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效應”,是指我們傾向于將自己身上的某些特質投射到他人身上,我們會將自身所持有的某種態度在不知不覺中投射到他人身上,覺得他人應該和我們持有同樣的態度,這是一種錯誤的推己及人。就像單純善良的白雪公主,容易把世界上其他人都當作和她一樣的人,所以才會一次又一次上當。因為投射使人們傾向于按照自己是什么樣的人來知覺他人,而不是按照實際觀察到的真實情況來進行知覺。顯然這是一種知覺上的偏差,容易對他人造成錯誤判斷。
心理學家羅斯做過關于投射效應的實驗研究,他找來80名大學生參加實驗,向他們征求意見,問他們是否愿意背著一塊大牌子在校園里走動。其中48名大學生表示同意,并認為大部分學生都會同意;而拒絕背牌子的大學生們則認為,只有少數學生會愿意背。這就說明了投射效應的作用,那么其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呢?
按照經典精神分析理論的說法,心理投射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是我們的潛意識在保護我們,減輕焦慮和壓力。心理防御機制由弗洛伊德最早提出,“自我”會遵循快樂原則,追求欲望滿足的同時力求避免痛苦,又受到“超我”道德標準的限制,個體的“自我”就會處在“本我”和“超我”的矛盾之中。這就導致其必然會面臨種種挫折或沖突的緊張情境,潛意識想要擺脫這種緊張壓力,就會用一些心理防御機制來保護“自我”,同時讓“超我”能夠接受,也能夠讓“本我”得到滿足。
比如,我們在考試時想作弊,這是本我的想法,但是超我要遵循誠實原則,阻止本我做這種事,所以自我就會在二者中間調和“想作弊”和“想誠實”的沖突,如此內心就會非常痛苦,這時內心便會引進心理投射,認為肯定有其他人也作弊了,這樣我自己做一點兒弊也無可厚非,于是心里就好受多了。
還可以用發展心理學的理論來解釋。處于自我中心時期的兒童也會有投射現象,這來自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自我中心就是指兒童思考問題時總是以自己的角度為出發點,他們以為別人看到的世界與他們看到的是一樣的。這是兒童時期的思維方式,顯然是不成熟的,但是有自我中心心理的成年人同樣也會犯這種錯誤。為什么會處于自我中心也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對他人不了解,所以只能依靠自己的想法去推測他人,另一種是認為別人的想法不重要,自己的想法可以代表他人的想法。
不管是自我防御還是自我中心,總之就是這些心理造成了我們的認知錯誤,這些錯誤通常分為三種,所以相應地會產生三種投射效應:
第一種是相同投射,即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他人的身上。經常有家長在輔導孩子作業時崩潰的例子,因為家長認為“1+1”這么簡單的知識點孩子早就懂了,但其實是他們自己明白了,孩子卻不懂,所以高明的教育者一定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把自己當成孩子來做題。
第二種是愿望投射,即把自己的主觀愿望強加給別人。這一點經常出現在家庭教育里,父母希望孩子成為一個鋼琴家,便從小安排孩子學習彈琴、考音樂學院,實際上這只是他們自己的愿望,并沒有問過孩子自己愿不愿意。
第三種是感情投射,對我們喜歡的人,我們會覺得他們優點越來越多,并且我們會將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他們身上,對他們進行美化,這種不理智的“追星”式行為就是感情投射。這種情況在情感交互中表現得最為典型,比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這個道理——對自己喜歡的人不管怎么看都是優點,但是自己不喜歡的人就越看越討厭,什么都是缺點。
了解了這三種常見的投射之后,我們在平常就得多加注意。投射效應產生作用的最重要原因是主觀主義,要想克服,就需要加強理性思考。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人,與我們不同的人千千萬萬,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感情,我們不需要他們和我們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