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曾國藩的官場晉升秘笈(1)
書名: 做官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大全集(超值金版)作者名: 趙凡禹本章字數: 4979字更新時間: 2014-03-25 23:05:55
曾國藩升官有道。
曾國藩入仕途的道路可謂一帆風順,官運亨通。從最初的翰林到侍讀、侍講,到后來摧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道光二十九年又升授禮部右侍郎并于此后四年之中遍兼兵、工、刑、吏各部侍郎。十年七遷,連躍十級,這在當時是很少見的。對于生長深山、出身寒門的曾國藩來說,真可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變化如此之快連他自己都感到事出意外。他在升任內閣學士時寫信對祖父說:“六月初二日孫荷蒙皇上破格天恩,升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由從四品驟升二品,超越四級,遷摧不次。”又不無自負地寫信對他的弟弟說,湖南“三十七歲至二品者本朝尚無一人”“近年中進士十年而得閣學者,唯壬辰季仙九師、乙未張小浦以及余三人”。在給朋友的信中他說得更加坦白:
“回思善化館中同車出入,萬順店中徒步過從,疏野之性,骯臟之貌,不特仆不自意其速化至此,即知好三數人,亦不敢為此不近人情之稱許。”曾國藩升發如此之快,究其原因不外有二,一是個人勤奮干練,在士林中有一定聲望;二是得到穆彰阿的垂青,受其舉薦,而后一條尤為重要。如果沒有穆彰阿的援引,無論他多么勤奮好學、聰明能干,要在十年內爬上二品京官的高位,都是不可能的。所以頗為洞悉內情的王闿運就堅持認為,曾國藩的迅速發跡,主要得力于穆彰阿的扶持,比他稍后的人也大都持同樣看法。
穆彰阿(1782年~1856年)字鶴舫,滿洲鑲藍旗人,姓郭佳氏翰林出身。他甚得道光皇帝信任,是鴉片戰爭時期有名的投降派。后來有人評論穆彰阿說:“在位二十年,亦愛才,亦不大貪,唯性巧債,以欺日蒙蔽為務?!边@個說法是比較符合實際的。曾國藩與穆彰阿交好,來源于共同的愛好,便是對古書畫的喜愛。在曾國藩初點翰林之時,去穆家謝座師,兩人因共同愛好有了良好的關系。
曾國藩在長沙岳麓書院讀書時,閑暇時專喜好古玩,尤其對字畫甚愛。為此,他拜湖南翰寶齋老掌柜齊師傅為師,專門學習鑒定古玩的知識。對古字畫的用筆、用紙、用絹及裝裱逐一研究,硬是練就了一雙好眼睛,連搞了一輩子古玩鑒定的齊師傅也不得不夸一句“火眼僧”。
翰寶齋是一個老字號古玩店,齊家三代經營,后堂收藏有上千件的古字畫真跡。唐摹本的《蘭亭序》,曾國藩就是在這里看到的,唐伯虎及宋徽宗的真跡也各有小幅在案。
曾國藩來京會試時,古玩齊為了鼓勵他,特意選了一件宋丞相蔡京的斗方送給他。
點翰林的第二天,他來穆府謝座師。禮畢抬頭的時候,他見座師的墻上掛了一幅中堂,古色古香的很像是一幅古字畫。在聲震寰宇的大學士家里,剛剛入翰林的曾國藩不敢有絲毫的越軌舉動,但是又禁不住那畫的誘惑,告辭的時候,他終于鼓起勇氣對座師道:“恩師,學生有一個請求,但又怕恩師怪罪?!?
穆彰阿一愣,問:“曾翰林你講吧,你是初次來老夫這里,老夫焉有怪罪之理?”曾國藩用手往墻上一指:“學生想好好看一看墻上的這幅畫。”
穆章阿一聽這話,驚異地瞪大了眼睛。他沒有想到眼前的這位年輕人竟跟自己有相同的嗜好,于是就欣喜地說:“好,你走近前來看吧。”
曾國藩大著膽子走到墻邊,才看清這是一幅唐朝周防的仕女圖。從用筆用紙用絹看,都是唐時風格。曾國藩在古玩齊那里見過周防的擺扇仕女圖,而這幅卻是鼓琴仕女圖。
曾國藩一路看過去,漸漸地也便沉浸在這幅畫當中,他邊看邊道:“快把放大鏡拿過來?!?
穆彰阿既詫異又驚愕,只得把案上的放大鏡遞過去。曾國藩接過放大鏡,看了許久,才道:“可惜了!”
“什么?”穆彰阿瞪大眼睛問。
曾國藩兩眼望定畫,邊搖頭邊說:“可惜我看不到落款。”
穆彰阿這時情緒卻出奇地好,他竟然拿過畫桿,親自將畫摘下來,小心翼翼放到案面上。
曾國藩把放大鏡貼在畫上反復觀瞧,許久才直起身,自言自語:“可惜了這幅贗品!”
“什么?”穆彰阿終于忍無可忍了。
曾國藩一下子清醒過來,知道自己闖禍了。他忙跪倒,邊磕頭邊道:“學生該死!請恩師恕罪!”
穆彰阿喘著粗氣說:“你說這幅畫是贗品?哼!老夫眼拙了?”
曾國藩早就聽說穆中堂是京師八旗子弟中鑒定古字畫的高手,所以只管磕頭,再也不敢言語。
許久,穆彰阿長出了一口氣:“曾翰林,你起來吧,老夫并沒有怪罪于你,來來來,你給老夫說說這幅畫?!?
曾國藩起來后,紅著臉道:“謝恩師不怪之恩,學生學識尚淺,再不敢妄言了。恩師就不要再羞臊學生了!”
穆彰阿臉一沉,手撫胡須自言自語:“老夫年近花甲,最見不得有始無終的事情?!?
曾國藩迫于無奈,才道:“整個畫卷,學生都沒有看出什么,只是這落款有些疑問。恩師知道,唐時宣紙較粗糙,而落款處的宣紙紋路卻很細膩,這定然是把原款提掉,后補的款。看這宣紙的成色,像是明人所為。請恩師明察。”
穆彰阿拿起放大鏡認認真真地看起來。
半晌,穆彰阿抬起頭,沖外面喊一聲:“來人,快快擺酒,老夫要與曾翰林一醉方休!”
曾國藩的一顆心隨著落了地,兩個人的距離也一下子拉近了。
中國歷代封建王朝,自秦以來即實行中央集權統治,但皇帝個人專制的程度并不相同。唐及其以前諸朝,丞相有相當一部分權力。明清以來,事無大小皆由皇帝專決,相權也就不存在了。道光帝嗣位后,“尤慮大權旁落,必擇謹善之士佐治,故一時才臣半遭廢斥”,而唯與曹振鏞、穆彰阿“有水乳之合”。曹振鏞死后,穆彰阿繼之,“其用人行事一遵其轍”。他最善于窺測道光皇帝的意向,進而施加自己的政治影響,黨同伐異,無所不用其極。鴉片戰爭時打擊抵抗派,陷害林則徐,極力慫恿道光皇帝對英妥協投降,就是施展的這種手法。穆彰阿多年來利用衡文大權網羅黨羽,培植親信,遂致“門生故吏遍于中外,知名之士多被援引,一時號為穆黨”,而對于不附于己者則極力加以排擠。相傳羅停衍與何桂清、張芾同年中進士,主考官即穆彰阿,張芾、何桂清皆附于穆,而羅停衍不肯;庶吉士散館三人同得考差,羅又不去拜見穆彰阿,“次日忽傳旨,羅停衍年紀太輕,未可任衡文之任,著毋庸前往,另派某去。”其實當時羅停衍十九歲,張芾十八歲,何桂清只有十七歲,張、何二人歲數都比羅栓衍小。據說,清朝“已放差而收回成命者”,僅羅停衍“一人而已”。對于這次罕有的更動,時人皆認為系“穆所為”,并有“其權回天”之嘆。
曾國藩的際遇與張芾頗為相類,只是時間稍后,機會來得也晚一些。曾國藩戊戌年會考中式,正總裁就是穆彰阿,二人遂有師生之誼,時相往來。曾國藩有幾分才干,對穆彰阿在鴉片戰爭中的民族投降主義政策十分稱贊,所以甚得穆彰阿的器重和賞識,處處受到關照。道光二十三年大考翰詹,穆彰阿為總考官,交卷之后,穆彰阿便向曾國藩索取應試詩賦,曾隨即回住處謄清,親自送往穆宅。這一次拜訪似乎成為曾國藩其后飛黃騰達的起點。在此之前,曾國藩之秩品一直滯留未動;從此之后,則幾乎是年年升遷,歲歲加銜,五年之內由從七品一躍而成為二品大員,前后的變化是非常明顯的。
做事緩慢未必全是毛病。
李鴻章曾當面指出,曾國藩行事懦緩,是他的一大毛病。殊不知,懦緩恰恰是曾國藩的超人之處,又恰恰是李鴻章所缺乏的。其實,曾國藩本來是一個生性倔強、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也是個急脾氣。后來發現,心急最易壞事,才漸漸改變急躁的毛病。
他考中進士后,師從唐鑒專攻程朱理學,程朱的治學之道,講究株積寸累功夫,逐步深入,而心學因受佛學影響較大,有濃厚的主觀唯心主義色彩,認為學問可以憑悟性速成。王陽明憑悟來研究竹子,即所謂探究事物規律的“格致”之學,結果他在竹子前靜坐了7天,冥思苦想,終不得要領,還把自己“格”出一身病來。曾國藩受唐鑒、樓仁的指教后,對心學不太滿意,卻日益篤信程朱的漸進功夫。從此,他堅持從小事做起,每日必讀幾十頁書,寫一刻鐘字。點點滴滴,漸漸進步。這種治學修身的方法深深影響了他的性格,使他由原來急切好進變得穩重懦緩。
但在為官上,曾國藩還沒有達到這樣的境界。由于對官吏腐敗、民不聊生、盜賊四起的社會現狀的深深憂慮,曾國藩急于求治。咸豐帝上臺不久,一年間,他連上四道奏章,從吏治、銀價,民生、軍隊等四個方面揭露了國家面臨的空前危機,請咸豐勵精圖治。由于咸豐帝充耳不聞,他又上折直接針對皇帝展開了尖銳批評,指責咸豐拘于小節而疏于大計、追求虛浮而忽略實際、剛愎自用而拒絕納諫,為這一冒失之舉,他差點有性命之憂。此事雖與他性格倔強有關,但也反映了他求治心切。倘若是后來,他再急也不會這樣做。
他領兵之后,因為急于想扭轉局面,也有些操之過急,結果得罪了許多官吏,引起了很大矛盾。他剛出山的幾次兵敗,與其急于求勝、輕易出擊有必然的聯系。經過這番仕途和戰場的挫折后,曾國藩認識到,辦事和治學一樣,也要逐步地來,絲毫急躁不得。所以,他從整頓軍隊、重建湘軍開始,逐漸擴大、完善自己的武裝力量和指揮系統,湘軍越戰越強,終于取代綠營成了晚清的統治支柱。
可以說,“緩”字是曾國藩經歷無數波折后總結出來的處世秘訣,是他在學問、仕途、用兵上成熟的標志。雖然一味講“緩”也有弊病,但“緩”在曾國藩辦事過程中,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一點李鴻章當時并未認識到,因為他還年輕,氣太盛。隨著在官場上混跡時間越長,閱歷越多,李鴻章的辦事風格也由急趨緩,不能不說是受了他老師的影響和熏陶。
曾國藩總結的“緩字訣”的精義在于,緩可以糾急躁之弊,辦事時給自己留有充分余地,使得考慮更周全,計劃更嚴密,保證萬無一失,所以說,“事緩乃圓”,即做事緩一些才會將事辦得圓滿無缺。另外一層意思是,要把一件事做好,不能心急,應腳踏實地,逐漸積累,水到渠成。曾國藩辦事不求速成,治兵也不愿速進,有時兵須出奇,如唐代名將李靖,率輕兵奔襲2000余里,直搗突厥頗利可汗駐地,將之一舉擊潰,從此北方大定。名將用奇兵速兵致勝者不勝枚舉。但因穩取勝也大有人在,諸葛亮就是顯例。曾國藩辦事緩,用兵緩,卻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咸豐十年(1860年)三月,李秀成用圍魏救趙之計,奇襲浙江誘江南大營清兵來救,半路上擊潰清軍張玉良部,接著集中數路大軍,合擊江南大營,清軍全軍潰散,張國梁投水自盡,和春兵退常州。李秀成又緊追不舍攻占常州,和春兵敗自盡。四月,太平軍攻克蘇州,江蘇巡撫徐有壬自盡。
江浙一帶是清廷財富之源,丟失不得。清廷嚴令曾國藩率師東下,解江浙之圍。接連發了幾道諭令。此時曾國藩正全力圍攻安慶,安慶是天京門戶,一旦攻克,天京就無險可憑,因此是關鍵所在。為此,曾國藩不愿東下,此外,還有其他考慮。曾國藩用兵講主客之道,不愿反主為客,被太平軍牽著鼻子走,陷入被動,張國梁、和春之敗,即由于此。同時,浙江巡撫王有齡與曾國藩是政敵,在銅源上爭奪激烈,曾國藩也想借機除掉這個異己分子,即使做不到,也可打擊他一下。于是曾國藩又借口拖延。清廷無奈,用厚獎誘其出兵,給他加兵部尚書銜,署兩江總督,又發下第五道諭旨,令其馳援杭州。即使如此,曾國藩仍按兵不動,上了一個《蘇常無錫失陷,遵旨通籌全局,并辦理大概情形折》,說明不能東下的理由。不久,杭州失守,王有齡被殺,朝廷也就不再催促了。
此次曾國藩以“緩字訣”處理,可謂一舉數得。一、推延不救張國梁、和春,使清廷依賴的最后一支綠營勁旅全軍潰散,兩員主將身死,不得不全力依賴湘軍。此前朝廷遲遲不封曾國藩,就連胡林翼都升為巡撫,曾國藩仍無實職,此后不久,就授之為代理兩江總督。二、借機除掉異己,王有齡敗死后,曾國藩保奏的四省巡撫全部是湘軍一系,如左宗棠、李鴻章、沈葆禎、李續宜,牢牢控制了江南軍政大權。三、穩住自己陣腳,緩緩圖進避免陷于被動。倘若曾國藩急于東下,正中李秀成之計。李秀成攻打蘇浙,并不僅為奪取財富之區,還在于調動湘軍東下,遠離兩湖根據地;同時在湘軍長途奔襲中以逸待勞、聚而殲之,則可解安慶之圍,打垮湘軍主力,安慶守軍1萬余人亦可乘機出擊,西上攻打湖北,占據湘軍老巢。如果此計成功,清朝恐大勢已去。曾國藩不為所動,以緩濟急,以靜制動,終立于不敗之地。
曾國藩辦事主張從長遠考慮,穩中求成,這是他高明之處。因為考慮長遠,就不可不慎,辦起事來更應有計劃,按部就班地去做。如果貪圖迅速,個別地方可能有利,對大局而言可能造成不利影響?!坝賱t不達”這句古語詮釋了這個深刻的道理。
做官必須戒驕戒躁。
不論是在改造自然還是改造社會的過程中,人們都會遇到無數的荊棘難關。政治家角逐政壇,軍事家競勝疆場,學者進德修業,乃至普通百姓居家過活,都不會一帆風順,都會遇到一些險難憂煩之事。要克服和戰勝這些艱難和憂煩,堅毅和忍耐是十分重要的品質?!叭松蝗缫馐鲁0司拧保瑳]有一分耐心,如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