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師若水:朱善利教授紀念文集
- 陳玉宇等
- 1075字
- 2020-09-27 15:55:47
從善如登[1]
劉海林[2]
曾經是英俊瀟灑、儒雅倜儻又平易近人、笑容謙和的朱善利同學,正當英年華發之際突然離開了我們,使我們愕然,讓我們痛心。他的音容笑貌在我們心中揮之不去,他的優秀品行更讓我們不能忘懷。古人對哲人、圣賢行為的要求準則,表達為“從善如登”(出自《國語·周語下》)。這句話,就是對朱善利同學一生作為的最好總結。
我們都曾為北京大學經濟系1977級的學生。作為“文化大革命”十年后第一批考入中國最高學府的青年學子,都具有對知識的渴求以及堅持不懈的學習精神,但善利表現出了他在學術上不斷追求和完善自我的更高境界。記得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從美國回來,有一天,大概晚上八九點鐘,我打電話到善利家里,是他太太接的電話,告訴我說善利不在,去上課了。我原以為是給學生講課去了。后來,善利回電告訴我,他是去聽計算機課了。這給我心里產生了不小的撞擊。當時正值“全民經商”的浪潮滾滾,不但像我這樣的海外學子已投身到了金融投資的實業中去,很多在大學教書的教授也不時地搏擊于商海之中。善利作為經濟學教授,不為商利所動,還在學術上不斷完善自己,不舍追求,攀登不已。所以,他贏得了學生的敬仰與同行的尊敬。
善利的“從善”是不惜以血與生命為代價的。我記得大概是我們在學校做學生時,四月份左右的天氣已不是很冷了,但我見善利穿了一件棉大衣,而且臉色發黃發黑,我問他是不是病了,他淡然地說:“沒什么,我參加義務獻血了?!蓖nD了一下,他又輕聲地說:“現在有時候感到腰酸腰疼?!蹦菚r經濟條件很差,食堂的伙食也不好,一般同學每周能吃兩三次肉菜已是很奢侈了。在這種生活條件下,能保證完成繁重的學習任務已經是不容易了。學校組織義務獻血,善利作為班里的學習委員積極響應。他不但在學習上帶頭,在為大家服務上做貢獻,還不顧自己的身體條件和緊張的學習任務參加獻血,確實在各方面為我們做出了表率。
在20世紀80年代末那場風波中,學生的愛國熱情激昂,善利作為學生愛戴的老師,給予同學最大的同情與愛護。事后,他自己在物質待遇上受到了嚴重損失,在學術研究上也被設置了障礙,生活都一度困難。當時我們在美國留學的同學得知后,大家都拿出自己微薄的生活費,湊在一起捐助給善利,表達我們對他的同情與支持。但善利對他個人的境遇始終無悔,從未抱怨,泰然處之。他只為自己作為師長沒有辜負學生對自己的期望與信任而感到欣慰,而把自己個人的名利得失完全置之度外。
善利同學,我們要像你那樣,一輩子做善事,一輩子在攀登。
2016年2月19日
(附:劉海林手稿)

▲ 劉海林手稿

▲ 劉海林手稿
[1] 本文系根據作者手稿編輯整理。
[2] 北京大學經濟系1977級,江山集團董事局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