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局的重心轉移——馬祖里湖的冬季
為了進襲匈牙利并迫使奧匈帝國退出戰爭,俄軍最高統帥部計劃于1915年初經東普魯士對柏林實施主要突擊,俄國第十集團軍擔任助攻,布魯西洛夫將軍的第八集團軍承擔主要任務。德軍統帥部獲悉喀爾巴阡戰役的準備情況后,急速派軍馳援盟國,決定由康拉德和興登堡分別從東普魯士和喀爾巴阡山對俄國發動鉗形攻勢,以期殲滅集結在波蘭的俄軍。
在同盟國的陣營之內,關于戰略思想也分為兩派。興登堡和魯登道夫強烈要求對搖搖欲墜的俄國實施全力一擊。法金漢雖然也承認戰爭現已變成了消耗戰,但他相信只有在西線取勝才能贏得戰爭,他指出,在東線取得戰術性勝利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俄國有廣闊的地域和巨大的人力資源。但德皇站在興登堡的一邊,因此,德軍決定在西線采取防御姿態,而在東線則尋求對俄作戰的決定性戰果。根據從俄軍無線電報和其他來源獲悉的消息,德軍總部相信俄國大公有自己的一套“龐大計劃”,他們相信一俟冬季轉暖,俄國大公就會襲擊東普魯士,一路北上,向托倫推進,同時另一路在北面從科夫諾方向出發。俄軍兵源絕無短缺之憂,可以無限供應的馴服農民正在沙皇的國境線內接受軍訓,一旦有了軍服、裝備和武器,這些人員便可以補充不足的編制或增加軍隊的人數。鑒于奧匈的虛弱,1915年初,法金漢決定必須由德國來承擔進攻的任務。他的主要目標并非像興登堡和魯登道夫所鼓勵的那樣大肆入侵俄國,而是有限制地發動戰役以消滅俄國軍隊并迫使俄國人后退,從而消除他們對奧匈的戰略威脅。隨著這種有節制的戰役,德國人開始了他們精心策劃的陰謀損毀俄國政治和軍事士氣的努力。
魯登道夫想先發制人,自從德軍統帥部將1915年戰局的重心從法國戰場轉移到俄國戰場后,他們得到了從最高司令部爭取來的4個軍的增援,計劃以第八、第九和第十等三個集團軍的兵力向俄軍右側實施深遠迂回,擬用突擊集團從北、西兩個方向實施兩面夾擊,圍殲在希萊嫩西南170公里正面上展開的俄國西韋爾斯將軍所轄的第十集團軍。德國和奧匈在東線的全部軍隊將聯合發動雙管齊下的大規模進攻,一路在東普魯士,另一路遠在喀爾巴阡山地區,同時向俄國大公的南、北兩冀展開攻勢。法金漢曾對此尖刻地指出,相隔600公里的兩翼進攻不可能形成有效的聯系,魯登道夫對奧匈的軍隊也不抱幻想,在軍事行動中,他們全身心放在北翼的德軍上。

德軍士兵在馬祖里湖附近一個偽裝得很好的陣地中各就各位。
1月下旬,德軍和奧匈軍隊轉入進攻,向桑博爾和斯特雷實施突擊,幾乎與此同時,俄軍第八集團軍也發起了進攻。由于在山地復雜地形條件下進行冬季作戰,雙方又多次發生遭遇戰,俄軍進展遲緩,直到2月初,俄軍第八集團軍右翼才占領喀爾巴阡山的科內奇納、巴利格魯德地段。在斯特雷方向,俄軍頑強防御,但方面軍左翼軍隊在德奧聯軍優勢兵力的壓迫下,被迫向普魯特河和德涅斯特河撤退。依照魯登道夫的計劃,他的北翼大軍將突然前伸,穿過安格拉普河-勒岑湖區一線,抓住那里的俄軍第十集團軍并殲之于甕中。為了掩蓋德第九集團軍的部隊向北調動,德第九集團軍的余部于1月31日在博利莫夫發動了一場追求轟動效應的進攻,此次戰斗的一個特點是旨在引起紛紛議論,因此它第一次使用了1.8萬枚毒氣彈。2月7日德第八集團軍在奧古斯圖夫方向對俄軍左翼發起進攻,翌日德第十集團軍向韋爾日博洛沃和蘇瓦烏基方向上的俄軍右翼實施迂回突擊,德軍這兩個集團軍的進攻出乎俄軍統帥部的意料,在俄第十集團軍總退卻時,步兵第二十軍陷于困境,在經過頑強的防御戰后被圍困于奧古斯圖夫,該軍的頑強抵抗阻止了德軍進攻達10天之久。
2月13日,奧古斯圖夫的俄國守軍在兩翼被包抄、后面受威脅的情況下,有條不紊地撤離了自己曾英勇防守的陣地。德軍于14日開進奧古斯圖夫,在城中抓獲5000名戰俘,緊跟軍隊前進的德皇,于當日訪問了該城,并向勝利的軍隊表示了祝賀。由于俄第二十軍在奧古斯圖夫的頑強抵抗,使俄國第十集團軍的主力得以撤至利普斯克-奧索維茨要塞一線,德軍向東南方向進攻的道路被封鎖了。德第八集團軍已經推進到博布爾河一線,希望攻擊奧索維茨要塞,奧索維茨的堡壘構筑在它所在的大平原僅有的幾處高地上,德軍竭盡全力攻城,但毫無結果,冬季戰役已近尾聲,俄第十集團軍雖沒有全部落入陷阱,但損失了20多萬人,作為一支有效戰斗力量的俄第十集團軍已是不復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