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從pin到PIN

歷史上第一個在經濟學作品中被分析討論的東西是什么呢?黃金?土地?銀行?或國際貿易?

答案是pin。

這里講的pin,是針,不是PIN(密碼)。不過這個金屬小物件大多數人都不會用到,除非你頭發很長想夾頭發,或者想自己做衣服。

針的制作,是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1790)的《國富論》開頭第一章的主題。這本書被公認為(盡管是錯誤的)1第一本經濟學著作。

亞當·斯密開篇就點明,財富的增長源于生產力(率)的提升,而生產力的提升靠的是更高程度的勞動分工(division of labour),也就是將生產流程分割成一個個更細、更專業的工序(parts)。他認為,勞動分工從三個方面提升生產力。首先,通過重復做同一兩個作業,工人對他們的任務越來越擅長,越做越快(熟能生巧);其次,通過專業化,工人不需要花時間在不同工作之間轉換,比如移動身體或走神(節省轉換成本);最后,對生產流程的細分,能夠讓每一個步驟都更容易自動化,速度超人(機械化)。

為了說明這一點,亞當·斯密以針為例。他說他見過一個小廠,10個人分工生產針,每個人負責一到兩個工序,一天下來可以生產48000枚,平均每人生產4800枚。而如果讓他們獨立完成整個生產流程,每人一天最多做20枚。

斯密說制針是最微不足道的例子,之后他舉例說明了其他產品的勞動分工有多復雜。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他生活的年代,十個人在一起完成一枚針的制造已經非常酷了,至少酷到可以被寫進一本后來被公認為開創一門全新學科的杰作的第一頁。

在接下來的兩個半世紀里,在機械化和化學工藝的推動下,生產技術有了巨大的發展,制針行業也不例外。斯密之后的兩代,工人的人均產出接近翻番。19世紀數學家、電腦先驅查爾斯·巴貝奇(Charles Babbage)緊隨斯密的腳步,于1832年研究起了制針業。他發現,每個工人平均一天產針8000枚。150年后,根據劍橋大學經濟學家克利福德·普拉滕(Clifford Pratten)在1980年的研究2,技術進步又大大提升了生產力,人均每天產針80萬枚,是1832年的100倍。

同一產品的生產力提升,其實只是故事的一部分。今天我們生產的許多東西,是在斯密年代生活的人只能想象的,比如飛機,甚至是他們所不能想象的,比如芯片、電腦、光纖以及其他大量的科技。其中的一些科技,使得我們使用PIN成為可能,這里的PIN指的已經不是針(pin),而是密碼(PIN)。

主站蜘蛛池模板: 墨玉县| 屯昌县| 林州市| 关岭| 云阳县| 永州市| 临潭县| 永新县| 丹凤县| 顺昌县| 伊宁市| 扶沟县| 广州市| 兴文县| 台东市| 婺源县| 沽源县| 溧水县| 荥阳市| 纳雍县| 吴旗县| 高邑县| 五台县| 中西区| 神池县| 天津市| 玛沁县| 台南市| 张家界市| 陆良县| 紫金县| 河东区| 会泽县| 扬州市| 伽师县| 灵川县| 富顺县| 韶关市| 苏州市| 琼海市| 宝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