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為: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
- 陶勇
- 9394字
- 2020-09-29 16:47:11
二、海思撐起的一片天空
關于海思芯片的有趣對話。
“做了2萬枚金牌獎章,上面的題詞是不死的華為。”2019年5月26日,任正非在華為總部接受央視《面對面》的獨家專訪。
問:
海思在近段時間以來,在所有人的心目中幾乎就像一個英雄一樣。
任正非:
他們本來就是英雄。你想,他們拿了多少獎牌?職級有多高?各方面收入有多少?我問過他們,他們說默默無聞。我問:“錢少了嗎?”回答:“沒有少。”那不就行了嗎?
他們看到余承東很張揚,他們也想去張揚一下,搞手機研發的人也跑到臺上去講。我就批評他們,“老老實實回到科研室,不要去講。”就讓余承東他們搞銷售的去講。
踏踏實實干活,如果活沒干好,張揚有什么結果?
問:
對于他們來說,什么叫“干好”?
任正非:
產品。
問:
如果他們始終憋著,怎么證明呢?
任正非:
怎么會憋著呢?回家老婆總表揚他們就行了。公司整個體系中,他們一直是被認同的,從來沒有虧待過他們。
問:
外界不知道?
任正非:
為什么要外界知道呢?我認為,不需要讓外界知道。其實我們到國家領獎的人并不是真的發明人,不會讓真正的發明人去領獎,不會把他的照片傻乎乎地貼到網上。最近我經常在網上看到何庭波的照片,多數都是假的,只有少量是真的。
海思有大量深刻的基礎理論,這些理論有些是自己創造出來的,也有的是從外界合理授權獲得的,每年都要付出大量的專利費。同時也是戰略研究院在外面“撒胡椒面”形成的。如果沒有基礎理論,怎么能做到現在這個程度?
我沒有叫過他們“備胎”。他們正常拿工資、拿獎金、戴大紅花,人人都一樣。
問:
在您心目中,它的作用應當是什么?
任正非:
很重要,跟市場體系、研發體系同等重要的部門。
問:
是不是它永遠不啟用,才是一個正常狀態?
任正非:
一直在用,沒有說不用。如果美國真要斷供,就以海思的供應為主體。如果美國恢復供應,他們還是繼續少量使用和生產。
海思是華為的一個助戰隊伍,跟著華為主戰隊伍前進,就如坦克隊伍中的加油車、架橋機、擔架隊一樣,是這樣的定位。三個板塊,不是哪個板塊掙錢多就地位高,只有網絡聯接部門才能稱霸世界。美國打的是這個部門,“爛飛機”說的也是這個部門。現在梳理下來,發現這個部門困難少,因為準備時間長,反而別的部門困難多。在5G、光傳輸、核心網等領域,不會受到打擊,還會長期領先世界很多年。
科技創新是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進的。比如我們的海思并非從源頭開始自主創新,也給別人繳納了大量知識產權費用。有些是簽訂了交叉許可協議,有些協議是永久授權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別人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創新。
我們鼓勵自主創新,但是要把定義講清楚。相同的東西,你自己做出來了也不能用,也要給人家原創交錢,這是法律,誰先申請歸誰。無線電最早是波波夫發明的,但是俄羅斯為了保密,壓制了這個東西的公布。意大利的馬可尼先申請,所以無線電的發明權歸馬可尼。飛機的發明者不是萊特兄弟,他們只是完成了飛行。其實真正的發明者是茹柯夫斯基,他的流體力學公式推演出如何讓翅膀升起來,奠定了升力流體力學。
我們的飛機噴氣發動機到今天不過關,但是噴氣發動機是誰發明的?中國人!鄧小平到英國引進斯貝發動機時,斯貝同意把發動機賣給我們。鄧小平問軍用的發動機賣不賣?英國人回答說賣。其實中國想買民用發動機,主要做民航機的備件。后來英國人軍用發動機也賣,也就是現在轟炸機6用的發動機。鄧小平站起來向英國科學家致敬,英國科學家嚇壞了,趕緊站起來回禮,說感謝中國科學家的偉大發明。鄧小平回來查是誰發明的,是吳仲華。這人在什么地方?一查這個人在湖北養豬,趕緊調回北京去做熱物理研究所的所長。我們為什么不借著吳仲華的研究,一步步深入,為什么在噴氣發動機上不能進行理論突破呢?現在飛機發動機設計叫實驗科學,不叫理論科學,而飛機一定是理論科學。
你們看紹伊古關于飛機的講話。美國飛機很精密,飛機使用壽命是4000~5000小時。俄羅斯飛機沒有那么發達,只能飛1000小時。紹伊古就問,戰爭時期飛機能飛滿1000小時嗎?大多數沒到1000小時就被打掉了,那何必要搞4000~5000小時,還那么貴?于是從實戰的需求就確定了他們設計飛機的原則。他說,飛機飛得不快、金屬表面不平。俄羅斯就在翅膀上敷設一層層流膜,解決了高速空氣的潤滑作用,這樣俄羅斯飛機也能飛得很快。
F22隱形飛機的隱形原理也是20世紀50年代蘇聯數學家發明的。數學家說鉆石切面有隱身功能,蘇聯研究半天覺得這個東西沒用。為什么?因為做不到,沒有意義,所以批準論文公開發表。美國人讀了以后,如獲至寶,花20年時間把F22隱形飛機做出來了。當然現在我們的米波雷達又把F22看見了。
(一)ASIC設計中心成立
這里我們回顧一下華為芯片事業的成長過程。
1991年,華為ASIC設計中心(深圳市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前身)成立。
1993年,海思第1塊數字ASIC芯片開發成功。
1996年,海思第1塊10萬門級ASIC芯片開發成功。
1998年,海思第1塊數模混合ASIC芯片開發成功。
2000年,海思第1塊百萬門級ASIC芯片開發成功。
2001年,WCDMA基站套片開發成功。
2002年,海思第1塊COT芯片開發成功。
2003年底,海思第1塊千萬門級ASIC芯片開發成功。
2004年10月,深圳市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注冊,公司正式成立。
2006年6月,海思在TAIPEI COMPUTEX展會推出功能強大的H.264視頻編解碼芯Hi3510。
2007年,在國內3G都還沒有正式商用的時候,華為就開始LTE相關的研發。
2008年3月,海思發布全球首款內置QAM的超低功耗DVB-C單芯片。
2008年9月,華為正式成立LTE UE開發部門,啟動LTE芯片的開發。
2009年11月,華為海思、華為終端等部門正式成立聯合項目。
2010年初,華為推出業界首款支持TD-LTE的終端芯片巴龍(Balong)700,支持LTE FDD和TD-LTE雙模。5月,TD-LTE CPE正式亮相上海世博會,成為全球首個商用TD-LTE網絡。7月,參加德國TOM認證,正式進入商用終端領域。
2012年2月,在巴塞羅那CES大會上,海思發布四核手機處理器芯片K3V2,并搭載AscendD上市。
2012年,華為發布業界首款支持LTE Cat.4的多模LTE終端芯片巴龍710,并整合在麒麟910系列處理器中。其下行速率最高150 Mb/s,領先業界一年多。
2013年,華為又推出巴龍720,全球率先支持LTE Cat.6,下行速率達到300Mb/s。
2013年底,中國4G牌照正式發放后,TD-LTE芯片的發展更是步入快車道。
2014年5月,海思發布四核麒麟910T(Kirin 910T),搭載于華為P7。
2014年6月,海思發布八核麒麟(Kirin)920,整合了巴龍(Balong)720,成為全球首款支持LTE Cat.6 300Mb/s的SoC芯片。在發布麒麟920的同時,由榮耀發布了當時業界網速最快的手機榮耀6。為了發布會演示網速,北京移動公司特地準備了CAT6網絡環境。華為在4G網絡的端到端應用上,已經走在電信運營商前面。
2014年9月4日,海思發布超八核海思麒麟925芯片,4個ARMA7核,4個ARMA15核,加1個協處理器,內建基帶支持LTE Cat.6標準網絡,搭載于華為Mate7、榮耀6Plus。
2014年10月13日,海思發布海思麒麟928芯片,并搭載于華為榮耀6至尊版。
2014年12月3日,海思發布64位8核芯片麒麟620(Kirin620);搭載于榮耀暢玩4X/4C、華為P8青春版。
2015年,華為發布巴龍(Balong)750,支持LTE Cat.12/13 UL,峰值下載速率高達600 Mb/s,峰值上傳速率150 Mb/s,還是全球領先。該芯片于2016年整合到麒麟(Kirin)960芯片當中。
2015年,海思發布64位8核芯片海思麒麟930,搭載于榮耀X2、華為P8(部分版本)。
2015年4月,海思發布麒麟935,主要搭載于華為P8高配版與榮耀7。
2015年5月,海思宣布與高通共同完成LTE Cat.11試驗,最高下行速率可達600 Mb/s。
2015年11月5日,華為發布旗艦級手機處理器芯片——麒麟950。麒麟950采用的是臺積電的16 nm FF+工藝,4個2.3 GHz的A72核心+4個1.8 GHz的A53核心,搭載全新的Mali T880圖形處理器。按照華為自己的說法,在性能提升11%的同時,功耗降低20%,圖形生成能力則提升了100%。
2016年10月19日,華為發布麒麟960。該芯片以打造更加快速、流暢、安全的安卓體驗為目標,在性能、續航、游戲、拍照、通信、安全等方面為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麒麟960首次配備ARM Cortex-A73 CPU核心,小核心為A53,組成四大四小的big.LITTLE組合,GPU為Mali G71MP8。與上一代相比,CPU能效提升15%(單核10%、多核18%),同時圖形處理性能提升180%,GPU能效提升20%,存儲方面支持LPDDR4和UFS2.1,號稱DDR性能提升90%,文件加密讀寫性能提升150%。該款芯片也使華為有了足夠的實力來對抗頂級的芯片廠商。
2017年9月,華為在德國發布麒麟970。該芯片首次采用臺積電10nm工藝,與高通最新的驍龍835芯片是一個工藝,但集成了55億顆晶體管,遠比高通的31億顆、蘋果A10的33億顆多,帶來的是功耗降低20%。AI是此次麒麟970的“大腦”,AI技術的核心是對海量數據進行處理。該款芯片的發布,使華為步入了頂級芯片廠商行列。
2018年2月25日,巴龍5G01基帶亮相MWC 2018。巴龍5G01是全球首款基于3GPP標準的5G商用基帶芯片,同時還有全球首款八天線4.5G LTE基帶巴龍765。
2018年3月19日,華為正式發布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開發平臺HiKey 970。
6月,華為終端全球合作伙伴及開發者大會開幕,HiKey 970展示了在端側的AI實力。
11月,潤和AI+之路發布會召開,基于HiKey 970開發的AI產品首次亮相。
2018年6月28日,麒麟970在中國移動報告中獨占鰲頭。
《中國移動2018年智能硬件質量報告(第一期)》中,麒麟970在AI、通信、GPU性能評測中全面領先,搭載麒麟970的華為P20 Pro和榮耀10在各檔位手機中領先。
2018年7月18日,麒麟710全球首發,麒麟659終于后繼有人。Nova 3i首發,之后陸續又進入暢享9 Plus、榮耀10青春版。
2018年8月31日,華為最新一代旗艦AI芯片麒麟980在德國IFA大會上發布,六項首發性能登頂全球第一,多家海外知名媒體授予了“IFA 2018最佳產品獎”“最佳創新獎”等獎項。
2018年10月10日,華為于HC大會發布首款全棧、全場景AI芯片及解決方案昇騰310,助力AI從中心側向邊緣側與端側延伸,與麒麟芯片同為華為全面AI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11月7日,昇騰310榮獲“2018世界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獎”,其技術先進性與創新性受到廣泛認可。
2018年10月16日,首款搭載麒麟980的華為Mate 20系列驚艷亮相。
10月24日,華為Mate 20系列又登陸國內市場,特別展示了操作機械臂與人對弈、AI實力。
隨后,榮耀Magic 2也配備了麒麟980,榮耀V20也是如此。
2018年12月6日,在《中國移動2018年智能硬件質量報告(第二期)》中,麒麟980芯片在綜合性能、通信、AI測試中名列商用手機芯片第一,多款手機獲得全價格區間內冠軍。
2019年,華為共發布了6款業界領先的芯片。
2019年1月,發布巴龍5000,這款芯片是全球首款7nm、支持SA/NSA的雙模5G基帶芯片。這款芯片的推出,預示著華為在基帶芯片上,真正領先了高通。
而鯤鵬920是當時業界最高性能ARM-based處理器,據說這款芯片在推出時反響并不是太大。但如今隨著華為把鯤鵬920用于服務器、臺式機,這款處理器名聲大噪。

2019年6月,推出麒麟810,這是華為面向中端手機市場推出的一款手機SoC芯片。這款芯片最大的賣點是采用了華為自研的達·芬奇架構的NPU,這也是華為真正將達·芬奇架構用于手機SoC中,意義非常重大。
2019年8月,推出昇騰910。這款芯片是當時算力最強的AI處理器,代表了華為在AI芯片領域,比肩老牌企業Intel、nVidia了,所以意義非常重大。

2019年9月,推出麒麟990 5G。這款芯片可謂大名鼎鼎,因為以此為標志,華為真正站到了5G芯片領先位置。比起高通、聯發科、三星來講,華為真正成為5G芯片領軍者。
而麒麟A1芯片熟悉的人可能不多,用于華為的手表、耳機等,也是華為全球首款BT/BLE雙模5.1可穿戴芯片。之前華為耳機用的是別人的芯片,這顆芯片推出后,華為耳機芯片就是自研的了。

以上6款芯片,是華為2019年最具代表性的6款芯片。業界專家指出這是華為在6個領域的爆發。自華為海思成立以來,10數年間,取得如此矚目成績,多個領域如此強悍,令人不得不佩服。
(二)5G時代的AI芯片機遇
2019年1月24日,華為正式發布5G多模終端芯片——巴龍5000,余承東稱巴龍5000是全球的modem。有很多不同的聲音說高通、三星更早發布了5G芯片。早在2016年高通就發布了5G基帶芯片,但依然沒有任何商用產品面世。值得一提的是,當日與巴龍5000一起發布的還有基于該芯片的5G商用終端——華為5G CPE Pro,這是正式商用的芯片,這充分證明華為在5G基帶研發方面走在前面。
中國有機會以弱勝強的領域,在于AI芯片。從使用設備來看,AI芯片分為終端和云端兩種。終端就是手機5G基帶芯片,AI算法類的芯片。云端是一種針對自身業務設計出契合架構的芯片,再使用加強自己的算法,然后對外直接輸出服務。
5G時代的來臨是AI芯片的又一次機遇,在中科院方圓20公里內有大小幾十家AI芯片公司,開啟了一場全新賽道的競賽。寒武紀和北京市中科院孵化,在手機AI芯片中深度神經網絡技術上有著很高的造詣。目前寒武紀和海思攜手主攻NPU技術,早在2017年就率先發布了麒麟970處理器,這是具有人工智能神經處理元件的手機處理芯片。寒武紀的估值目前位列全球AI芯片獨角獸之首。
AI芯片發展得這么火熱,部分原因是中興引發的對中國“缺芯少魂”的民族情結,還有就是AI芯片是一場新的技術革命。中興事件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華為事件更是讓我們警醒。5G時代我們沒有理由不去奮起直追,AI芯片一定是中國芯探索道路上一條全新的賽道,這是彎道超車的好機會。
如今5G商用牌照正式發放,華為也將憑借端到端全面領先的5G能力,全力支持中國運營商建好中國5G。同時在5G終端方面,巴龍5000也將全面發揮其行業領先的實力,率先為廣大用戶帶來卓越5G體驗。
(三)巴龍芯片面面觀
巴龍5000是業界標桿的5G多模終端芯片,單芯片支持2G/3G/4G/5G網絡制式,支持業界標桿5G速率。在5G網絡Sub-6 GHz頻段下,巴龍5000峰值下載速率可達4.6 Gb/s,毫米波頻段峰值下載速率達6.5 Gb/s,是4G LTE可體驗速率的10倍,帶來5G疾速通信連接體驗。
華為與是德科技共同宣布,使用華為最新發布的5G終端芯片巴龍5000,在是德UXM 5G無線測試平臺上,成功演示了3.3Gb/s下載速率。這是Sub-6 GHz網絡條件下,目前業界可以實測到的最高5G峰值下載速率。是德科技和華為使用2個TDD載波進行聚合、4×4 MIMO以及256 QAM調制方式,采用TDD下行與上行8∶2時隙配比方式,實現了下行峰值傳輸速率3.3 Gb/s。
中國移動和華為共同宣布使用華為巴龍5000芯片,成功打通業界首個2.6 GHz頻段大區集中SA架構下,5G端到端First Call,下行峰值遠超1 Gb/s。這不僅是2.6 GHz NR商用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成果,也是業界領先運營商、設備廠商和芯片廠商緊密合作的關鍵成果,更是整個2.6 GHz NR產業商用推進的又一里程碑。
華為公司與R&S公司在華為北京通信實驗室打通了5G NR sub-6 GHz信令電話。該方案使用羅德與施瓦茨公司的R&S CMW 500和5G NR信令測試儀R&S CMX500,協同華為巴龍5000芯片平臺,實現了5G FR1(Sub 6 GHz)的非獨立組網通話。
華為與中國聯通北京分公司攜手,完成了首個基于5G終端芯片華為巴龍5000的實際業務端到端驗證。驗證設備(核心網、承載網、無線基站)全部使用中國聯通北京分公司現網運行設備,驗證中采用的5G終端芯片巴龍5000,首個基于該芯片的現網應用驗證案例,標志著5G關鍵元器件等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確保了北京市5G產業發展布局的先發優勢。
華為公司與安立公司宣布,基于華為最新發布的5G終端芯片巴龍5000測試聯調取得重要進展。安立公司全新5G無線通信測試平臺MT8000A,配合華為巴龍5000芯片平臺實現了SA(獨立組網)模式及NSA(非獨立組網)模式下的5G信令對接。
華為在2019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正式發布具有劃時代意義的5G折疊屏手機——Mate X,成為華為2019年發布的首款5G手機,全面引領5G時代,為全球消費者帶來前所未有的全場景智慧生活體驗。
這款手機搭載麒麟980與巴龍5000。不但性能強勁,還具有行業標桿的連接速度,同時支持NSA和SA組網方式。不管運營商是NSA組網還是SA組網,均可正常接入,是一步到位的5G手機。
巴龍5000聯合產業激活GCF全球首個5G終端一致性認證項目。
在全球認證論壇GCF會議上,中國移動作為5G項目報告人,聯合華為、泰爾實驗室、是德科技,提交并完成了全球首批5G SA(獨立組網)一致性測試用例的驗證,達到GCF儀表驗證要求,從而激活了全球首個GCF 5G終端認證項目。
2019年2月25日至28日期間,巴龍5000在MWC 2019展區精彩亮相。聯合華為首款5G折疊屏手機Mate X,與5G CPE Pro展現5G實力,并聯合全球領先的5G運營商進行業務演示,充分展現了這款業界標桿5G多模終端芯片的5G通信實力。
華為公司與大唐移動通信設備有限公司合作,使用巴龍5000芯片完成了基于3GPP R15標準的端到端業務及互操作測試。這是國內完成的首批5G商用基站與終端廠家間的互操作測試。
在IMT-2020(5G)推進組織的中國5G增強技術研發試驗中,巴龍5000率先通過5G終端芯片測試,室內和室外測試用例均100%完成,測試結果達到預期。
華為聯合中國移動浙江分公司采用巴龍5000芯片終端(2T4R)和雙160M基站(工作帶寬和濾波器帶寬均為160M),完成了全球首個2.6 G NR 160M頻譜帶寬下2載波聚合測試。采用2T4R終端,實現單用戶下行峰值速率達到2.2 Gb/s(100M單載波在杭州首發時單用戶下行峰值約1.4 Gb/s)。
在IMT-2020(5G)推進組織的中國5G增強技術研發試驗中,華為與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信科)合作,率先基于巴龍5000,通過了終端芯片與系統設備廠家的空口互操作測試。
巴龍5000成為首家完成IMT-2020(5G)推進組所要求的“芯片+系統2×2空口互操作測試”的終端芯片。
在2019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上,華為展示給業界首款5G車載模組MH5000。該模組基于華為最新5G多模終端芯片巴龍5000開發,高度集成車路協同的C-V2X技術,共同助力未來智慧出行。華為5G車載模組于2019年下半年為汽車行業開啟5G商用進程,這也是巴龍5000賦能下,5G行業的又一項重大突破。
在IMT-2020(5G)推進組織的中國5G增強技術研發試驗中,搭載巴龍5000的華為Mate 20X 5G版手機,率先打通全球首個5G SA網絡下的VoNR通話,包括語音和視頻。本次通話的成功,為實現基于5G商用終端的極致業務體驗打下堅實的基礎,是巴龍5000加持下的又一次5G行業突破,標志著5G端到端產業鏈加速成熟。
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發放5G商用牌照,意味著5G時代真正來臨。面向“5G引領”的關鍵歷史機遇,華為將持續支持中國運營商,并與各界產業伙伴通力合作,共同為5G產業創新貢獻力量,打造5G數字經濟新引擎。
2019年1月24日,華為發布全球首款5G基站核心芯片——華為“天罡”。
天罡芯片擁有超高集成度和超強算力,性能比以往芯片增強約2.5倍,尺寸和功耗雙雙下降,且供應的頻譜可達200M。天罡芯片尺寸縮小55%,重量減小23%,可以讓全球90%的基站在不更改供電的情況下直接升級到5G,并將基站重量減少一半。
2019年6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發放5G商用牌照,標志著中國正式進入5G時代。
雖然在一些國家面臨著阻力,但華為已經逐漸成為全球芯片企業的重要客戶。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華為半導體采購支出超過210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三大芯片買家,占據全球4.4%的市場份額。盡管與前兩名相比,采購花費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從漲幅來看,2018年華為半導體采購支出同比大漲45.2%,遠超三星、蘋果,成為Top 5中增幅最大的企業。
目前,華為已經逐漸成為全球芯片企業的重要客戶

華為已經逐漸成為全球芯片企業的重要客戶
除了華為,其他中國企業的芯片采購金額也有明顯增加。其中,聯想、小米和步步高(含vivo和OPPO)等幾家中國企業均躋身全球十大芯片采購商之列。
在4家中國企業中,聯想也進入前5,2018年半導體采購支出同比上升16.4%,達176.58億美元。其次是位列第6的步步高,該項支出達137.2億美元。小米2018年半導體采購花費為71億美元,同比增加62.8%,成為前十名中同比增幅最大的企業。
根據Gartner的數據,2017年前10大公司中有8家在2018年保持在前10名,其中美國內存芯片制造商金士頓科技和中國的小米取代了韓國的LG電子和日本的索尼。
在眾廠商中,三星蟬聯2018年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芯片買家,全年花費同比漲7.5%,達434.2億美元。雖然在支出方面有所增加,不過Gartner表示,其市場份額在中國競爭對手的崛起中略有下降。
緊隨其后的是蘋果,以418.83億美元的支出名列2018年全球半導體芯片買家排行榜第2。
整體而言,得益于PC和智能手機市場的持續整合,排名前10的芯片買家2018全球市場份額為40.2%,高于2017年的39.4%。Gartner預計,這一趨勢還將持續下去。
“隨著排名前10的半導體芯片買家合并市場份額越來越高,芯片廠商的營銷人員必須將他們的多數資源都分配給排名前10的這些潛在客戶。”Gartner高級分析師Masatsune Yamaji說。
事實上,在芯片研發方面,華為推出了除CPU之外的幾乎所有芯片方案。比如ASIC、SSD控制芯片的推出,使華為不僅大幅降低了產品成本,還涉足SSD控制器領域。這在許多X86廠商看來有些不可思議,因為在芯片外要做研發的領域已足夠多了。
2019年4月16日,在中國深圳召開的分析師大會上,華為副董事長、輪值CEO胡厚崑表示:我們的芯片戰略沒有任何改變。像過去一樣,我們在芯片上既要堅持自主可控,同時又堅決走開放合作的道路。我們有很多不同業務,目前的業務結構對于現有管理能力來說已經很有挑戰性了。
(四)我們的目標是達到共贏
無獨有偶,2019年3月,路透社記者采訪華為輪值CEO、副董事長徐直軍時,也對華為海思表示真切關注:
我們其實也看到華為的業務在進行拓寬,包括半導體業務、云計算,這兩塊我是特別關心或者感興趣的。現在從收入的角度來看,華為海思這塊業務會有多大規模?會不會成為華為收入增長的一個重要引擎?
徐直軍:
我們從來不視半導體為華為公司的business,盡管我們有幾顆小小的芯片在往外賣,這是一部分流出來的。我們的半導體業務定位是為內部提供芯片,為我們的產品和解決方案提供芯片和器件。所以你們看到很熟悉的芯片都不以芯片的方式對外銷售,而是承載在產品里面,以產品的形式對外銷售。為什么要這樣做?因為我們發現芯片能夠承載硬件架構、承載差異化、承載成本、承載競爭力,是我們產品展現與競爭對手差異化的關鍵。也就是長期堅持在芯片的投資和開發,使得現在整個產品能夠領先于世界,構筑了差異化競爭力和成本優勢。
講一個例子,現在市場上買5G商用基站芯片買不到。如果要基于現有市場上能夠提供的商業芯片來開發5G基站,一方面芯片沒出來,另一方面價格會非常高。也就是說,5G的路標、商用的節奏以及5G的成本,不能自己說了算,完全依賴于市場上商用芯片的路標、成本和發布節奏。
記者:
您說的5G這塊指的是5G手機還是設備?
徐直軍:
華為自己投資開發了5G基站芯片,也同時投資開發了5G手機芯片,使得我們能夠領先,能夠推出5G基站以及手機,而且自己能夠掌控節奏。我們說什么時候能出來就什么時候能出來,不依賴第三方。當然不是做所有的芯片,而是做產業界做不出來,或者承載競爭力的關鍵幾顆芯片。把關鍵芯片做出來,再跟商業芯片結合在一起,產品就可以按計劃推出來。
記者:
您說有幾顆小小的芯片往外賣,具體有哪些?
徐直軍:
一顆機頂盒芯片、一顆攝像頭芯片、一顆NB IoT芯片。
記者:
單純以芯片的形式嗎?
徐直軍:
原來是想要砍掉這塊業務,后來砍也沒砍成,賣也沒賣成,就保留了下來。對外主要是機頂盒芯片、攝像頭芯片,以及收購了一家英國的Nuel公司,提供NB IoT的芯片,主要對外銷售這三個芯片系列。NB IoT芯片是英國一家公司Nuel開發出來的,后來經營不下去了。但是整個產業界在打造NB IoT的標準,沃達豐建議我們買了,支持它把產品做出來,這個才能使NB IoT的產業標準實現。我們投資NB IoT芯片,是為了整個物聯網產業的發展。
記者:
華為在海思上的投入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戰略考慮?也要降低對美國技術的依賴,或者進一步強化華為在標準設定上的立場或者發言權?
徐直軍:
開始沒想到這么遠,現在來看成為了事實,確實是有這個價值。其實我們1993年就投資做芯片,1993年到現在做了26年了。當時最早做芯片主要是降成本,后來逐步發現能夠構筑差異化、構筑領先性,一直做到現在。華為公司基于產品做芯片,基于芯片做產品,共生在血液里面。做什么產品都要做一個核心芯片,這樣可以讓我們的產品與眾不同,這是我們內部形成的一種做事方法。
我們投資做芯片,但是不會全部產品用海思的芯片。我們認為,這樣會完全失去長遠的靈活性和競爭力,所以只把海思作為一個供應商,也不能占100%,只是作為供應商之一。
我們要的是產品競爭力以及產品快速響應客戶需求的能力和速度,是否用海思的芯片不重要,因為我們的競爭力最終還是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