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薩岡——半個世紀,她握著憂愁的手

中文名:弗朗索瓦絲·薩岡

外文名:Francoise Sagan

別名:薩岡

國籍:法國

出生地:法國南部洛特省卡雅爾克市

出生時間:1935年6月21日

逝世時間:2004年9月24日

職業:戲劇家、小說家、電影編劇

代表作品:《你好,憂愁》、《某種微笑》、《一月后,一年后》、《你喜歡勃拉姆斯嗎……》、《狂亂》

人們把薩岡看作是一個時代的青春代言人,她的小說流暢、優雅,無限的樂感和詩意流溢其中,似乎散發著一絲絲清清淺淺的憂傷。她的小說《你好,憂愁》講述的是一個關于少年、愛情和孤獨的故事。僅僅在5年之內,這部小說在全球的銷量就高達500萬冊,先后被翻譯成22種語言,后來又被改編成電影,好評如潮,成為風靡一時的文化事件和出版現象。

出名要趁早

弗朗索瓦絲·薩岡,原名弗朗索瓦絲·夸雷,是法國著名的才女作家。1935年6月21日,薩岡出生在法國南部洛特省卡雅爾克市的一個村莊里,父親是一位工程師,在巴黎有一棟奢華寬闊的住宅,家境十分殷實。法國解放以后,薩岡跟隨家人搬遷到巴黎生活。

薩岡上學時的表現并不出眾,成績也很一般。那時,誰也不曾想到這個非常普通的女孩子會成為法國最著名的作家之一。薩岡在12歲時被送入一個名為“鳥群”的修道院學校學習,隨后因為不思進取而被開除。15歲時,薩岡就已經學會了喝酒、跳舞、聽爵士音樂,她經常在巴黎的圣日耳曼德普雷廣場的地下室的酒吧里游蕩。因此,薩岡為什么會在16歲時的中學畢業考不及格,以及19歲時考大學也一敗涂地,就一點也不難理解了。

雖然薩岡熱衷于玩樂,課業成績表現不好,但是她非常喜歡獨自閱讀。薩岡喜歡很多作家,其中包括普魯斯特、福克納等現代作家,尤其喜歡薩特等存在主義哲學家的作品,薩岡也因閱讀這一愛好而最終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

在寫作方面,薩岡表現出驚人的天賦,在文學創作道路上的發展可謂風生水起。18歲那年,薩岡向女友透露:“今年夏天,我要寫一本書,我會賺很多錢,我要去買一輛雪豹。”一年之后,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女中學生憑借《你好,憂愁》一書成為暢銷書歷史上最年輕的千萬富翁。

《你好,憂愁》是一本“除了毫無愛情的同床睡覺之外,空無所有;除了高級汽車和大量威士忌之外,別無他求”的小說,使薩岡一夜成名。這部小說的女主人公是17歲的少女塞茜爾,她的父親雷蒙放浪不堪,風流成性,對她的態度從來都是不加管教,放任自流。他們一起前往海邊度假,過著吃喝玩樂的享樂生活。塞茜爾為了使這種安逸的生活繼續維持下去,便想方設法阻止父親與他的情人安娜舉行婚禮。

在小說中,安娜是一個為人正派,又非常聰明和理智的女人。所以,一旦她與塞茜爾的父親結婚,帶給塞茜爾的就會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家庭秩序,很自然,塞茜爾也就不能再無拘無束地放縱自己了。于是,塞茜爾便千方百計地破壞安娜與父親的關系。

塞茜爾先是通過策劃挑起父親的嫉妒心,之后又故意讓安娜看到父親同另一個女人相擁的畫面,塞茜爾的一連串破壞行為最終導致了安娜與父親的分手。最后,在痛苦絕望之中,安娜選擇以車禍的形式自殺身亡。于是,塞茜爾重新回到以前放蕩不羈的生活。只是每當她躺在床上自我反省的時候,也會為安娜的死而感到憂傷。

《你好,憂愁》一經出版就引起了熱烈的反響,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是很多人都沒有預料到的事。因為這部小說在最初出版時只印刷了4500冊,后來印數不斷增加,達到了84萬冊,成為法國戰后的第一部暢銷書。隨后,這部小說被翻譯成20余種語言出版,僅在美國就售出了100萬冊,很長一段時間都居于《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首位,在全世界的銷售量更是超過了500萬冊。

隨著小說的暢銷,薩岡也一舉成名,并風靡全球。著名作家莫里亞克稱贊薩岡為“迷人的小精靈”,甚至專門在報刊上發表評論,使薩岡憑借處女作就折得批評家獎的桂冠。評論家稱薩岡“以最簡練的文筆把握了青春生活的一切”,由此,薩岡也成為她那個年代的青春代言人。

跨階級的友情

孜孜不倦地寫作,隨心所欲地追求愛情和友情,組成了薩岡豐富多彩的快意人生。圍繞在薩岡身邊的人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個讓巴黎人又恨又好奇的所謂“薩岡幫”。他們常常徹夜不眠地飲酒作樂,搞惡作劇。這些人中,有很多已經擁有自己的家庭和婚姻,他們在脫離各自的家庭和婚姻之外的地方,追求和維持著富有傳奇色彩的友誼。

對于婚姻,薩岡持著一種懷疑的態度,她曾說:“人們獲得幸福婚姻的機會只有千分之一,友情讓我覺得更加舒適和自在。”然而,對于友情的要求,薩岡又是異常挑剔的,她曾這樣說:“我對朋友的要求是,必須要有兩個主要品質:幽默和無私。幽默,代表著智慧和謙遜;無私則意味著慷慨和善良。”

如同謎一般的薩岡自然會吸引了很多男人對她的追求。薩岡并不介意與她的追求者發生曖昧的關系。而他們的圈子里,最讓人覺得意味深長的一段關系是薩岡與舞蹈家雅克·夏佐的“友情”。他們彼此愛慕,一起交往了40年,但卻沒有真正地走進婚姻。曾經有一次,薩岡正式向夏佐提出結婚,夏佐漫不經心地拒絕了她。幾個月后,夏佐反過來向薩岡提出結婚的請求,薩岡以一句“不,今晚我并不感到憂郁”的話語堅決而又殘酷地拒絕了夏佐。

夏佐后來回憶說:“在我和薩岡之間,從來沒有嫉妒,也沒有一定要將對方占為己有的想法,這是非常完美的契合與溫情,沒有猜疑的愛,激情還未爆發的愛。曾經,我們兩人甚至都想到過結婚。遺憾的是,這種想法并不是同時在我們身上出現的。”薩岡與夏佐因為想法的不同步而錯過了婚姻,但這樣的情況卻使他們的友誼長存。或許,這樣的一種關系反而更接近于薩岡想要的幸福。

另外,薩岡與法國前總統密特朗也有著一段異乎尋常的友誼,這更為薩岡增添了幾許令人遐想的神秘光環。1981年,密特朗入主愛麗舍宮,之后,他每個月都會前往薩岡家里吃上一兩頓飯。總統總是在午后到達薩岡的家里,薩岡就讓他在靠近壁爐的桌子旁邊坐下。薩岡為密特朗總統準備的菜單一直都是“洛特”湯、烤小牛肉,外加栗子冰激凌。這種規矩一直持續了很長時間,密特朗的菜單始終沒有變更過。

而薩岡也總是坐在密特朗對面,或者談論文化,或者交流小說創作,他們之間似乎總有說不完的話題。密特朗也愛寫小說,有一次,他們談論得過于投入,薩岡竟然忘記爐子上還燉著湯,直到熬干了的湯散發出煳味她才驚覺。之后,在1985年,薩岡還曾同密特朗一起去哥倫比亞旅行。

當然,在與密特朗交往的期間,薩岡也曾將他拒之門外。有一天中午,密特朗沒有事先通知就去了薩岡的家里,他在外面按了很長時間的門鈴,薩岡都沒有為他開門。原因很簡單,薩岡那天心情不佳,又覺得很疲憊,雖然她知道密特朗就在門外等著,但她還是告訴秘書無論有什么借口都不要給他開門。

薩岡結過兩次婚,但她的兩次婚姻都以離婚而告終。和第一個丈夫離婚之后,薩岡仍然與他同居了很長一段時間,她說:“單身漢比已婚男人更迷人。”盡管薩岡與第二個丈夫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德尼斯,但薩岡仍然沒有能持續她的婚姻。在薩岡看來,愛情就是一種“病態的迷醉”,而且她很坦率地說過,她對一個男人的愛只能持續三年或者四年,絕不會更長久了。

一生行為叛逆不羈

薩岡的小說與她的個人經歷是密不可分的,在她的作品中,主人公們共同的特點就是孤獨和憂傷。這不僅是書中人物的情懷,也是薩岡內心的寫照。她將自己的第一部小說命名《你好,憂愁》,并非出自偶然。雖然薩岡的寫作之路走得異常順利,小小年紀便功成名就,但是事實上,薩岡的生活道路卻不是那么盡如人意,相反,憂傷是陪伴她一生的伴侶。

12歲時,薩岡看過一個納粹集中營的紀錄片,從那時開始,她對那些慘遭蹂躪的猶太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1960年,阿爾及利亞戰爭的爆發引起了薩岡的關注,她在《快板周刊》上發表文章,反對對被監禁的阿爾及利亞抵抗戰爭的領導人施以酷刑,她還在“121名人號召”上簽名,對那些拒絕執行前往阿爾及利亞打仗命令的官兵予以支持。

此外,薩岡還積極投身于為婦女自由和解放的事業。她認為,婦女應該享有墮胎的權利,并因此發起了該項權利的簽名運動。作為法國總統、社會黨領袖密特朗的朋友,薩岡曾擔負著一些外交使命,出訪一些國家。假如薩岡愿意,她可以成為一個在政治舞臺上躊躇滿志、叱咤風云的人物,但是由于深受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薩岡的一生都充滿了矛盾,她對生活始終抱著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

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薩岡也時常表達出她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她曾直言不諱地說:“我們的時代,只有對金錢永不知足的追求和使人煩惱的欲望。”在她看來,人們的道德標準開始變得匪夷所思,精神價值幾乎完全喪失。

薩岡舉例說到自己的小時候,每天傍晚,村莊里的人都會聚集在一起,他們會一直聊天至深夜,而現在,一到晚上8點鐘,每家每戶都會將自己的房門緊閉。薩岡深深感嘆著今不如昔,她覺得電視要為這一狀況的出現負絕大部分的責任。因為不僅是電視的節目內容不夠好,而且它還使人們日漸疏離,并成為懶惰者與其他人老死不相往來的最佳借口。

面對這樣的社會現狀,薩岡覺得世界是荒謬可笑的,人生是空虛貧乏的,人們生活的目的無非是為了追求物質的享受和情欲的滿足。因此,很多人為了所謂的快樂,幾乎到了自甘墮落、得過且過的地步。但是,盡管如此,薩岡仍然不愿意與世俗同流合污,讓自己也迷失于這個金錢至上、物欲橫流的瘋狂時代里,她希望能堅持自己的精神追求。

對薩岡來說,寫作已經成為一種生活的激情,如果不寫作,她的生命就會變得無精打采、奄奄一息,毫無意義可言。曾有一段時間,人們希望薩岡可以進入法蘭西院士院,但是她卻認為,很多文學家都是因為失去希望才去當院士的。那個地方對薩岡來說也許是過于舒適了,她不喜歡,覺得待在那里會囚禁她的思想。所以,不管薩岡對現實如何不滿,哪怕是有在外人眼中更好的去處。她始終選擇一直寫下去。

薩岡有很多不好的生活習氣,以致最后終于自食惡果。“在我成長的30年里,正是在追求吃喝玩樂縱情享樂中度過的。”薩岡說。她堅決拒絕“禁酒禁煙”等規矩,可以說她酗酒抽煙,終生未斷,即使后來患了肺病,她也絲毫不收斂。

除此之外,薩岡還揮霍無度、沉迷于賭博而無法自拔。因此,雖然她收入頗豐,但卻依然家計蕭條,并且時常捉襟見肘。為了減少開支和增加收入,薩岡還經常逃稅,最后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比如,為了裝修自己在諾曼底的住宅,薩岡曾接受烏茲別克的一個石油集團的賄賂,替他們在密特朗總統面前說情。

薩岡熱衷于參加各種瘋狂的晚會,而且喜歡赤腳開飛車。1957年4月,因為開飛車,薩岡遭遇了一次嚴重的車禍,致使她的顱骨受到撞傷。薩岡的私生活也混亂不堪,一直頗受非議。她曾說過,非常慶幸她生活的那個年代已經有了避孕藥,而且除了與男人們曖昧不清,據說薩岡還曾和一個女模特同居多年。

薩岡最致命的一點還是吸毒成癮,她因此常常被牽扯到一些涉及稅務和毒品的案件中去。劣跡斑斑的薩岡甚至成為法庭的常客,還一度與雷諾汽車公司和電視四臺鬧過糾紛。薩岡的辯護律師曾試圖用她的年齡來博取法官們的同情,希望說明薩岡是由于年少輕狂才過于天真、辦事糊涂,從而能夠以此獲得寬容。

然而,薩岡剛出道時的美好形象早已是有去無回了。不過,薩岡是一個非常積極樂觀和豁達向上的人,她認為人即使在最倒霉的時候也會有一線生機,最美妙的時刻也會有陰影來襲。所以,盡管薩岡的生活已被麻煩包圍,她仍然很有閑情逸致地去尋找樂趣,很得意于自己發明的能夠在夜間發光的衣帽架。

1978年,醫生宣布薩岡患上了胰腺癌,雖然后來經過確診否定了這一結論,但死亡的陰影卻從此揮之不去,一直不停地在她的心頭盤桓。1984年,在薩岡還未滿50歲時,她就已經出版了自傳《我的美好回憶》。

1994年,薩岡的小說《轉瞬即逝的悲哀》發表,這部小說向人們展示了一個人并不像他通常所說的那樣堅強勇敢,事實上,人有時候是非常脆弱的。在這部小說中,主人公馬蒂厄是一個癌癥患者,當他聽到即將死去的消息時,他恨不得能立即投入到母親的懷抱里痛哭一場。

其實,從薩岡開始寫這部作品起,厄運就如幽靈一般如影隨形,再也沒有離開過她。1995年2月,薩岡因為轉讓和吸食可卡因,被判處一年拘禁,緩期執行。2002年,她因為在1994年隱瞞了8838469歐元的收入,被判處一年拘禁,緩期執行。除此之外,薩岡還“債臺”高筑,即使把她所有的收入都拿來還債,也要到2031年才能還清,因此,法庭就預先扣押了她今后所有作品的版稅。

法國歷史上向來有為作家請愿的傳統,例如,荒誕派劇作家讓·熱內經常因為盜竊犯罪而坐牢,后來由于薩特等作家們為他向總統請愿,讓·熱內因此而得到了特赦。同樣,在薩岡被判決之后,作家帕特里克·貝松立刻在《巴黎競賽快報》上抨擊這種“卑鄙的迫害”,他認為,對一名作家施行這種判決“簡直是執行死刑”。

2002年5月,法國的《讀書》雜志刊登了弗朗索瓦·塞雷薩的一篇題為《憐憫薩岡夫人吧》的請愿書,請愿書上還同時配發了1959年薩岡站在法庭柵欄后面的照片。這些批評家和作家都覺得薩岡雖然欠了國家的錢,但是,他們依然覺得國家欠薩岡的更多,因為她的作品對國家的貢獻更大。既然法國在任何制度下都懂得尊重作家,清楚如何維護作家的尊嚴,那么,有關當局就應該采取快速而得體的方法,來解決薩岡的稅務問題,以便薩岡可以恢復精神上的安寧并繼續寫作。

然而,這一系列的請愿行為并沒有改變薩岡的命運,她最后還是宣告破產了。之后,薩岡賣掉了她在諾曼底的所有房產,自己則借住在朋友家里。兩年后,薩岡就與世長辭。

其實,私生活比薩岡更放蕩、更混亂的女作家也并不罕見,如喬治·桑;被譽為女權主義先鋒的西蒙娜·德·波伏娃;甚至還有杜拉斯,她晚年曾與比自己小35歲男子同居,這些女作家的風流韻事都在文壇上流傳,成為一段佳話,留下多情浪漫的名聲。只有薩岡最后落得如此不堪的結局,這不禁讓人感慨萬千。

或許這一切也不難理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自有循環,薩岡的行為觸犯了法律和國家利益,超出了私生活的范疇,這樣的結果,也只能由她自己來承擔。

囂張地席卷了一個時代

2004年9月24日,被譽為法國當代通俗小說女王的薩岡因患肺栓塞醫治無效,在法國的翁弗勒逝世。法國政界和文學界的人士皆對此致以深切的哀悼,同時,這一噩耗也被刊登于《世界報》和《費加羅報》等各大報刊最顯著的位置上。當然,對于薩岡的作品,人們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雖然薩岡筆下的世界通常只有兩三個人物,但卻是戰后西方社會的縮影,因為統治這個世界的就是孤獨,而在西方社會里,孤獨是人們共同的感受。正是因為如此,她的小說才會長久暢銷不衰,擁有最普遍的讀者,尤其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和喜歡,他們覺得薩岡書中的主人公幾乎就是自己的真實寫照,他們能夠從書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法國總統希拉克稱贊薩岡是“為改善我們國家女性的地位做出突出貢獻的作家”,認為“法國失去了一位特別優秀、特別機敏的作者,一位在我們的文學生活中表現十分出色的女作家”。

在悼念薩岡的文章中,法國總理拉法蘭這樣寫道:“弗朗索瓦絲·薩岡是一種微笑,像謎一樣的、帶著愁緒的微笑,那是一種排解的微笑,但同時也是快活的微笑。她的文風明快典雅,從第一種作品起,就深深影響了一代人。”

法國文化與通訊部長瓦布萊斯更是認為,薩岡可以和現代最偉大的作家普魯斯特相媲美。他說:“薩岡把變化莫測的生活也咀嚼得津津有味,她就如同她所敬仰的普魯斯特一樣,似乎僅僅是從我們身邊一閃而過,都能洞察我們的心靈、我們的生活和我們時代的各個層面。”

龔古爾文學獎評審委員會主席愛德蒙德·夏爾·魯夫人評價薩岡時說:“和很多藝術家一樣,薩岡過著緊張而刺激的生活,她19歲就獲得了極大的榮譽,而且,這項榮譽從此一直伴隨著她。她成為一個傳奇,變成了一個神話。”

薩岡的一生中共寫了30多部小說、10個劇本以及電影腳本若干個。此外,薩岡也寫過一些歌詞和短篇小說。薩岡最著名的小說包括《你好,憂愁》、《某種微笑》、《一月后,一年后》、《你喜歡勃拉姆斯嗎》、《狂亂》等。戲劇中的代表作則是《瑞典的城堡》,其次,還有《有時候聽到小提琴》和《瓦朗丁娜的淡紫色連衣裙》等。她的大多數作品都已經被翻譯成中文出版。

薩岡的很多作品都是在敘述有錢人的愛情生活,因為那也是她最為熟悉的世界。她的作品文筆流暢,文風通俗自然,語言凝練生動,人物心理描摹細致深刻。真正能讀懂薩岡作品的讀者,不會覺得她是憂郁的,相反,反而會覺得她是在一種用幽默的方式來減輕生活重擔,而不是人們慣常以為那樣,是一種描述真正意義上的悲劇。

薩岡的短篇小說《意大利的天空》,講述了主人公米爾斯在意大利參加戰斗,受傷后被安排在農婦呂吉婭家里療養。在這個故事中,關于其中一些場面的描寫,顯現了薩岡小說中極為罕見地對誠摯而深切的情感的描寫:那一天,也就是米爾斯到農婦家里的第10天,呂吉婭坐在他的身邊織毛衣,并不時地詢問他是否想喝點什么,而米爾斯卻總是拒絕。他的兩條腿異常疼痛,他反復思考,也許以后永遠也不能和他的朋友一起打網球了。他有些焦灼地握住呂吉婭的毛線團,看著她低垂著眼睛,迅速地編織著,米爾斯突然留意到她長長的睫毛……這種安靜平和而又動人的風格,會讓人聯想到很多溫情的畫面。

法國人非常喜歡薩岡,曾有人這樣評價:“在她的時代,她的存在令人感到十分震驚,她是自由的,我行我素的,堅強勇敢的。”在薩岡的一生中,她之所以知名度極高,像個明星一樣,也正是因為她的這種人格特征。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法國評論界會因此而對她降低要求,他們都是嚴格按照對待一個作家而非明星的標準,來衡量薩岡的每一部作品,而且這種嚴厲的要求自始至終都未改變過。

在薩岡發表第一部作品之后的幾十年里,法國媒體一直流行著一句話:“哦,這是一個典型的薩岡人物。”《你好,憂愁》出版20年后,薩岡出版了小說《消失的身影》,那時,評論家羅伯特·康特斯就曾對所謂的“薩岡場景”和“薩岡人物”下過簡略的定義:“依然是沙龍、平凡的上層社會人士、一些多多少少遭遇過挫折的藝術家、脆弱而敏感的心、酒杯、各色緋聞、流言和一些精心謀劃的能夠致使人們產生神經危機而非情感危機的小陰謀。”

薩岡在1989年就曾為自己寫下墓志銘:“1954年,她以一本稱為世界丑聞的菲薄小說《你好,憂愁》出道,在經歷了同是令人愉快而又草率的一生和一系列作品后,她的消失卻只是一個對她自己而言的丑聞。”看得出來,這個墓志銘帶著鮮明的薩岡式的典型風格,在自省自嘲的同時,還流露出一種徹頭徹尾的頑固的驕傲。15年后,薩岡與世長辭,沒有人知道,她在臨終前,是否還會認可她曾經對自己的這番調侃。

根據薩岡朋友的說法,有三個關鍵詞貫穿于薩岡的一生:高傲、高速、夜生活。雖然以世俗的眼光來評判,薩岡就是一個社會上通常所說的所謂“問題人”,但是,薩岡自己從來沒有感覺到痛苦,也并不以此而感到恥辱。在波伏娃、尤瑟納爾和杜拉斯之后,薩岡的去世表明,老一輩的著名女作家,已經從文壇上隱匿了身影。同時,薩岡的去世還標志著一個以薩岡風格為標志的通俗小說的時代已經走向了終結。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郑州市| 贵南县| 公安县| 泉州市| 柘城县| 九龙县| 当雄县| 道真| 宁津县| 嵩明县| 灌阳县| 布拖县| 隆昌县| 梧州市| 兴化市| 云南省| 抚顺县| 遵义县| 鄂尔多斯市| SHOW| 策勒县| 调兵山市| 卫辉市| 铜陵市| 怀仁县| 镇赉县| 兰溪市| 莱阳市| 寿宁县| 嵊州市| 洛扎县| 喀什市| 泗水县| 远安县| 贵南县| 绥棱县| 内江市| 肥西县| 田东县| 海伦市| 洛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