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的經濟學
- (英)張夏準
- 4558字
- 2020-09-18 11:26:32
都變了:資本主義的參與者和制度是如何改變的?
從亞當·斯密時代至今的兩百多年間,除了生產技術,還有許多東西發生了變化。經濟參與者(economic actors)——那些參與經濟活動的人,以及經濟制度——關于如何組織生產和其他經濟活動的規則,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斯密時代的英國經濟體——他稱之為“商業社會”,跟我們今日大多數經濟體有很多基本相似之處,要不然他的工作就跟我們無關,也不重要了。那時候的英國,已經是“資本主義”經濟體了。當時除了英國,就只有荷蘭、比利時以及意大利部分地區是了。
那什么是資本主義經濟或資本主義?它指的是這樣一種經濟:在這種經濟中,生產是為了追求利潤,而不是為了自己消費(就像在自給農業中,種的糧食是給自己吃的)或政治義務(就像在封建社會或者社會主義社會中,政治權威,分別是貴族和中央計劃機構,會告訴你生產什么)。
利潤是你在市場上銷售某個商品掙的錢(稱為銷售收入,簡稱收入)與生產過程中所有投入的成本之差。在制針工廠例子中,工廠的利潤就等于銷售針的收入減去制針過程中的成本——包括鋼絲、工人工資、廠房租金等。
資本主義是由資本家組織起來的。資本家指的是那些擁有資本品(capital goods)的人。資本品又被稱為生產資料(means of production),指生產過程中的耐用品投入,比如機器,但不包括原材料。日常語言中,“資本”(capital)也指投資企業的資金。[1]
資本家直接或間接地擁有生產資料。如今,他們更多的是用間接的方式——擁有公司的股份(或者股票),也就是擁有公司總價值的部分所有權。
資本家按商業原則雇用其他人來使用這些生產資料。這些人被稱為雇傭勞動者(wage labourer,也叫工資勞動者),簡稱工人。資本家通過生產商品然后在市場上銷售給其他人賺取利潤。市場就是買賣商品和服務的地方。亞當·斯密相信,賣家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夠確保追求利潤(逐利)的生產者以盡可能低的成本生產產品,因此對所有人有益。
但是,斯密時代的資本主義跟今天的資本主義除了這些基本方面之外,就沒多少相似的了。在生產資料私有制、逐利、工資雇傭和市場交換等這些基本特征如何轉化為現實上(即其實現方式),兩個時代有著巨大的不同。
資本家不同
在亞當·斯密時代,大多數工廠和農場要么由單個資本家自有自營,要么由幾個相識相知的合伙人共有共營。這些資本家也經常參與到生產中——經常在廠房里指揮工人做事,責罵甚至毆打他們。今天,大多數工廠都是由“非自然人”——企業所有和運營。這些企業只是法律意義上的“個人”,也就是法人。這些企業的所有權由大量個體持有,他們通過購買這些企業的股票而部分持有其所有權。然而股東并不足以成為傳統意義上的資本家。即使你擁有大眾汽車3億股份中的300股,你也沒有權利飛到它在德國狼堡[2]的工廠,在“你”的工廠使喚“你”的工人他們工作時間的百萬分之一。在最大型的企業里,企業的所有權與其經營的控制權往往是分離的
今日大多數大型企業的所有者只負有限責任(limited liabilities)。如果有限責任公司或公開有限公司(Public Limited Company,即股票上市公司)出了問題,公司的股東只是損失其投資在這個公司的股票的錢而已。在斯密時代,大多數公司的所有者有無限責任,這意味著生意失敗的話,他們必須賣掉他們的個人資產來還清債務,如果沒法還清,就得進債務人監獄了。[3]亞當·斯密是反對有限責任制度的。他認為,那些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卻不擁有這些公司的人,是在拿“別人的錢”(other people's money)[4]在玩。因此,他們就沒能像那些負無限責任的人一樣謹慎。
不管所有權形式怎樣,今天公司的組織架構都跟斯密時代很不一樣。在斯密時代,大多數公司很小,只有一個生產現場。這個生產現場采用的是單一指揮結構,由幾個領班和普通工人組成,最多加一個“看管人”(caretaker,這是當時對聘請的管理人員的稱呼)。現在很多公司都非常巨大,在全世界雇用幾萬人甚至幾百萬人。沃爾瑪有210萬名員工,麥當勞及其加盟店(franchises)[5]則有180萬名員工。他們的內部結構復雜,由不同的事業部、利潤中心、半自主性的單位等組成,他們有復雜的工作規范,并有一個復雜又官僚的指揮結構與薪酬等級。
工人也不同了
在亞當·斯密時代,大多數人還不是為資本家工作的雇傭勞動者。即使是在資本主義最發達的西歐3,大部分人也還是以農業為生。他們中的一小部分人是雇傭勞動者,為農業資本家工作,但絕大部分是自給自足的自耕農或者為貴族地主工作的佃農。
在那個時代,甚至許多為資本家工作的人也不是雇傭勞動者,而是奴隸。像拖拉機或者耕地的牲畜一樣,奴隸只是資本家——特別是美國南部、加勒比海、巴西和其他地方的種植園主——的生產工具。在《國富論》出版兩代人后(1833年),奴隸制在英國才被廢除。在《國富論》出版近一個世紀之后,在一場血腥的內戰之后(1862年),奴隸制在美國才被廢除。巴西則是要等到1888年才廢除。
當時,為資本家工作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不是雇傭勞動者;而在那些雇傭勞動者中,許多如果放在今天是不允許成為雇傭勞動者的。這部分人是兒童。那時候幾乎沒人覺得雇用童工有什么問題。《魯濱孫漂流記》的作者丹尼爾·笛福,在其1724的小說《不列顛全島紀游》(A Tour Through the Whole Island of Great Britain)中得意地提到,在諾里奇——當時英國棉紡織品的中心之一,“每一個四五歲的小孩都可以賺錢謀生了”,這要感謝1700年英國對印花布以及當時備受青睞的印度棉紡織品的進口禁令。4后來,童工被政府限制,進而被全面禁止。但那已經是亞當·斯密1790年去世好幾世代后的事情了。
今天,在英國和其他富裕國家,情況已經完全不同。[6]兒童不允許務工,除非是工作時間很短且工作內容很有限的那些工作,比如送報之類的。合法奴隸也不存在了。成人工作者中有10%是自雇的(self-employed),也就是為自己打工;有15%—25%是為政府工作,其余的都是為資本家工作的雇傭勞動者。5
市場已經改變
在亞當·斯密時代,市場很大程度上只是當地市場,最多就是全國市場。在世界范圍內進行貿易的,就只有幾種大宗商品(比如糖、奴隸和香料)以及范圍有限的制成品(比如絲綢、棉布、羊毛織品)。這些市場的供應商是數量眾多的小企業、小商店,因而形成了現代經濟學家所謂的完全競爭(perfect competition)市場,在這個市場,沒有一個賣家能夠影響價格。生活在斯密年代的人,很難想象有公司能夠擁有超過兩倍于倫敦人口(1800年的人口是80萬)的員工而且經營范圍是當時大英帝國殖民地(差不多20個)的6倍(現在麥當勞進駐的國家超過120個)。6
今天,大多數市場充斥著大公司,并且受這些公司所操縱。有一些公司是唯一的供應商(壟斷,monopoly),更典型的情況是少數幾個供應商(寡頭壟斷,oligopoly)之——這里指的不只是全國市場,還有全球市場。舉個例子,波音和空客占有世界民用飛機近90%的市場?,F在的公司也可能是市場唯一的買家(買方壟斷,monopsony),或者是市場中幾個買家之一(買方寡頭壟斷,oligopsony)。
壟斷企業或寡頭壟斷企業跟斯密時代的小公司不同的是,他們能夠影響市場結果——他們有經濟學家所說的“市場勢力”(market power)。壟斷企業可能會刻意限制產出,以便把價格提到使利潤達到最大的那個點上(這個知識點我會在第11章解釋)。寡頭壟斷企業不能像壟斷企業那樣去操控市場,但他們可能會故意串通起來,通過互相不削價而最大化各自的利潤,這被稱為卡特爾(cartel)。為了應對這種反競爭行為——打破壟斷(比如,美國政府在1984年拆分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和禁止合謀,如今大多數國家都制定了競爭法(competition law)——有時被稱為反托拉斯法(anti-trust law)。
至于買方壟斷和買方寡頭壟斷企業,這兩個概念在幾十年前其實還是理論上的新奇事物。而到今天,在塑造經濟方面,他們中的一些甚至比壟斷和寡頭壟斷企業還要重要。作為某些產品(有時是全球范圍內)僅有的幾個買家之一,像沃爾瑪、亞馬遜、樂購、家樂福這樣的公司,通過行使他們的權力,就能對“生產什么、在哪生產、如何分配利益、誰會購買”產生巨大的影響,有時甚至是決定性影響。
貨幣——金融系統也變了7
每個國家只有一個負責發行其紙幣(和硬幣)的銀行,也就是中央銀行(central bank),比如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簡稱美聯儲委員會)或日本中央銀行。現在的人認為這理所當然。但在亞當·斯密時代的歐洲,大部分的銀行(甚至一些大商人)都發行自己的紙幣(發鈔)。
這些紙幣并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紙幣。每張紙幣的票面都有特定的收款人姓名、特定的面額,并由出納簽核。8英格蘭銀行直到1759年才開始發行固定面額的紙幣(當時只發行10英鎊的紙幣,5英鎊的要到1793年才發行,那時斯密都去世3年了)。要到1853年,紙幣才完全是印刷的,上面沒有收款人姓名,也沒有出納的簽名了。但就連這樣的紙幣也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紙幣,因為他們的價值明確地跟發鈔銀行擁有的貴金屬(如黃金、白銀)存量掛鉤。這被稱為金本位(Gold Standard)或銀本位或其他。
金(銀)本位是一個貨幣體系,在這個體系下,央行發行的紙幣能夠按規定的比率自由兌換成黃金或白銀。但這并不意味著央行必須儲備等價于已發行的流通中的貨幣(簡稱通貨)的黃金。不過,由于紙幣對黃金的可兌換性(convertibility),央行必須有大量的黃金儲備,比如,美聯儲委員會讓黃金儲備保持在已發行的通貨價值的40%。這樣導致的結果是,央行幾乎沒法自由決定發行多少貨幣。第一個采用金本位制的國家是英國,由英國皇家鑄幣局(Royal Mint)局長艾薩克·牛頓[7]于1717年促成。其他歐洲國家要到1870年代才采用。金本位制對1870年之后兩代人的資本主義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3章會細講)。
除了使用紙幣之外,我們還儲蓄和從銀行借錢——也叫銀行業務(banking)。銀行業務在亞當·斯密時代更落后。只有少數人有機會使用銀行業務。四分之三的法國人直到19世紀60年代(《國富論》出版將近一個世紀后)才能使用。即使在銀行業務遠遠發達于法國的英國,這個業務也是高度分散,不同地方的銀行利率不一,直到20世紀依然是這樣。
股票市場,就是買賣公司股票的地方。到亞當·斯密時代,股票市場已經存在好幾百年了。我們前文提過,當時有限責任公司的數量很少,因此也就只有寥寥無幾的公司發行股票了。股市只能算是這場徐徐展開的資本主義大戲的一個穿插表演。更糟糕的是,許多人認為股市跟賭場差不多(不少人如今仍這么看)。那時候的股市監管很少,也很難執行。股票經紀人沒有義務披露太多公司的信息。
其他金融市場就更原始了,比如政府債券市場。在這個市場,政府發行借據從民間借錢,而這種借據也可以轉讓給任何人。2009年撼動世界的歐債危機,其震源正是政府債券市場。而這么一個市場,在亞當·斯密時代,卻只存在于少數幾個國家,如英國、法國和荷蘭。而借據由公司發行的企業債券(corporate bonds),即使在當時的英國,也不怎么發達。
今天,金融業已經高度發達——有人甚至會說過度發達。這個行業不僅有銀行部門、股票市場、債券市場,還有越來越多的金融衍生品(期貨、期權和互換交易)市場。還有各種名字為字母縮寫的復合金融產品,如MBS、CDO、CDS(不用擔心,這些概念我都會在第8章解釋)。現在這個體系,中央銀行會扮演最后貸款人(lender of last resort)角色,當發生金融危機時,沒人愿意放貸,這時央行會無上限提供貸款。但亞當·斯密時代并沒有央行,金融危機就很難受到控制。
不像斯密時代,今日有許多規則來規范金融市場參與者的行為:他們放款的額度可以是其股本的幾倍,公司股票上市需要披露什么信息,不同的金融機構允許持有哪些資產(比如,養老基金不允許持有風險資產)。盡管如此,金融市場的復雜多樣,還是讓監管變得相當困難,這個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就可以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