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是研究經濟?
另一個顯而易見的經濟學定義,是我一直在用的——經濟學就是對經濟的研究。但什么是經濟?
經濟是關于金錢的,是嗎?
對絕大多數讀者來說,最直覺的回答就是:經濟是跟金錢有關的一切——沒錢,賺錢,花錢,花光錢,存錢,借錢,還錢。雖然不是很準確,但它是思考經濟和經濟學的一個好的開始。
當我們討論跟金錢有關的經濟時,我們并不是真的在討論物理上的錢——實物貨幣。實物貨幣,無論是紙幣、金幣或者在太平洋某個小島上使用的作為貨幣的巨型石頭,僅僅是一個象征。貨幣(money,即錢)象征社會上其他人欠你的東西,或者是你對特定數量的社會資源的債權。2
貨幣及其他金融債權——比如公司股票、金融衍生品和許多復雜的金融產品(我在后面的章節(jié)會解釋)如何被創(chuàng)造、買賣是經濟學研究的一大領域,這個領域叫金融經濟學。目前,金融行業(yè)在許多國家的主導地位,許多人因此將金融經濟學等同于經濟學,但其實它只是經濟學的一小部分而已。
產生金錢(或對資源的債權)的方式有許多。經濟學里面有很多內容就是關于這些方式的。
最普遍的賺錢方式是工作
最普遍的賺錢方式(除非你就生在錢罐里)是找份工作(包括為自己打工),然后通過它賺錢。因此,經濟學中有很多內容是關于工作(jobs)的。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視角來思考工作。
工作者的角度是一種。你有沒有工作,工資多少,取決于你掌握的技能以及社會對這些技能的需求。比如你有非常稀有的技能,像足球巨星克里斯蒂亞諾·羅納爾多一樣,那你可以拿到非常高的工資。或者別人發(fā)明了一種機器,它能做你的工作,而且效率是你的100倍,這時候你可能就失業(yè)了,就像電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中查理的父親巴克特先生——一個給牙膏擰蓋的工人的遭遇[6]一樣。又或者由于更便宜的進口商品(比如來自中國的商品)使你所在的公司虧損,你不得不接受更低的工資或者更差的工作環(huán)境。例子還有許多。因此,即使站在個人角度理解工作,我們也需要了解技能、技術創(chuàng)新和國際貿易。
工資和工作條件還深受“政治”決策[7]影響。“政治”決策可以改變勞動力市場的范圍和特點。東歐國家加入歐盟,會大大增加西歐國家勞動力市場的工人供給,對西歐國家工人的工資和行為產生巨大影響。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對童工的限制則起到完全相反的效果。這些政策縮小了勞動力市場的范圍——突然有一大批潛在的雇員被擋在勞動力市場之外。對工作時長、工作條件、最低工資的規(guī)定則是不那么引人注目的“政治”決策,但它們同樣影響了我們的工作。
金錢轉移
你還可以在保有工作的同時,通過轉移(transfers)得到錢,也就是通過別人給予。形式可以是現金或者“實物”——即直接提供特定的物品(如食物)或服務(如義務教育)。不管是現金還是實物,這些轉移都可以通過許多種方式實現。
一種轉移是來自“你認識的人”,例如父母對子女的支持,子女對長輩的照顧,當地社區(qū)成員的禮物(比如他們參加你女兒婚禮送的禮物)。
一種是慈善捐助,也就是陌生人自愿做出的轉移。人們以個人或集體名義(比如公司或自愿組織)捐錢或物資給慈善組織。
從數量上來說,跨國組織的慈善捐助在政府所做的轉移面前黯然失色,因為后者通過向一部分人收稅來資助另一部分人。經濟學里面有許多內容自然就跟這些事情相關。他們所屬的領域叫公共經濟學。
即使非常窮的國家也會有一些政府援助計劃。政府會撥款或發(fā)放物資(如免費糧食)給那些處境最差的人(老人、殘疾人、饑民等)。但在富裕社會,特別是西歐國家,這種轉移計劃的范圍要全面得多,數量也要多得多。這種制度被稱為“福利國家”(welfare state),建基于累進稅(progressive taxation)和普遍福利(universal benefits)之上。累進稅制指賺得越多,交的稅占收入的比重越大;普遍福利是指每一個人,而不只是殘疾人或者窮人,享有最低收入以及基本的服務,比如衛(wèi)生和教育。
工作和轉移的收入被用于商品和服務的消費
不管是工作還是轉移獲得的收入,你都會用來消費。每個人都有一副身體,為滿足自身基本需要,我們需要消費一定的食物、衣服、能源、住房等商品(goods),也就是說有一個最低消費量。同時,為滿足更高的“精神”需要,我們還需要消費書、樂器、運動裝備、電視、電腦等其他商品。此外,我們還得購買和消費服務(service),坐公交車、理發(fā)、去餐館吃大餐、國外旅行等。3
因此,經濟學也致力于對消費(consumption)的研究,比如人們如何在商品和服務之間分配金錢,如何在同一產品的不同品種之間進行選擇,如何通過廣告了解產品或被廣告所操縱,以及公司是如何花錢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的。
商品和服務必須從一開始就被生產出來
為了消費,這些商品和服務必須從一開始就被生產出來——農場和工廠里的商品,以及辦公室和商店的服務。這是生產(production)領域。自從強調交換和消費的新古典學派在20世紀60年代成為經濟學主流以來,這個領域就一直被忽視。
在標準的經濟學教科書中,生產以“黑箱子”的面目出現。一定數量的勞動(labour,人類的工作)和資本(capital,機器和工具)一起被放進黑箱子,然后以某種我們不知道的方式生產出商品和服務。這些教科書卻很少承認,生產遠不只是勞動和資本這些抽象的量的簡單組合,還需要把握許許多多重要的細節(jié)。大多數讀者不會將這些事情跟經濟學聯系起來,但它們對經濟至關重要,比如工廠架構、工人管理、工會交涉、科技的研發(fā)及系統(tǒng)性改良。
大部分經濟學家都樂于把這些事情讓給“其他人”去研究,比如交給工程師或者企業(yè)管理者。但生產其實是任何經濟體的根基。生產領域的變化,往往是巨大的社會變革最有力的源頭。自工業(yè)革命以來,生產領域的一系列技術和制度變革,塑造了整個現代世界。
經濟學界以及所有受其影響的普通大眾,都應該給予生產更多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