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法律中的公共利益
- 鄭永流 朱慶育等
- 1941字
- 2020-09-25 15:41:13
三、制度分析
占道經營與公共利益
——對城管追逐小販合法性的調研與追問
以“暫扣+罰款→罰沒”追求市場經濟秩序、市容市貌、環境衛生、交通秩序、食品安全等公共利益,是證成“城管追逐攤販”之合法性時常見的邏輯。但是,從我國實定法的變遷與現狀(特別是營業自由觀念的抬頭)來看,城管對“無照經營”的取締已經名不副實,對交通秩序的維護、食品安全的確保也是有名無實。對市容市貌和環境衛生的維護盡管有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在此意義上不存在手段與目的的乖離,但這些地方性法規的立法理念本身存在著嚴重問題:將攤販的存在本身而非其具體行為視為對市容市貌和環境衛生的損害。所以,以占道許可和食品衛生許可為途徑對攤販占道經營加以治理,是我國實定法下“城管追逐攤販”的正本清源之道。
公司的社會責任
——法理邏輯與經濟現實
公司社會責任的實施與保護股東和消費者利益、約束政府公權力的目標存在沖突。當公司社會責任與上述三個法律目標相沖突時,毫無疑問,公司社會責任必須為上述三個目標的實現讓步。無視公司社會責任與上述三個更為重要的法律目標之間的沖突,會讓諸多公司社會責任理論的支持者以為,公司履行社會責任似乎是無成本而有收益。在股東利益保護遠未完善,消費者利益常被忽視,政府權力無遠弗屆的當代中國,公司社會責任遠非急務。中國法律的悖論是,在該追求理想的地方,法律強制要求營利;而在該營利的地方,法律又轉而要求人們追求理想。公司社會責任的最終解決,必須轉化為個人責任,通過個人慈善和非營利組織的擴展來實現。
市場自由及其管制
——基于對我國商事登記制度私法反思的視角
在各法律部門中,與市場自由直接對接的是私法部門,尤其是其中的商法。在商法中最能體現管制思想的,是商事登記制度,亦即我國的各種企業登記制度。在商事登記制度已內化為商法內在體系構成的背景下,本文不直接針對其制度正當性,而是就我國私法學者如何應對現行商事登記之若干規定,來展開檢討。本文著重選取“商事能力”“營業能力”“商事登記查閱權”這幾個似是而非的概念,分析其中存在的思路誤區與失當,旨在提示我國私法學者在理論應對時應當保有的謹慎與反思能力。
本書是2011年3月15日由中歐法學院批準并資助的同名課題的最終成果,因資金限制,原擬開展的到中國的農村、工商登記機關、國有企業、民營公司、房地產管理機關、法院等地進行實際調查,以便獲取用以實證分析的一手資料,未能實施, 使其實證性降低。根據《項目批準書》及《項目批準書補充文件》,本課題的研究階段分為:
(一)2011年3月至2011年9月
進行課題準備工作,全面搜集既有中西文研究文獻,并召開兩次課題論證研討會。
第一次全體會議:2011年5月21日,地點:北京。
第二次全體會議:2011年9月底,地點:北京。屆時對第一階段的研究工作做一小結,并就各子課題在第一階段的研究進展以及研究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討論。
(二)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
根據所獲取的資料,六個子課題小組分別全面展開研究,子課題小組負責人形成研究論文初稿。
(三)2012年4月至2012年9月
在初稿的基礎上,各課題組成員充分溝通、交流、質疑、論證,2012年5月19日召開“比較法視野中的公共利益”國際研討會及全體會議,邀請了相關領域的10余位專家就研究成果進行討論,最終形成定稿提交并出版。
本課題研究的分工如下:
1.項目負責人:鄭永流(中國政法大學中歐法學院)
2.執行負責人:朱慶育(中國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
3.各子課題負責人、成員、研究助手:
(1)“公共利益概念的比較法研究”
負責人:Bj?rnAhl(德國科隆大學),研究助手:方明(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
(2)“法律文本中公共利益條款的規范解釋”
負責人:朱慶育,研究助手:吳香香(外交學院國際法系);
成員:鄭永流,研究助手:王寶瑜(中國政法大學中歐法學院);
(3)“公共利益的中國表述I:土地公有背景下的房屋征收”
負責人:黃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研究助手:錢明珠(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
成員:張雙根(北京大學法學院), 研究助手:陳際(北京大學法學院);
梅虹(Lloyd’s Register Asia),研究助手:杜維(中國政法大學中歐法學院);
(4)“公共利益的中國表述II:市場自由及其管制”
負責人:張雙根;
(5)“公共利益的中國表述III:公司的社會責任”
負責人:鐘瑞慶(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研究助手:宋玢玢(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
(6)“公共利益的中國表述IV:轉型社會中的城市市容與環境衛生管理”
負責人:王天華(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研究助手:李志峰(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
收入本書的文章多是上述各子課題的成果,但《憲法與公共利益》是臺灣地區學者、德國洪堡大學法學博士楊登杰提交給2012年5月19日召開的本課題“比較法視野中的公共利益”國際研討會的論文。附錄由中國政法大學中歐法學院2010級碩士研究生王寶瑜和杜維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