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歷史上的那些女人
- 張卉妍
- 5089字
- 2020-09-27 14:20:49
斯托夫人——寫了一部書,釀成一場大戰的小婦人
創作靈感來自廢奴運動
1811年6月14日,斯托夫人出生在美國康涅狄格州利奇費德的一個牧師家庭里。從小便受到神學熏陶的她,一生都與宗教結下了不解之緣。14歲時,斯托夫人一家搬到了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沒過幾年,他們又舉家遷至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這是因為斯托夫人的父親利曼·比徹被任命為位于辛辛那提的萊恩神學院院長。1850年之前,她一直陪伴父親住在那里。
青少年時期的斯托夫人,在哈特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酷愛讀書,平日里,除了刻苦鉆研神學之外,還饒有興味地閱讀了拜倫與斯考特的作品。正是在這兩位著名作家作品的熏陶下,斯托夫人對寫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位于肯塔基的辛辛那提市風景優美,波光粼粼的俄亥俄河從城市的郊外靜靜穿過,河畔兩旁是星羅棋布的大農場與種植園。在美國歷史上,它曾是北美廢奴運動的中心之一。那時,辛辛那提的市區里,總是充斥著各種呼吁廢除奴隸制的激昂演講。更重要的是,辛辛那提還是全美最大的逃奴集散地與避難所。來自各地的逃奴紛紛通過地下秘密途徑,將辛辛那提作為逃亡的中轉與跳板,而后再伺機逃到加拿大與北方自由州。
隨著廢奴運動的逐漸高漲,斯托夫人一家也對黑奴表現出了深深的悲憫與同情。斯托夫人的父親還曾冒著極大的風險,偷偷地在自己的家中收留過一些可憐的逃奴。在與這些逃奴的親密接觸中,斯托夫人得以面對面地傾聽他們訴說自己的各種悲慘遭遇,控訴奴隸制的骯臟與罪惡。
不久,斯托夫人又與朋友們一起訪問了位于肯塔基州梅斯維爾鎮的幾個種植園。在那里,她目睹了黑奴勞工非人般的生活慘狀,這些后來都成為她創作《湯姆叔叔的小屋》的最初素材與靈感。顯而易見,梅斯維爾鎮上的種植園就是小說中里謝爾比種植場的雛形。
有意思的是,小說中頭號反面人物萊格利的構思成形,得益于斯托夫人的弟弟。他是個見多識廣的商人,常常游走于南方各州,尤其是新奧爾良與“紅河”郡之間。斯托夫人常聽弟弟講述那些奴隸主慘絕人寰的暴行,它們不是駭人聽聞的故事,而是鮮血淋漓的事實。有一次,弟弟為她講起了自己在密西西比河一艘運奴船上邂逅的一個劣跡斑斑的奴隸主。這個兇殘暴戾、貪婪無度的家伙給斯托夫人留下了異常深刻的印象,他就是萊格利的原型。
與黑人奴隸結下的種種不解之緣,都為斯托夫人日后寫成《湯姆叔叔的小屋》一書埋下了伏筆。這些耳濡目染得來的鮮活經歷,使斯托夫人對奴隸制度表現出一種本能的厭惡,并對那些受到非人待遇的黑奴們充滿了同情。在她的內心深處,一直有一種熱切的盼望,那就是她希望人與人之間能夠早日實現地位的平等,所有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人們都能早日得到救助。
1836年,斯托夫人與萊恩神學院的C.E.斯托教授結婚。14年后,斯托先生被緬因州的鮑丁學院轉聘為高級教授,后來,斯托夫人全家遷往新英格蘭北部定居。在那里,斯托夫人逐漸成長為一個堅定的廢奴主義者。
毀譽參半的傳奇作品
斯托夫人之所以會成為廢奴運動的堅定支持者與積極參加者,也與她的家人不無關系。她的長兄愛德華曾在波士頓的一個大教堂里發表過一場慷慨激昂的廢奴演講,第二個哥哥亨利·華德則在布魯克林教堂舉辦了一次意義非凡的黑奴拍賣會,通過這種合法的方式來幫助黑奴重獲自由。
一天,斯托夫人突然接到大嫂愛德華·比徹夫人的來信,她在信中言辭懇切地請求斯托夫人無論如何都要寫些什么,因為沒有比文藝作品更能讓廢奴精神深入人心的東西了。為了讓全美人民都認清萬惡的蓄奴制度,斯托夫人當仁不讓地答應下來。
斯托夫人認為,通過自己的作品來傳播廢奴精神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因為不論是從自己家族的政治態度出發,還是從自己真實的心理感受來說,她都希望能像自己的兩個哥哥那樣,為轟轟烈烈的廢奴運動做些力所能及的貢獻。斯托夫人甚至在心底默默地祈禱:“上帝,請幫幫我吧。我想要將自己所了解的一切,原原本本地書寫出來。只要一息尚存,我就一定要將它完成。”
于是,在短短的幾天之后,斯托夫人就順利地完成了《湯姆叔叔的小屋》第一章的創作。剛剛放下手中的鋼筆,斯托夫人便迫不及待地將它念給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們聽。大家都被那些細膩動情的文字深深打動了。斯托先生給了妻子很多鼓勵,他微笑著稱贊說:“照這樣下去,用不了多久,就會誕生出一部偉大的作品!”
斯托夫人在自己的回憶錄中說道,在最初的時候,她并沒有想過要創作這樣的一部小說。當時,她正在布倫斯威克教堂中做禮拜,就在教堂鐘聲響起的一刻,一種如有神助般的創作靈感忽然間涌上了她的心頭,很快,湯姆叔叔的遭遇便在她的腦海里形成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所以,一回到家中,斯托夫人馬上將自己鎖在屋里,她奮筆疾書、廢寢忘食,甚至在稿紙用完的時候都不愿停筆,而是直接用食品包裝紙代替稿紙繼續創作。
緊接著,斯托夫人給遠在華盛頓的好友甘梅利爾·貝利寫了一封信。早在斯托夫人住在辛辛那提的時候,就與甘梅利爾·貝利交情甚篤,當時,貝利在主辦《慈善家》雜志。如今,貝利是一家廢奴主義刊物《民族時代》的編輯。在寄給貝利的信中,斯托夫人建議說:“《湯姆叔叔的小屋》可以在《民族時代》雜志上,分三、四期集中連載。”當貝利從斯托夫人的信中得知《湯姆叔叔的小屋》的寫作計劃后,心情格外激動。貝利很看好老朋友的計劃,于是立即回信給斯托夫人,隨信一并寄出的還有三百美金的約稿費。
然而,令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斯托夫人的創作一發不可收拾,其筆下的人物、對話、情節等,像雪球般越滾越大,最后,《湯姆叔叔的小屋》竟然從1851年6月起,用一年多時間,在《民族時代》雜志上連載了40多期。當小說全部連載完以后,斯托夫人終于舒了一口氣,她并不貪戀功名,而是謙遜地說:“這部小說出自上帝之手,我只不過是他手中的一支筆。”
由于小說的反響異常熱烈,僅僅在一年之后,波士頓的一家出版社——約翰·失厄特出版公司便決定將這部小說結集成冊。《湯姆叔叔的小屋》又譯作《黑奴吁天錄》或《湯姆大伯的小屋》,此書一經出版,馬上就贏得了成千上萬的熱心讀者。第一版雖然只印了5000冊,但第一天便售出了3000多冊,第二天就全部售罄。
失厄特出版公司喜出望外,緊接著又在一周內緊急加印了一萬冊,結果又被讀者搶購一空。在這之后的一年多時間里,美國的8家出版社又夜以繼日地趕印出30萬冊,結果仍然不能滿足廣大讀者的需求。這部小說的橫空出世,在今天看來都是一個奇跡,幾乎每一個識字的美國人,都曾爭先恐后地閱讀過這部感人肺腑的小說。
僅僅幾年時間,《湯姆叔叔的小屋》一書就被譯成法、德、荷蘭、瑞典、意大利、西班牙等22國語言,一時間,斯托夫人的名字開始在世界范圍內變得家喻戶曉。最初,美國普特南出版公司的一個青年編輯將一本樣書寄給了英國的一位出版商。結果,在短短的一年之內,英國就有18家出版公司相繼印了150萬冊,并發行到英國本島和英聯邦各國,而且歐洲的出版商們也跟著行動起來。
除了小說之外,《湯姆叔叔的小屋》還被改編成劇本,搬上了舞臺,不計其數的劇團和不同版本的劇本,在世界各地上演著。對于這種情況,雖然斯托夫人是不贊成的,但是,她顯然是無法制止人們通過這種方式來表現對小說的熱愛。
隨著《湯姆叔叔的小屋》的流傳,斯托夫人也成為一位舉世矚目的人物。英倫三島和歐洲大陸的人們都對這位來自“新大陸”的廢奴女英雄表示熱烈歡迎。在英國,她受到了維多利亞女王和艾爾伯特王子的接見。她還三次接受邀請訪問歐洲,并會見了一批著名的作家,比如,狄更斯、喬治·埃利奧特、拉斯金、金斯萊、麥考利和格拉德斯通。在愛丁堡,人們甚至捐贈了一千枚金鎊硬幣,請斯托夫人帶回美國,作為獻給北美廢奴運動的禮贊。
當然,在對《湯姆叔叔的小屋》一書的贊美聲外,也夾雜著一陣陣斥責與辱罵。最初,《湯姆叔叔的小屋》還可以在南方的書市上自由出售,但很快便成了禁書。國家的形勢開始變得撲朔迷離,擁有這本書的讀者都感受到一種潛在的危險。那些代表南方奴隸主利益的宣傳雜志,如《南方文學通訊》等,還片面指責斯托夫人是“歪曲事實”,稱這本小說只是作者“幻覺的反映”。
斯托夫人為了反駁外界對她的誣蔑和非難,特意編寫了《關于<湯姆叔叔的小屋>的說明》。這一說明一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小說人物的說明;第二部分專門批評了逃奴法;第三部分通過詳細介紹許多黑奴的典型經歷,指出了廢除奴隸制度的必要性;最后一部分既表達了她對教會的分裂立場的指控,又涉及這本書寫作的背景材料、談話紀要、文件、軼事等相關的內容。
只是斯托夫人的《關于<湯姆叔叔的小屋>的說明》在當時并沒有引起很大的反響。有趣的是,一個曾因盜版《湯姆叔叔的小屋》而發財的英國出版商,繼續偷印了五萬冊《關于<湯姆叔叔的小屋>的說明》。他本想可以再發一筆橫財,最后卻因銷路不好,導致了破產。
其實,斯托夫人是一位勤奮而又多產的作家,在長達30年的時間里她辛勞耕耘,筆耕不輟,幾乎每年都會出一本書。1856年,斯托夫人又出版了一本名叫《德雷德,陰暗的大沼地的故事》的小說,僅僅在四周之內就銷售10萬冊。但是,這本書最后并沒有突破《湯姆叔叔的小屋》的紀錄。除此之外,斯托夫人還撰寫了大量的散文、故事、評論等。1896年,斯托夫人因病去世,享年85歲。
得到林肯的贊譽
在談到斯托夫人的歷史地位時,除了《湯姆叔叔的小屋》在文學史上的重大意義,柯克·門羅認為:“她不僅在世界著名婦女中名列前茅、出類拔萃,還在決定美國人民命運最關鍵的歷史時刻勇敢地做出了自己的決定。她的影響甚至超過了當時北美的任何一位偉大人物……當然,廢除奴隸制不會是也不可能只是一個人能成就的事,它是大眾的事業,但是,《湯姆叔叔的小屋》這部小說所產生的影響無疑是最偉大,也是最深遠的。”
的確,《湯姆叔叔的小屋》對整個北美社會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它給熱愛自由的美國人帶來了一份驚喜,即為美國人民的廢奴運動贏得了200萬大眾的同情和支持。因此,著名詩人亨利·華茲華斯·朗費羅稱,這本書是“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勝利”。范懷克·布魯克斯也說:“就算撇開當時小說寫作的氛圍不談,《湯姆叔叔的小屋》同樣不失為一部反映了一個時代、一個國家的偉大的民間傳記。”
很久以后,斯托夫人的兒子和孫子用詩一般的語言對《湯姆叔叔的小屋》發表了一段評論:“它像一團燃起的熊熊烈火,點燃了整片天空;像洶涌澎湃的感情激流,將人們眼前的一切卷走,然后越過浩瀚無邊的大海,將它的影響波及至全球,讓全世界都在思考和談論著它。”
的確,《湯姆叔叔的小屋》這部作品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這本書出色地刻畫出被迫接受奴隸主洗腦和奴役,凡事只能逆來順受的黑奴湯姆的形象,也成功地塑造了具有強烈的反抗精神、不甘心讓奴隸主決定自己的命運與生死的眾多黑奴群像,如伊麗莎和她的丈夫喬治·哈里斯。
而且,最可貴的是,《湯姆叔叔的小屋》不僅關注黑奴的命運與心理,還將目光投向制造了無數罪惡的奴隸主,深刻地揭示了不同類型的奴隸主的內心世界。所以,我們在這本書中,既能看到那些具有不同性格和命運的黑奴,也能閱盡形形色色的奴隸主的嘴臉。
例如,小說試圖通過對湯姆和喬治·哈里斯夫婦這兩種不同性格的黑奴的描寫,向讀者傳達這樣一種思想:一味任由奴隸主擺布、逆來順受的湯姆,注定難逃慘死的命運;而敢于反抗、敢于斗爭的喬治夫婦最終一定可以得到新生。
1862年,斯托夫人在白宮得到林肯總統的接見,在評價她的書時,林肯在書的扉頁上題詞說:“寫了一本書,釀成一場大戰的小婦人。”可以說,這句話給予斯托夫人和她的偉大作品《湯姆叔叔的小屋》極高的歷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