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組織經驗萃取:為企業和員工能力能量雙賦能
- 李文德
- 3626字
- 2020-09-29 17:17:11
推薦序
在從事企業教育培訓的職業生涯中,以及在方太大學的籌建和發展過程中,我非常榮幸能夠獲得一批有理想、有遠見、有使命感的資深專家的指導。其中,李文德老師就是令我非常尊敬的一位,因為他能夠立足中國特色的人文背景和文化土壤,結合中國企業教育培訓的實踐,潛心鉆研并不斷為企業教育培訓提出符合發展需求的突破方向并提供可落地的方法體系。本書就是其最新的研究成果。該研究成果包括能力能量雙賦能,專家的特征(在自己的領域內認為這個世界應該是什么樣子的,而且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世界成為這個樣子),手、腦、心一體化的組織經驗萃取方法(全面深挖專家的做事方式、思維方式和信念使命)等。
有不一樣的認知,才有不平凡的成就。那么,作為企業教育培訓工作者,我們能否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企業教育培訓工作者的角色、任務、使命又是什么?
人力資源工作者
在剛接觸和進入培訓領域的時候,我認為培訓就是人力資源的六大模塊之一。區別于傳統高校的學歷教育,培訓更加接近實際工作,培訓的本質就是復制成功的實踐經驗,培訓有著豐富的授課方式。基于這樣的認知,我在工作中不斷地學習西方的理論知識,并嘗試各種新鮮的學習方式,還引入豐富多彩的課程和設計形形色色的學習項目。培訓工作的意義就是通過開發人力資源來支撐公司的人才戰略。另外,培訓工作還能豐富人力資源工作者的工作經歷,籌建企業大學只是人力資源發展路徑上的一站。
教育培訓工作者
方太是一家由使命、愿景和價值觀驅動的企業,它立志打造家電行業中國人自己的第一個高端品牌,創建中西合璧、全球領先的方太文化體系。受此影響,我開始接觸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并認識到我們不僅在做培訓,還在做教育,這里的教育不同于一般高校的學歷教育。從中華五千年文明來看,教育本來就是一個古老的、獨立的、龐大的體系,“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其中,“游于藝”對應了傳統培訓,培訓的本質是復制,培訓的內容是知識和技能。“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對應教育,教育的本質是喚醒,教育的內容是倫理道德和智慧真理。所以,中國自古倡導的就是手、腦、心一體化的全人教育模式。從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的發展來看,培訓是將教育引入企業以開發人力資源的產物,培訓的發展必然越來越符合教育的本質,中國企業培訓也應該回歸教育的本質。因此,我們可以將企業培訓工作者的角色定位為教育培訓工作者。
在這個角色之下,企業大學的價值和功能就不僅是促進人才發展,還包括文化的傳承、戰略的落地、業務的支持、品牌的傳播等。促進人才發展不是企業大學存在的唯一價值,企業大學姓“企”,企業經營需要的文化傳承、戰略落地、業務支持更是企業大學必須去助力實現的。“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不是在有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之后才去解決問題,而是在解決問題之后才有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人才發展也不是為了培養人而培養人,而是在文化傳承、戰略落地、業務支持之中以及之后去收獲人才。萃取組織智慧、設計開發課程和設計學習項目就要體現手、腦、心的一體化——手是行為、腦是認知、心是信念。西方培訓理論中也有全人教育的提法,但還停留在手和腦的層面。中華文化中的心,不是身體的某個器官,而是利他之心,是真善美,是胸懷和格局,是使命,是信念,是德行。在企業大學的運營中,要充分體現文化即業務、文化即生活、文化即學習的理念。在外部講師引入和內部講師培養上,也要體現手、腦、心的一體化。講師這個角色,除了傳授知識和技能,還要以智慧啟迪智慧、以心靈滋養心靈、以生命喚醒生命,即傳道、授業、解惑。我們不能以簡單的客戶化關系來看待講師與企業和學員的關系。
從使命感來看,教育培訓不僅是一份工作,還是成就他人的一份有“福報”的工作。教育培訓不僅可以成就員工,還可以成就客戶、成就社會。其服務范圍可以超越組織內部群體,并作為一個獨立的職能存在。教育培訓值得我們用一生去耕耘,而不應被視作人力資源發展中的一個站點。從事教育培訓工作的人,除了有功利之心,還要有仁愛之心,更要有敬畏之心。教好一個人,通過持續影響就教好了無數人;教壞一個人,通過持續影響就教壞了無數人。教書育人同樣是我們教育培訓者的社會責任。多少年來,我們習慣性地借鑒和學習西方管理與學習理論,這沒有錯,海納百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但是我們發現在中西方智慧不斷交融的過程中,“出口轉內銷”的現象在教育培訓行業內也是存在的。立足更高的維度和長遠的視角,在適當的時候我們需要思考中國企業的教育培訓應該如何超越。自2008年起,方太人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引入中華優秀文化,初步創建“中國特色的方太文化”,使其成為把中華優秀文化與現代管理相結合的典范,方太大學也在中西合璧的定位下,認識到自己肩負著引領中國企業教育培訓行業探索中國自主模式的責任和使命。文德老師將手、腦、心一體化的全人教育模式融入組織經驗的萃取并總結出一套方法論,就是一種嘗試,就是他作為行業專家的使命感。
知識經營者
如果我們只是簡單地將外部課程引入內部或者尋找內部專家開展培訓,那么我們就在做著“課程販子”的工作;如果我們通過整合各種學習資源來豐富學習方式、設計學習項目,那么我們就進入了學習設計專業領域;如果我們的工作是萃取內部專家的智慧和組織專家開發課程、案例等,那么我們開始進入知識管理領域。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文化傳承、戰略落地、業務支持、人才發展、品牌傳播是企業大學的業務價值和目標。通過人才發展實現文化傳承、戰略落地、業務支持、品牌傳播,是由人到事、從個人到組織的發展路徑;通過文化傳承、戰略落地、業務支持、品牌傳播收獲人才發展是由事到人、從組織到個人的發展路徑。但是,不管是由人到事,還是由事到人,企業大學的工作都必須涉及知識管理,學習項目和項目所囊括的各類學習活動、課程都不是企業大學工作的本質,企業大學工作的本質是知識管理,準確地講,是對知識和智慧的動態經營。企業大學能夠在企業中獨立存在靠的是什么?研發是開發產品的,制造是生產產品的,營銷是銷售產品的,財務是管理資金的,人力資源是管人和組織的,企業大學是經營知識和智慧的。人不是知識的唯一載體,事物也可以作為知識的載體。知識促進了人才發展,但是知識也可以被人當作資源,直接用于促進文化傳承、戰略落地和業務支持。進入課堂的正式學習情境需要知識管理,非正式學習情境也需要知識管理。尤其是伴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知識日益成為一種重要的資產。對一個業務部門來講,過去所需要的資源只是人、財、物“三大件”,而今應該是人、財、物、知識“四大件”。站在經營知識、識別知識、萃取知識、存儲知識、分享知識、應用知識的視角,教育培訓只是知識管理領域中正式學習的一部分,非正式學習已成為客戶的新需求。所以在知識經濟時代,與其說我們是教育培訓者,不如說我們是知識經營者。
在知識經營的全流程中,萃取知識作為一個子流程非常重要,這就需要知識經營者必須掌握組織經驗萃取這一核心方法論。組織經驗萃取應當成為企業大學構筑的核心能力,這個核心能力也是企業大學滿足客戶需求的新的戰略控制點。有了這個核心能力和戰略控制點,企業大學才能在組織中構筑自身的堅固長城。在必要的情況下,除了學習設計師這個崗位,企業還需要設置知識經理的崗位。知識經理和本書中所講的萃取師類似,伴隨著知識經營日益被納入公司的戰略領域,知識經理和萃取師也必然成為非常重要的、有前景的崗位。
從知識到智慧的升華
2020年年初,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爆發,這是眾多不確定性事件中的一個。有人說這是一個VUCA的時代,即充滿著Volatility(易變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復雜性)、Ambiguity(模糊性)的時代。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就讓我們深刻地體會到了這種不確定性,以及其給企業經營和社會經濟帶來的巨大影響。在當前的動態環境中,商業企業如果不創新,就有可能面臨破產。創造知識的能力是企業在具有不確定性的環境中保持創新的關鍵,但組織本身并不創造知識,個體才是創造知識的主體。通常,創新來自創新者個人的信念,這種信念就是他們對世界的看法。在信息學中,廣義的信息包含了數據、信息、知識、智慧四個概念,萃取組織經驗既要看行為和認知,也要看信念,這就實現了從知識到智慧的升級,這些實踐智慧是一種審慎的、基于實際的、有道德的智慧,也是在特定情境下基于共同利益做出的最佳判斷。
文德老師提出的手、腦、心一體化的組織經驗萃取方法和萃取3.0方法論框架,助力企業通過組織經驗萃取將知識上升到智慧的高度,助力企業教育培訓工作者探索開發有中國特色的學習產品。面對未來眾多的不確定性和企業競爭的加劇,員工也會感受到各種壓力,而與日俱增的壓力、焦慮、疲倦、困惑會影響員工的工作狀態和持續的創新。即便如此,員工仍需要帶著信念去工作。希望企業教育培訓工作者能感受到本書作者的初心,共同幫助企業家和組織提升能力,發現更多的真善美,塑造一個又一個有使命感的組織。
方太大學執行校長 高旭升
2020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