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漢字文化的千古之謎——竹簡的發明及它對漢字文化的重大影響

侯開嘉

[演講者小傳]

侯開嘉,1946年5月生于四川省宜賓市。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四川省書學學會副會長。自1981年即參加國內外重要書法活動。書法作品收入《中南海珍藏書法集第一卷》《日中代表書家展作品集》等二百余種國內外書法專集。曾獲第五屆全國書法展覽“全國獎”。所著書學論文多有創見,數次引起學術論戰。曾出席第一屆至第五屆中國書法史論國際研討會。有《侯開嘉書法文集》《中國書法史新論》《侯開嘉書法集》《蜀派書法名家精選·侯開嘉》等專著出版。

竹簡的發明是一個千古之謎。

在歷史長河的發展中有很多失落的文明,而考古的發現往往使得這些失落的文明得以重現天下。比如,過去人們一直認為東方雕塑是抽象的,西方雕塑是具象的。結果西安的兵馬俑發掘出來后,發現兵馬俑的人和真人一樣很具象,令全世界都大吃一驚,整個東方的藝術史就這樣改寫了。還有四川和山西的考古遺跡發掘出來后,一下又知道,有個和中原文明不同的巴蜀文明一直存在著,人們于是知道整個中國是作為一個多元文明出現的,而不僅僅是過去公認的一個黃河文明。另外,在近百年的考古當中,河南小屯村的甲骨文的出土,還有大量的漢簡、竹簡的出土,又使中國的書法史和文字史改寫了。在這些發現中,有部分是人們普遍認為已經消失了的文明通過考古被重新發現。但是除了用考古發掘之外,是不是還可以根據一些線索來尋找一些個別失落的文明呢?我覺得是可以的。今天我講的竹簡的發明就是一個失落的文明。

我指的這個竹簡不是我們現在看見的已出土的竹簡,這個竹簡的年代要久遠多了。

文字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近年來不斷有文字出土的報道,比如說1986年在西安就出土了龍山文化的具有四千多年的甲骨文,河南舞陽縣出土的新時期的甲骨文符號甚至還有八千多年的,就是說中國的文字在四千多年、八千多年前就有了。我們中國有個傳說,據說有個叫倉頡的人,中國的文字就是他創造出來的。這個傳說并非不可信,而是完全可能的。正式說來,倉頡不應該是文字的創造者,應該說他是符號文字的整理者。

有了文字,就必須有書寫文字的材料。世界上除了中國這個文明古國之外,還有古埃及、古巴比倫等文明。它們怎么記錄文字的呢?古埃及是用紙草,就是把尼羅河里的水草撈出來曬干,在上面記錄文字;古巴比倫在泥板上面刻字,由此叫做楔形文字;古印度在樹葉上畫畫、寫字;古歐洲的人則在樺樹皮和去了毛的羊皮上寫字。這就是他們找的材料。那么我們中國有了文字以后用什么材料來書寫啊?這就是個問題了。

現代很多書里都說中國最早的文字是青銅文和甲骨文,大約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期出現。這個事情引起了我的思考。我覺得不大可能。為什么先有甲骨文,先有青銅器文字?甲骨是占卜用的,甲骨文是宗教文字。青銅器是有了重大事件比如國家要公布法律、記錄戰爭才會鑄造一個有文字的青銅器,這些都是莊嚴的大事,但有了文字后他要寫信、寫便條怎么辦?不可能鑄造一個青銅器給人家送去吧?肯定有一種書寫文字的載體。書寫在什么上面呢,我覺得是竹簡上面。

我的理由:甲骨文上,有兩個字——“冊”字和“典”。周代《尚書》里提到:“惟殷先人,有冊有典。”這個“冊”和“典”的字形是什么呢?是這樣的:(圖一)這就是漢簡,“冊”的形狀像用繩子把很多木片編起來,確切地說就是個竹簡的象形文。而“典”字就像兩只手捧著冊祭奠祖先。“冊”和“典”就是竹簡的象形文,而既然是象形文就說明在甲骨文和金文之前就有了竹簡這種形式了,比商周時期還早。所以說竹簡是甲骨文之前書寫漢字的主要材料。有個典故叫做韋編三絕,就是說歷史上孔子讀書很用功,反復翻竹簡作的書時,編竹簡的繩子都翻斷了三次。目前已知最早的竹簡是在戰國時期,而孔子是春秋時期的,可見竹簡的時代比現今考古發現得出的結論要早。

至于早到什么時候,我進行了一定的推測。我認為,要選出書寫文字的材料必須具備四個條件:(1)這個材料必須是普遍的,容易找的,并且數量很多。(2)制作起來方便、簡易而不繁雜。(3)容易書寫,容易匯聚,容易交流且容易保存。(4)要有制作材料的工具。作為書寫文字的大量載體,必須具備這四個條件。那么我們來看竹簡什么時候具備這四個條件:現代歷史地理學已證明,在我們的中原地區,古代生長著不少竹子,而竹子是竹簡的原材料。另外,據古文字學家駱賓基的《金文新考》,證明公元四千多年前,中原并不是處在我們書上說的新石器時代,而已經是青銅技術很普及的一個時代了。考古當中還出現了青銅器的刀。既然有了竹子又有了工具,就具備制造竹簡的條件了。所以竹簡發明的時代應該是在四千年左右吧,相當于夏以前的五帝、唐虞時期。這是個推測,因為我覺得那時的條件已經具備了。

我覺得祖先在尋找記錄文字的材料上經過了很多嘗試。有了文字,他們在地上寫,在墻上寫,還有樹木上寫,嘗試了很多材料,但是終于尋找到了竹簡這個書寫文字的工具了。現在來看竹簡這個文字的載體比古埃及、古巴比倫及印度的都還先進,是一項偉大的發明。需要說明的一點是,竹簡之外還有木簡及帛書。竹簡早于木簡,木簡主要是在西北地區出土的。西北不產竹子而生產木頭。中原的文化傳過去了以后,為了適應中原文化這種書寫在竹簡上的形制而制造出木簡。帛書的縑帛太昂貴,不可能成為書寫文字的普及材料。你看那個簡字,簡字上面是個竹字頭。這個文字就是個形聲字,說明竹簡是早于木簡的。

竹簡的發明對漢字的發展起到關鍵作用。因為文字是一種社會化的東西,并不是說創造一個文字就是文字了。文字創造出來后還必須要大家承認,要很多人來贊成它的意義、它的發音,然后才起到它的社會功效。文字發明以后還要起到記錄語言、傳播并保留思想的作用。五千多年過去了,中國的漢字沒有中斷,對傳播中華文明有極大的作用。在其他文明古國里面,他們的文字都中斷了,比如埃及的文字中斷了,文明也中斷了。但是我們中國的文字一直沒有中斷。所以我們知道幾千年的文明中的社會情況。

關于文字的改革,特別是對現在漢字的簡化字是否今后要走精簡化的道路,學術界有很多不同的看法。自“五四”以來,不少人主張文字改革,走拉丁化的道路,主要覺得中國的文字太繁難了,寫起來尤其困難,所以要把它簡化得好認一點,寫起來快一點。但是這種好心,實際上起到一個并不好的作用。文字改革不能急于求成,應該順應它的自然規律的發展。我是贊成文字簡化的,但是它必須符合規律。在竹簡上書寫,它就對中國的漢字的簡化起了巨大的甚至可以說是決定性的作用。

比如,現在我們看,為什么中國人寫字是從上到下、從右到左?就是從竹簡上來的。有人會問:在竹簡上為什么不橫著寫?在竹簡上寫字,寫完后無論是拿起來看還是擺在地上,橫著不如豎著方便。而如果是豎著擺,就理所當然要從上面寫到下面。至于從左到右,寫好了以后肯定順手把竹簡放在近旁的右手邊。寫好了一片竹簡就又跟著第一片竹簡放在它左邊,就從右到左地擺放了。形成了中國漢字幾千年來的自上而下,從右到左的形式。這就和西方人不同了,西方人不是在竹簡上寫,書寫方式就變成橫著寫。我們漢字文字的形狀也和在竹簡上寫字有關。因為竹簡較窄,在上面寫字如果字形很寬的話,這本書就很重了(過去說學富五車實際上沒有幾本書的,沒有幾本竹簡就裝滿了五車了。很多人小學、初中的水平在那時就可算作學富五車了)。為了輕便,他們就把竹簡削得很窄,一片竹簡只有5毫米至10毫米,同時字也很小,比如山東出土的竹簡《孫子兵法》上面寫的字就很小。為什么這樣小?為什么不寫大一點,好看一點,也好學一點呢?因為字寫得小,書就輕了。但是這樣窄,在上面書寫文字就不好寫了。就要把很多繁復的筆畫簡化下來,于是一些帶有圖形的繪畫型的文字變成了抽象的線條的文字了。還有一些象形字,比如說(圖二)馬、烏、豹、舟、目、州(水中的陸地)、鼠、魚、象、水、車,這些形狀構成橫形的字,古人創字時是把它們橫著寫的。但是在書寫的時候,在甲骨文和金文上就變成豎的了。(圖三)為什么豎起來?就是因為竹簡上窄,人們必須要豎起來。在竹簡上豎著寫習慣后,在龜甲、獸骨和青銅器上寫時,他們也把它豎起來了。讓我們再仔細地推敲一下這個問題吧,古人完全可以橫著寫的,但是卻把它豎起來寫,為什么呢?如果原始的書寫材料是甲骨和青銅器的話,有什么必要把字形變成豎的呢?金文當中我也找了幾個字,如圖三中虎字、馬字也是豎起來的。這就證明了竹簡是早于甲骨文和金文的。再看商、周、春秋時期的甲骨、青銅器、玉石、縑帛這些材料,它們上面書寫的文字形制,基本上是由上到下,自右而左的形式。(圖四)為什么?只能解釋為特殊材料上記錄文字,也必須遵循普通材料書寫已成定式的書寫習慣。這也是竹簡早于甲骨文、金文的合理推理。另外,書寫的時候要簡化,要去掉一些文字的重復部分。比如說,這里去掉的字,這是什么字?這是包圍的圍(圖五),周圍這是人的腳,中間的方塊是個城,腳把城包圍起來,但是后來書寫的時候就變成了(圖六),兩邊的就去掉了。只剩下上下的部分。為什么要去掉兩邊,不去掉上下?是因為在狹窄的竹簡上書寫的緣故。再舉一個字。這是郭字。(圖七)中間是個城,四周是四個亭,書寫的時候,竹簡上就變成這樣了(圖八),左右兩邊給它去掉了。證明竹簡上書寫的確對中國的文字起到了很大的簡化作用。去掉左右也形成了對稱的形式。經過了一些整理,最后中國就形成了方塊字。所以說方塊字的形成與竹簡上書寫文字是有很大的關系的。如果我們的祖先當時不是在竹簡上寫字而是采用了另外的材料,那么不知道我們的漢字現在是什么模樣。

另外,竹簡的書寫還促使了中國文言文的產生。雖然竹簡在古代屬于一種很先進的書寫載體,但是它還存在著很笨重這個缺陷。文獻上記載,秦始皇讀送來的公文每天要讀120斤。西漢的東方朔上書給漢武帝用兩千根竹簡才寫完,要兩個壯士抬到宮里給漢武帝看。所以說竹簡雖然很先進,但是笨重。要克服這個缺陷,有兩方面。一方面如前所述,要把它變得很薄很窄。另外一方面就是,書寫的文字必須很簡單,很精練,要濃縮起來。不像我們口頭,一句話說出來幾十個字。為了克服它的笨重,就要把這個文字濃縮起來。這跟現代通信中拍電報是一樣的。電報是按照字數算錢的。拍電報時不可能一句話說很多。為了節省錢,就需要很簡短的文字把意思表達出來。在竹簡上書寫文字,為了使竹簡變得很輕,也需要把文字濃縮起來。所以中國的文言文就是在竹簡上寫字形成的。它和我們的口語相對應,一種是書寫上的文字,一種是說話時的文字。現在我們寫書,如果用現代白話來寫,那一本書就是幾百萬字,這是古代不可能的事。所以必須用書面語來寫。就跟古人在竹簡上寫字傳達意思一樣。文言文最大的特點就是用字很精練。它一個字就有多種意思。比如說,“文”字,翻一翻《辭海》,它可以表達很多種意思。它可以表示文字,比如說甲骨文、金文、鐘鼎文,它就是文字的意思。第二它可以表示文章。作文、詩文,就是文章的意思。還有它可能是文雅,溫文爾雅;它還可以與“武”兩相對應,比如文人、文官;還有它可以表示錢,比如“一文不值”;它還可以是姓,比如文天祥的文;甚至它還可以表示修飾,比如“文過飾非”;還可以表示花紋或在身上刺畫花紋,比如說文身;甚至可以表示古代的禮樂制度、法令條文。《辭海》里對“文”字的注釋有十二種。文言文中,一個字用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意思。產生的文言文的原因,傳統教科書闡釋跟我的講法完全不同。我的講法是,文言文的產生就是因為在竹簡上書寫漢字的緣故。

竹簡存在時,除了簡化漢字和對文言文的產生起了很大的作用,其消亡后,對中國漢文化還存在著巨大的影響,一方面是書法,另一方面就是我們的書籍和印刷。

竹簡對書法的影響很大,我是在搞書法的時候才找到這個體會的。首先,書法仍然沿襲著漢簡、竹簡這種從上到下,從右到左的形式,此外,很多筆法在竹簡上也已經基本形成。嚴格說來,竹簡存在時候字還是實用易行的,真正讓書法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是在竹簡消亡、紙張發明以后。竹簡上寫字寫得窄小逼仄,在紙張上就寫得大方悅目;竹簡上寫得比較粗糙,紙張上寫的就比較細膩了,筆法的微妙就表現出來了,技法上也深化了,簡竹上的生硬筆法就轉化為了抒情達性的書法,就成為藝術了。所以書法成為藝術的時間和竹簡消亡的時間是一致的。應該說,書法從竹簡那兒繼承了書寫的形式和很多筆法,把它深化下去,當作表現自己的情感,表現自己的審美,表現自己的個性的一種藝術后,就成為了我們的國粹。林語堂說要了解中國的藝術就必須了解中國的書法;甚至熊秉明也說書法是中國文化中核心的核心。就是到現在,竹簡已完全消亡后,很多書法家仍在模仿竹簡、漢簡,從里面汲取新的養料來尋求一些新的突破。

另外,最大的影響就是對文獻的形制。以前在竹簡上寫字,要反復地刪改,刪定以后,再抄在帛書上面。因此帛書就繼承了竹簡的形制。比如馬王堆出的帛書,抄書時完全是照著竹簡的形式來的。竹簡上書寫好了就卷成一卷,帛書上也卷成一卷,傳到后來在紙上抄書也卷成一卷。而且為什么在紙上和帛上要畫出一杠一杠的?因為本來在竹片是一片一片的,竹簡之間有空隙,現在在紙上模仿,人們還是把它畫成一杠一杠的,實際上就是對竹簡的一種模仿形式,這就是空隙的意思。書籍稱為卷,稱為編,也和它從竹簡上來是一樣的道理。還有一個問題是中國古代(大約在宋以前)的紙張都很小,因為竹簡的長度就是這樣的,就只有二十幾厘米的高度(長度),最長的有五十多厘米。所以古代一般抄書的紙的長度就是二十多厘米,將近現在的一尺,所以后來紙張也差不多這樣長了。又比如現在修改文章說“刪定”一下,為什么用這個“刪”字呢?因為過去的竹簡修改要有把刀,寫錯了用刀來把它刮掉了再寫;我們的文章寫完了,就是“殺青”,“殺青”是竹簡制造的過程當中要把它烤一下,把青皮去掉,這就反映了竹簡還影響到我們現在。這個事情說明了傳統的慣性是很強的。另外是竹簡對印刷的影響。現在能看到古代的印刷品大概是在唐時期,我的分析是還要早一點。唐代的印刷是很精美的,印刷術到那時可以說是很完備了,所以我覺得印刷術的發明還應該早一點。那時印刷出來的經卷仍然是簡竹形的,跟帛書一樣被卷成一扎,但是后來逐漸就成了葉(頁)。所謂頁就是單頁的東西,現在的書一頁頁地疊放在一起,但是其形式仍然是按照漢簡的形式最后書寫變成的——蝴蝶裝,宋版書和光緒時候的書也是這樣,現在我們海外版的書也是,從上到下,從右到左,人民日報還是這樣豎起一版,臺灣的報紙書籍仍然是豎起的,香港的也是。我曾經把我對竹簡的這個看法告訴幾個對中國的文字很感興趣的英國人,他們恍然大悟,說:哦,終于明白了,為什么你們中國人的書要從背面看起!

由上可知,雖然竹簡已消失了兩千多年,但對今天的影響仍然是巨大的。竹簡的發明比起造紙術、印刷術的發明,對世界的影響顯得小多了,甚至在我們中國,對竹簡的發明這個事情都還沒有明確的鑒定。但是從今天講的,我認為我們華夏遠古的祖先發明的竹簡理所當然同我們后世發明的印刷術一樣,應該在中華史冊上占據光輝燦爛的一頁。

(2004年9月26日)
(原載《北大講座》第八輯)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泉市| 大化| 屏南县| 新野县| 漳平市| 乌拉特前旗| 抚顺县| 德江县| 句容市| 九龙坡区| 延吉市| 广东省| 苗栗市| 墨江| 修武县| 兴和县| 金乡县| 云林县| 普兰店市| 阳西县| 蕉岭县| 孙吴县| 日照市| 于都县| 嘉兴市| 攀枝花市| 都兰县| 玛多县| 泽普县| 抚远县| 秀山| 名山县| 水城县| 永定县| 泗洪县| 墨竹工卡县| 高淳县| 灵丘县| 永靖县| 开封县| 江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