來美好的春天,從而表現出人們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受,這就是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正能量”吧!
這首詩的格調和境界都很高,全詩呈現出一種壯麗高朗的境界,和盛唐氣象很契合,所以俘獲了大批古人的心。王灣能憑借一首詩名垂千古,也可以驕傲一下了。
帆船還能逆風而行?
說起帆船,腦海里瞬間就浮現一個畫面,一艘小木船掛著大大的船帆在水面上隨著波浪起起伏伏。帆船的動力是風,必須順風借力,若逆風行駛,那豈不是南轅北轍了嗎?
不得不說咱們人類實在是太聰明了,動動腦筋,充分運用了自然的力量,讓帆船在逆風的時候也能昂首前進。當帆船逆風的時候,將帆收緊,船首轉向迎風角大約45度,帆受到了足夠的風,船就會迎風前進了。這是利用了與飛機機翼類似的“浮升力”——當船頭與風來方向的角度在45度—90度,空氣在帆的兩側流動,并且流速不同,就形成了氣壓差,凹面的高氣壓向凸面的低氣壓流動,就形成了向前的動力,帶動帆船向前行駛,逆風航行就實現了。
這一現象,其實是“伯努利效應”在發揮作用——這是1726年荷蘭科學家丹尼爾·伯努利首先提出的。帆船的運動并不只是簡單地順著風或者逆著風航行,其中的物理學、動力學原理很多,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網上或者電視上找些資料,多多了解下帆船運動。
四、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元朝最好的散曲小令
“詞”方唱罷“曲”登場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部分。其中散曲是由我們熟悉的宋詞俗化而來,簡單地說,散曲就是給當時北方的流行音樂曲調填寫的歌詞。散曲與雜劇不同的是,散曲唱而不演,只清唱,不能演。
散曲是繼詩、詞之后興起的又一種文學體裁,可以說散曲的興起和詞的衰退幾乎是同時發生的。宋室南渡,漢族傳統文化中心向南方遷移,宋詞在北方的勢力大大減弱了。當時少數民族的音樂大量傳入,而南北語音不同,俗語方言互異,因此北方迫切需要一種新的詩體。
散曲,就是配合當時北方流行的音樂曲調撰寫的合樂歌詞,是一種起源于民間的音樂文學,是當時一種雅俗共賞的新體詩。后來,散曲變得越來越格律化,逐步脫離了市民化,失去了個性鮮明的市民文化血液,變得與宋詞幾乎沒什么區別,漸漸衰敗,沒能像唐詩宋詞一樣繁榮,延及后世。
散曲主要分為小令與套數。
所謂小令又叫“葉兒”,名稱源自唐代的酒令。小令形式短小,語言極其精練,是單行曲子,非常簡潔。比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就是典型代表。
套數又稱套曲、散套,由若干個同一宮調的曲牌,按一定次序連起來,編排連貫而成。一般會歌詠一個中心內容或故事片段,只供清唱,不夾說白,光唱不演。全套各曲牌必須一韻到底。簡單地說,就像是唱著歌兒給人說書講故事。
元朝那些事兒
元朝(1271—1368)是蒙古族人所建立的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來的,以少數民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蒙古族以其強大的武力,東征西伐,使元朝成為中國有史以來疆域最廣的王朝。
127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建立起元王朝,從此,北京逐漸成為中國此后的政治中心。
為了便于統治,元朝統治者將國民分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除蒙古人和漢人之外的西北少數民族,還包括被蒙古人征服并帶入蒙古帝國的外族人)、漢人、南人。在這種制度下,漢人的地位極低,成了蒙古人與色目人驅使的對象。因此,在元朝統治初年,曾發生過多次漢族與南方各少數民族反抗蒙古暴政的起義,但都未能成功。
因為蒙古族以前的生活方式以游牧為主,生產力較低。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自忽必烈以來,歷代元朝統治者都以農業生產代替了畜牧生產,所以元朝的農業有了極大的發展。由于元朝的疆域擴展到了西亞地區,使得歐洲與中國的交往更加頻繁,技術交流更加迅速。經濟的起步帶動了手工業與商業的發展,在元朝,中國南方的棉花種植已非常普遍,所以紡織業也隨之發展起來。此外,因漕運、海運的暢通及紙幣的流行,商業在元朝也極度繁榮起來,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庶的國家之一。元世祖年間,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在他撰寫的《馬可·波羅游記》中詳細地記載了當時元朝大都的繁榮景象。
物質的豐富使元朝的統治者生活逐漸奢靡起來,同時也使蒙古統治者內部爭權奪勢的斗爭更加激烈。元朝后期,每個皇帝都過著奢華無度的生活,為了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統治者不斷向人民收取各種賦稅,尤其是漢族人民被壓迫得尤為嚴重。于是漢族人民又開始起來反抗元朝暴虐的統治,1367年,朱元璋開始北伐,他以“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為口號,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人的協助下,于公元1368年攻陷元大都,結束了元朝的統治。同年,朱元璋在建康稱帝,建立了明王朝,之后才有了明朝那些事兒。
元朝存在了97年,先后經歷了11個皇帝(自元世祖忽必烈開始算),是我國歷史上比較強大的王朝之一。元朝的統治,為我國劃定了以后國家的大致范圍,自元末直到清朝中后期,中國的疆土在此基礎上一直沒有發生太大變化,而蒙古族在此之后也成為了中華大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