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為: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
- 陶勇
- 9684字
- 2020-09-29 16:47:09
五、差點百億美元賣掉華為
“大陸有一家傻子公司花錢如流水,包光了香港所有奔馳車。”華為一位員工回憶當年的情形時讓人不禁發笑。“老板要求2003年的海外銷售指標為10億美元,所有的人都覺得瘋了,不可能完成。剛好2000年的時候有一個香港展,公司就發動所有人請客戶到香港參加展會,下的指標是2000人來香港參展。其實當時能請來的客戶的高層是少之又少的,很多客戶經理就是為充數,把工程師以及客戶的家屬,甚至客戶的司機也請來了。不管怎么說,當時應該有2000人了,只是素質參差不齊而已。搞得當時香港所有的出租車都說大陸有一家傻子公司花錢如流水,包光了香港所有奔馳車。”
喜出望外的是,這次香港展會給華為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客戶一看這么多人來華為參觀,看來華為是家靠譜公司。到了深圳華為總部,也有部分人到了北京、上海,發現中國遠不是他們想像的那樣落后。這些人回去后,又把自身的感受傳播出去,吸引了更多人對中國和華為感興趣。之后再邀請客戶回國,就相對容易多了。
這時公司認為時機成熟,開始進行銷售了,就這樣做市場推廣到了2003年。任正非提出了10億美元目標,“我看了一下,我們一共在全球突破、開實驗局的,已經有200個客戶了,平均每個客戶能帶來500萬美元的銷售,就是10億美元。”
結果到年底的時候,真的達到了10億美元銷售額,從此華為在海外的增長就進入了快車道。
2003年,華為在俄羅斯及周邊獨聯體市場實現銷售額超過3億美元。
2003年對于華為是一個重大轉折點,華為的國際市場獲得規模突破。對于把造就世界級企業作為畢生目標的任正非來說,華為全球化是他孜孜以求的目標。
2003年,華為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悲慘故事。2019年6月,任正非在接受外媒采訪時,道出了當年公司陷入絕境、曾經打算放棄的故事。
我們在2003年時就準備用100億美元把華為賣給一家美國公司。我們已經完成了所有的交易,簽完了所有合同,雙方團隊都穿上花衣服,在沙灘上比賽跑步、打乒乓球,慶祝這個偉大的交易成功。但是在那個星期,這家美國公司的董事會發生了變化,換了一位董事長,新董事長否決了這個交易。很多年以后,愛立信CEO告訴我,那家美國公司第二號人物見他時,說起這件事都哭了,他認為失去了一個這么好的機會。因為我們知道要與美國相遇,所以準備戴一頂美國的牛仔帽,牛仔帽下面是中國人干活,避開和美國的尖銳矛盾,可惜這件事情沒成功。
我們高層領導再次討論這件事情的時候,大概是2003年。我們討論還要不要出售公司?少壯派一致否定出售,我跟他們講:“那10年以后,我們要面臨與美國發生激烈沖突,要有思想準備。”
從那時開始,我們就有了“備胎”計劃,數千人隱姓埋名。他們每次都跟我抱怨,說公司不重視他們,看到別人都風光,唯有他們不風光,說明他們對備胎計劃也是不理解的。我問他們:“工資獎金受影響了嗎?”“沒有。”“那就行了。”
為了避免跟美國競爭,十幾年前我們真的想把公司出售了,連出售以后的計劃都已經想好了。有一種假設,是把中國所有大大小小的拖拉機廠進行收購。中國拖拉機的最大問題是漏油、不耐高溫,我們用IPD的研究方法,能解決這個問題。那時拖拉機1000美元一輛,我們把質量提高以后賣2000美元。如果走了那條路,也許我們就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拖拉機王國。
第二個假設是搞旅游,目標地區是四川、西藏、云南交界的一個三角地,像瑞士一樣開發齒輪的爬山火車,在這個地方建設旅游區。我們還動員高層領導去“三角地”一塊塊買地,在火車通過的附近建高級酒店。如果你沒買到地,我們的火車就不從那里走,拐彎了。這項計劃也是偉大的,當時100億美元是很大的數字,而且還可以用杠桿來撬動。今天中國的旅游很擁擠,如果當時真的實現了,也能疏導一下人流。因為大家否決再出售計劃,所以我們就一心一意走信息產業這條路不動搖了。
(一)一個令人驚喜的電話
2004年2月的一天,來自奧運會承辦方的一個電話令華為總部喜出望外。承辦方點名要華為給即將召開的雅典奧運會提供全套GSM設備系統,并表示預支900萬美元訂金。
奧運會承辦方競標程序一向極為嚴格,這次竟反其道而行之地“化繁為簡”,實在令華為始料未及,也讓業界對華為刮目相看。
2004年3月25日,華為在英國設立歐洲地區總部,這是華為在海外最大的機構之一,也是當時中國企業在英國的最大投資。英國《泰晤士報》的權威評論稱,此舉是中國企業走向全球化的一個重要標志。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當初華為進入英國市場,沒少吃閉門羹,甚至連標書都拿不到。然而在百折不撓的華為員工鍥而不舍的努力下,2003年英國電信(BT)市場漸漸向華為打開了大門。
BT嘗試性地給了華為2個項目來試探華為的功底。其中一個是富有創新含量但卻具有“高風險”的“BluePhone”項目,這是涉及有線和無線雙模的綜合解決方案。世界通信設備巨頭中,只有阿爾卡特敢于嘗試。而BT拋給了華為,顯然頗有居心。可是令BT沒有想到的是,華為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組織了跨4個產品線的團隊,在BT首席技術官第一次造訪深圳總部時,就演示給英國電信的高層們觀看。英國電信見識了華為以市場為驅動的流程組織,通過一線和總部的協同,快速形成滿足客戶需求的解決方案,從而對華為的創新能力刮目相看。盡管這個先驅項目不幸淪為先烈,但卻開啟了華為全面參與英國電信21世紀網絡建設的序幕。多年之后,當年英國電信的首席技術官加入華為,成為華為十幾萬員工中的一員。
2004年6月,華為光網絡全球市場份額跨欄似地把朗訊和北電甩在后面,直追阿爾卡特。
7月28日,思科、華為握手言和,思科耗費巨資的訴訟,免費幫華為作了盛況空前的廣告,讓名不見經傳的華為一夜之間全球矚目,從而獲得國際市場的入門證。可以這樣說,在華為全球化進程中,思科無形中扮演了推手的角色。在思科的“鼎力幫助”下,華為的全球化拓展先聲奪人,讓全球相關客戶獲悉了華為品牌、產品和技術等信息,從而提高了華為全球布局的運作效率。
經過20多年的辛勤耕耘,華為全球化成就令人矚目。如今華為的夢想是,讓寬帶連接一切,無處不在;讓敏捷創新打破邊界,無所不及;讓極致體驗普濟大眾,無人不享。借助這些先進的ICT技術與理念,不斷推動社會進步,與業界攜手構建起連接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全連接世界。
華為2016年成績單正式公布,銷售收入達5200億元。
2017年1月3日,PCB信息網一則標題十分搶眼。原來,該網轉發了一篇來自VC/PE/MA金融圈的文章,報道華為2016年令全球震驚的業績。
(二)告別2016,迎接2017!
不平靜!華為用了一份超牛的成績單,告別2016,迎接2017!
超牛的華為,迎著炮火前進,不留給對手任何喘息的機會!
(1)5200億元,震驚世界。
2016年12月30日,華為輪值CEO徐直軍宣布,2016年銷售收入達到520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2%。
5200億元,這是什么概念?相當于5個格力、2個聯想、5個中興、5個阿里巴巴、5個長虹、6個比亞迪、7個小米、20多個康佳。這意味著華為超越IBM,進入全球500強前75名,增速全球千億規模企業第一。
這5200億元,不搞金融,不炒房地產,不上市,還有60%以上來自國外。同時2016年上半年華為僅在中國就繳稅超421億元,也就是說,如果中國有100個華為,繳稅就可以達到8萬多億元。
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披露:2016年華為手機發貨量預計為1.39億部,整體提升29%;華為消費者業務銷售收入1780億元人民幣,規模較2015年增長42%。
(2)2016全球研發投入100強,華為中國第一、世界第八。
2016年12月27日,歐盟委員會發布“2016全球企業研發投入排行榜”。德國大眾企業研發投資額居首,三星電子連續三年位列全球第2,美國英特爾排第3,華為排第8。
這項排行榜調查統計了2015-2016財政年度全球2500家重要企業投入的研發費用,包括歐盟590家、美國837家、日本356家、中國大陸327家、中國臺灣111家、韓國75家、瑞士58家。美國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球的38.6%,其次是日本、德國和中國。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企業的投資額同比猛增24.7%,全球占比由前一年的5.9%提高到7.2%。
作為中國企業排名最前的代表,華為2016年研發投入達到83.58億歐元(約合人民幣608億元),穩居世界第8。當然其投入主要集中在電信領域,以確保其大規模基礎設施供應商的領先地位。
華為的研發經費,比A股154家化工+166家機械設備+14家機床業+67家醫藥近400家企業的總和還多幾十億元。
再看看BAT的研發經費。
研發投入比例最大的百度70億元,騰訊、阿里估計是百億元,總額270億元。2015年BAT的研發經費總和,都不能跟華為相提并論。以投入研發經費計,華為最近10年研發經費已經達到1900億元人民幣。
華為足以讓中國其他企業望塵莫及,因為華為有1萬名博士、幾十名俄羅斯數學家。
中國很多企業從來不注重研發,而是以短平快著稱。華為用它今天的成果向我們證明,只有靜下心來做研發,企業才有前途!
(3)面對勝利,任正非卻說:警惕黑天鵝。
2016年,華為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任正非卻保持著清醒。他在內部講話中提醒道:
金融危機可能即將到來,一定要降低超長期庫存和超長期欠款。以前我們的貨款記錄不清晰,客戶來還欠款時,我們還莫名其妙,連合同和欠條都找不到了。如果客戶不還錢,多少預備金都得付諸東流。
任正非還專門讓人在華為園區養了黑天鵝。華為總部有個湖,2016年公司正式命名這個湖叫天鵝湖。
天鵝湖里真的有天鵝。華為花了很大的價錢,從國外引進了8只黑天鵝。黑天鵝代表著不確定性,華為自我警示未來的世界是混沌的,是迷茫的。任正非講他很迷惑,但事實的真相是他一點也不迷惑。他知道要把黑天鵝轉化為白天鵝。任正非的迷茫是對科學技術發展的迷茫,而不是對華為未來之路的迷茫。如果有迷茫,他就不會提出來2020年要達到1萬億元人民幣的銷售額。

華為總部的黑天鵝
(三)2017四大關鍵業務穩步發展
2018年3月30日,華為正式對外發布了2017年年報。報告中顯示,當年華為實現了全球銷售收入603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7%;凈利潤達到475億元,同比增長28.1%。
2017年華為四大關鍵業務均實現穩步發展。
1.運營商業務
從“投資驅動”走向“價值驅動”,在運營商業務領域,可簡單歸納為三點:
A、物聯網戰略持續推進,NB-IoT技術日趨成熟,全球部署超過50萬個基站,商用連接突破1000萬。華為與1000多家生態合作伙伴共建生態,開啟物聯網黃金時代。
B、全云化戰略持續推進,華為在全球簽署超過350個NFV和380個SDN商用合同,部署超過30個CloudAIR無線空口云化商用網絡,引領全云化網絡走向現實。
C、5G領域,在全球十多個城市與30多家領先運營商進行5G預商用測試,性能全面超越國際電信聯盟(ITU)要求。
2.企業業務:使能行業數字化轉型
企業業務方面,助力傳統行業進行數字化轉型依舊是華為的重點,重點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A、在云計算、大數據、企業園區、數據中心、物聯網等領域,不斷強化產品與解決方案創新,并推動在智慧城市、平安城市以及金融、能源、交通、制造等行業廣泛應用。
B、通過打造開放、靈活、安全的端管云協同ICT基礎設施平臺,做客戶和伙伴平臺的平臺;同時堅定不移地與生態伙伴“共生、共贏”,做生態的土壤,共同實現可持續增長。
C、目前197家世界500強企業、45家世界100強企業選擇華為作為數字化轉型的合作伙伴。
3.消費者業務:打造“世界級智能終端品牌”
消費者業務方面,主要還是集中在終端產品上。華為發布了全新的旗艦手機系列——P20系列,再度刷新業界標準。其他方面,整體表現如下:
A、華為與榮耀雙品牌并駕齊驅,用戶忠誠度不斷提升,市場規模快速增長,華為(含榮耀)智能手機全年發貨1.53億臺,全球份額突破10%,穩居全球前三,在中國市場持續保持領先。
B、2017年,華為新推出的Mate10成為首款加載人工智能芯片的手機,為消費者帶來了真正意義上,足以稱為由AI主導的智能手機。
C、全球品牌知名度從81%提升至86%,海外消費者對華為品牌的考慮度大幅提升,較2016年同比增長100%,首次進入全球前三。
4.華為云:構建開放可信的云平臺
作為未來提供一系列高科技服務基礎的云服務,華為在該領域也在穩步前進,具體表現如下:
A、2017年,新成立Cloud BU;截至2017年底,華為云已上線14大類99個云服務,以及制造、醫療、電商、車聯網、SAP、HPC、IoT等50多個解決方案。
B、正式發布企業智能EI(Enterprise Intelligence),將華為多年來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積累、最佳實踐與企業應用場景相結合,為企業客戶提供一站式的人工智能平臺型服務。
C、持續構筑開放、合作、共贏的云生態,現已發展云服務伙伴超過2000家,包括4家同舟共濟合作伙伴。
(四)2018年,市場規模突破7000億
華為年報顯示,2018年全球銷售收入7212億元,同比增長19.5%;凈利潤593億元,同比增長25.1%。
2018年華為研發費用達1015億元,占銷售收入比重為14.1%。華為最近10年投入研發費用總計超過4800億元,位列歐盟發布的2018年工業研發投資排名第5位。聯合國下屬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布的數據稱,2018年華為向該機構提交了5405份專利申請,在全球所有企業中排名第一。
運營商業務上,銷售收入2940億元,同比下滑1.3%;企業業務上,銷售收入744億元,同比增長23.8%;消費者業務上,銷售收入3489億元,同比增長45.1%;云業務上,上線超過160個云服務和140個解決方案,與伙伴在全球23個地理區域運營40個可用區,全球發展合作伙伴超過6000家,AI服務在10大行業超過200個項目進行探索。
2018年在運營商業務領域,華為積極把握新機遇,推出極簡5G和SoftCOMAI領先解決方案,并在品質家寬、IoT等領域開拓創新,推動運營商新增長,實現銷售收入2940億元,與上一年基本持平。
在企業業務領域,華為提供云計算、大數據、AI、物聯網、融合通信等技術及數據中心、全閃存、WIFI等產品,并融合這些技術提供數字平臺,支撐智慧城市、平安城市、智慧園區和金融、交通、能源等客戶數字化轉型,實現銷售收入744億元,同比增長23.8%。

2018年全球企業研發投入排行榜

2018年度全球研發投入百強企業排行榜
(五)2019,逆勢而上!
2019年華為的業績非但不差,根本就是十分亮眼。而且最特別的是,華為不是躺著收錢,而是在美國全面而不講道理的禁令下,仍然取得了出眾的業績。
2019年,華為全球銷售收入8588億元,同比增長19.1%。此外華為的凈利潤627億元,同比增長5.6%,經營活動現金流914億元,同比增長22.4%。消費者業務領域保持穩健增長,智能手機發貨量超過2.4億臺,實現銷售收入4673億元,同比增長34%。
2019年華為在研發上花了1317億元,占全年收入的15.3%,并帶來16 243個專利,成為2019年歐洲專利申請者第一名。而且這些專利當中,有54%是在歐美地區成功申請的。
(六)卅載厚積薄發,成就全面開花
過去30年,華為和運營商一起建設了1500多張網絡,服務170個國家、30多億人口,保持著良好的安全記錄。華為在增強產品防攻擊、防滲透能力上,也做到了行業最強。在專業軟件安全工程成熟能力評估公司的12個評估項目,華為產品有9項達到業界最高級水平,其他3項也高于業界平均水平。
30年的厚積薄發,使得華為更有能力抓住云計算、5G、智能終端等未來產業機會。華為已經與來自全球超過1.3萬家供應商廣泛合作,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
華為在標準組織、產業聯盟、開源社區等各類產業組織中積極貢獻,加速產業發展,做大產業空間。華為已經加入了400多個標準組織、產業聯盟、開源社區,擔任超過400個重要職位。2018年華為提交標準提案超過5000篇,累計提交近60 000篇。
在2018世界移動大會上,華為正式面向全球發布了世界首款基于3GPP標準的5G終端芯片和基于該芯片的首款5G CPE(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2018年9月,IMT-2020(5G)推進組主導的5G非獨立組網(NSA)和獨立組網(SA)的3個階段測試結束,華為成為首個完成全部測試的廠商,且各項指標測試結果最優。截至2018年年底,華為聯合業界主流廠商率先完成了端管芯互聯互通測試,為運營商規模部署5G奠定基礎。
華為以“極簡站點、極簡架構、極簡協議、極簡運維”最佳5G端到端解決方案,幫助運營商快速大規模部署高性能5G網絡,大幅降低建網和運營運維成本,提高投資效率。基于對華為5G技術和產品的認可,沃達豐、西班牙電信以及中國三大運營商等全球50多家運營商與華為開展5G商用測試,推進5G產業商用進程。
華為大力探索5G新應用,聯合全球280余個行業領先合作伙伴,開展了50多個項目合作;在電力、制造、交通、漁業等多個領域,與行業伙伴一起基于實際作業場景部署5G創新方案,5G的價值得到充分認可。
為持續改善電信客戶運營成本、效率,提升競爭力,華為SoftCOMAI在全云化網絡基礎上引入全棧全場景AI能力,打造自動駕駛網絡,幫助客戶在能源效率、網絡性能、運營運維效率和用戶體驗等方面實現價值提升。
華為積極構建面向電信行業的全棧全場景AI能力,從昇騰AI芯片,到云、邊、端全場景的Atlas智能計算平臺,為客戶提供強大而經濟的算力。將AI引入全閃存和分布式云存儲,助力客戶構建高效智能的數據底座。
華為構建面向5G時代高效、敏捷和自動化的移動寬帶網絡,助力運營商推動行業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從站點、頻譜、網絡可持續演進,全面提升運營商投資效率,最大化網絡價值;以場景化解決方案,使能移動網絡承載更多業務。
華為在5G領域持續構筑核心能力,5G關鍵技術Massive MIMO全面領先,5G微波開啟全面商用的新征程。華為5G極簡站點在基站、天線、能源和傳輸上幫助運營商最大化利用當前站點資產,降低投資成本,快速激活5G站點。創新節能方案幫助運營商降低站點能耗,助力5G綠色站點。
LTE作為全業務基礎網持續演進,得到全球主流運營商廣泛認同。華為多頻、多扇區、多通道方案,實現網絡容量和覆蓋雙提升,最大化頻譜效率,提供類5G體驗,為超高速移動互聯業務提供保障,夯實5G網絡商用基礎。截至5G時代,華為承載網建設加速。華為5G-Ready的移動承載解決方案通過極簡網絡架構、SRv6極簡協議和NCE極簡運維,實現單比特成本最優、配置效率提升及全生命周期自動化,應對容量和運維挑戰。5G承載解決方案率先在全球40多家運營商實現商用,持續引領5G承載網建設。
華為積極聯合客戶、合作伙伴、開發者、產業聯盟、標準化組織構建相互依存、共同成長的生態圈。堅持利益分享,并從解決方案聯合創新、營銷、人才培養、財務、供應鏈、IT系統等方面給予合作伙伴支持。同時推動行業標準建立,降低數字化轉型成本,共同為客戶創造價值,攜手做大產業蛋糕,實現可持續增長。
2019年9月2日上午,深圳市政府和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五洲賓館舉行全國鯤鵬產業示范區戰略合作簽約儀式。深圳市主要領導,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輪值董事長郭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Cloud&AI總裁侯金龍,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中國區副總裁周建軍,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深圳業務部總經理向軍等出席會議,簽約儀式由深圳市政府秘書長主持。
會上,深圳市政府與華為共同簽署了《深圳市人民政府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聯合打造全國鯤鵬產業示范區戰略合作協議》,深圳市副市長和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中國區副總裁周建軍分別代表雙方簽約。
根據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本著“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原則,充分發揮深圳的區位、產業及政策資源優勢,以及華為的科技、生態及創新資源優勢,將深圳建設成為產業生態完善、核心技術領先、應用場景豐富、產業競爭力強的全國鯤鵬產業示范區,全力打造全國乃至全球的鯤鵬生態體系總部基地。
雙方將在以下5個領域展開合作。
1.搭建平臺載體
包括建設鯤鵬產業源頭創新中心,共建鯤鵬開放實驗室,打造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和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其中鯤鵬產業源頭創新中心將為鯤鵬生態伙伴提供鯤鵬云資源、技術支持、聯合創新、標準制定、測試認證等公共服務。
2.完善生態建設
包括打造鯤鵬產業集群,規劃建設鯤鵬生態創新示范園區等。其中鯤鵬生態創新示范園區將引進鯤鵬生態相關的軟硬件企業、創新研發載體、人才培訓認證機構、開發測試平臺等機構入駐。
3.開展應用示范
包括推廣鯤鵬架構政務云和行業云,實施鯤鵬架構大數據示范工程和智慧城市示范工程等。
4.加強人才培養
包括建立鯤鵬課程培養體系,建立鯤鵬人才認證體系,支持建設鯤鵬人才培訓基地等。
5.強化品牌推廣
包括舉辦鯤鵬產業重大活動,建設鯤鵬生態展示中心等。
為保證戰略合作順利實施,深圳市政府將成立全國鯤鵬產業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以及鯤鵬生態聯創與產業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
深圳作為全國電子信息產業重鎮,主要優勢集中于終端產品和應用軟件,“缺芯少魂”問題仍比較突出,芯片、操作系統、數據庫等關鍵核心技術長期以來仍受制于人。此次深圳與華為攜手打造全國鯤鵬產業示范區,加快推動鯤鵬產業發展,就是要通過雙方聯合創新,為全國打造一個鯤鵬生態體系的“城市樣本”。這也是深圳踐行高質量發展要求,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重大機遇的重要舉措。
相信隨著鯤鵬架構政務云和行業云逐步推廣完善,鯤鵬架構大數據示范工程和智慧城市示范工程的實施,深圳政務服務和智慧城市建設水平,也將踏上一個新的臺階。
據深圳衛視深視新聞報道,深圳是全國電子信息產業重鎮,但主要優勢集中于終端產品和應用軟件,“缺芯少魂”問題突出。華為作為我國通信科技行業企業,在2004年成立海思半導體,開始研制芯片,如今在5G技術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目前華為旗下擁有四大芯片:麒麟系列、巴龍系列、昇騰系列和鯤鵬系列。
1.麒麟系列
麒麟系列是華為在手機上搭載的CPU處理器芯片,從麒麟920開始,與同期高通驍龍805處理器性能不相上下。到最新的麒麟980處理器,在手機性能上都不落后于同期的驍龍處理器。
2.巴龍系列
在5G戰場上,巴龍系列芯片承擔著重大作用。2019年推出的巴龍5000基帶芯片,是華為將在眾多5G手機上搭載的調制解調器,并且全球率先支持NSA和SA組網方式,超過了高通x50基帶。
3.昇騰系列
是華為推出的人工智能芯片,也是華為將在AI技術上的布局。昇騰910能支持全場景的人工智能應用。
4.鯤鵬系列
是ARM處理器,是由華為研發設計的處理器芯片。2019年推出的鯤鵬920基于7nm工藝打造,支持64個內核,也是華為在計算機電腦領域的布局。
目前華為已構建在線鯤鵬社區,提供加速庫、編譯器、工具鏈、開源操作系統等,幫助合作伙伴和開發者快速掌握操作系統、編譯器以及應用的遷移調優等能力。本次華為與深圳市政府的戰略合作將樹立示范標桿。
在北京召開的鯤鵬計算產業發展峰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曾表示,未來5年計劃投資30億元來發展鯤鵬產業生態。
華為公司高層表示,鯤鵬芯片族已實現在大數據、分布式存儲、云服務等場景的規模商用。華為公司正在全國各地開展鯤鵬生態體系規劃布局,攜手國內軟硬件企業共同建設開放共贏的產業生態,已與北京、成都、廈門、重慶等城市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華為是1987年由任正非創辦的民營企業。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產業室主任史煒的研究表明,在華為創業的前10年中,企業戰略主要是“引進產品、國內推廣”的“貿工技”型。與突出科技創新的“技工貿”相對,“貿工技”發展戰略強調“引進技術”“市場換技術”“與巨人同行”等。
30多年來創造神話之3個節點為:1988年,華為開始運營。1998年,華為開始接受IBM等外部咨詢顧問的管理改造。2003年,華為實現國際市場的大規模突破。
前些年,盡管全球電信業進入低毛利時代,華為依然保持著持續增長,成為全球通信業難得的亮點之一。
近年來,隨著智能手機的崛起,華為后來居上,成為全球手機市場的領軍者、中國手機市場的王者。這家中國最大的電信設備制造商,成功地將低成本的技術與高科技的產品完美結合起來,塑造了令人驚嘆的全球競爭力。
華為具有不同凡響的創新能力。
當前,華為是全球最大的專利持有企業之一。截至2018年12月31日,在全球累計獲得授權專利87 805件。華為加入了400多個標準組織、產業聯盟、開源社區,擔任超過400個重要職位,在3GPP、IIC、IEEESA、BBF、ETSI、TMF、WFA、WWRF、CNCF、OpenStack、LFN、LFDL、Linaro、IFAA、CCSA、AII、CUVA和VRIF等組織擔任董事會或執行委員會成員。
2018年,在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智能計算、企業園區、數據中心等領域,不斷強化產品與解決方案創新,并推動在數字政府、平安城市以及金融、能源、交通、制造等行業的廣泛應用。截至2018年年底,211家世界500強企業、48家世界100強企業選擇華為作為數字化轉型的合作伙伴。2018年,華為企業業務實現銷售收入744億元,同比增長23.8%,逐漸成為公司增長主引擎。
2018年底,華為已攜手全球182家運營商部署LTE Advanced Pro(4.5G)網絡,與全球1000多家合作伙伴共建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生態,積極孵化IoT、AR/VR等新業態,幫助運營商獲得新增長空間。
截至2018年,華為已在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180張網絡上部署了WTTx,連接了超過4000萬個家庭用戶,菲律賓、南非和日本逾百萬家庭得以享受高品質無線家庭寬帶服務。WTTx可面向5G持續演進,速率和容量的不斷升級,使得人人享有無線超寬帶成為可能,實現在家庭、中小企業、無線垂直行業等多業務場景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