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談談中國古代錢幣

吳榮曾

[演講者小傳]

吳榮曾,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專業特長及近期研究方向為:先秦史與秦漢史,古代銘刻及考古材料與文獻記載的綜合研究。主要論著有:《先秦兩漢史研究》(中華書局,1995);《中國史綱要(先秦部分)》(人民出版社,1979)。

中國最早鑄造和使用金屬鑄幣,大概從公元前600年開始,到現在,正好是2600年。特別是有些王朝,像西漢、北宋,鑄造過大量的銅錢。像北宋最多的時候每年要鑄50億枚銅錢,有人統計了一下,就等于國家一年為全國每個人鑄造了207枚。

從宋開始,白銀也作為流通手段而投入到市場。到明、清時,白銀的使用更為普遍。經過中外學者研究,他們認為從明到清前期,中國是世界上擁有白銀最多的國家之一。

為什么提起這個問題呢?我們研究歷史嘛,以古為鑒,古代的歷史要和當前現實聯系起來。因為我們知道,最近十幾年中國經濟迅猛發展,扭轉了近一百多年貧窮落后的歷史,出現這種情況也并非偶然。現在從貨幣史的角度來看,漫長的中國古代,一直鑄造和擁有大量的貨幣,顯示出中國的富庶和繁榮。歷史不能割斷,中國既有輝煌的過去,也必定會有輝煌的今天和將來,因此我們今天重溫古代中國錢幣的歷史,會有助于我們對過去有更正確的認識,增強我們的民族自信心!

我今天主要是介紹中國古代的錢幣。中國漫長歷史上的貨幣可以分成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商周時期,包括春秋早期。當時使用的貨幣就是海貝、銅塊等等,嚴格地從貨幣學角度來講,這些不算真正的貨幣,只是一種貨幣早期形態、原始形態,本身還是實物。海貝,考古的都知道,有很多使用價值,可以做裝飾品,因為比較值錢,所以大家都喜歡。同時,它又具有另一種性能,可以作為交換媒介。為什么提這一點?我們現在很多人對貨幣的認識,往往會進入一個誤區。翻開很多書,常說商周時有好多海貝,似乎就是貨幣經濟發達的標志。這一說法不對,貝的存在,并不能說明當時貨幣經濟的發達,相反,標志當時的不發達。因為海貝不是一種真正的貨幣,搞歷史和考古的尤其必須要樹立這樣一個觀念。

第二階段是刀布階段。從春秋晚期到戰國,中國出現了青銅刀布,這應該是真正的貨幣。所有人類歷史上的貨幣,必須具備下面幾個要素。首先,必須是金屬鑄造的,從這一點上講海貝就不能算;另外還必須要有一定成色,爛銅爛鐵是不行的;還要一定的形狀,像用銅塊那樣,把三角形的、長的、方的都作為交換媒介,那是稱量貨幣,而真正的貨幣要有固定的形態,圓的就是圓的,長的就是長的;還要有面額,錢有大有小,大的代表多少,小的代表多少,都要固定的。中國在春秋末到戰國出現的大量刀布,都符合上述的幾要素,而且很重要的是有政府鑄造的標志,貨幣總不能老百姓自己來鑄。當然,這種情況歷史上也有。戰國時期的貨幣,像常見的各種銅布,上面都有鑄造城市的名稱,有的布上還有面額,有半釿、一釿等這些面額。

第三個階段是方孔圓錢。中國從公元前3世紀以來一直是用圓形方孔錢,這是一個進步。以前的刀布在使用上有不方便的地方,特別是像這種孔首布,它兩頭很尖很尖,很容易斷,你要擱到兜里,不小心就把衣服給刮破了,把手也扎了,因為它很鋒利;刀幣還好一點,不過在使用時,你放幾個刀在口袋里也不方便。所以比較理想的貨幣形制是圓錢。

在圓錢使用階段,根據早晚可以分兩期;早期是標值的,古代錢幣標的是重量,這個重量就是意味著值多少錢。比方秦用的是半兩錢,錢上鑄有“半兩”二字,就表示著這個錢重半兩,古代一兩等于二十四銖,那這個錢就重十二銖,秦錢比較大,漢朝也鑄半兩,但變小了,這就出現“名不符實”,當時的“半兩錢”實際上最多重四五銖,半兩的一半都不到。后來漢武帝做五銖錢,使得錢的重量和錢上標明一致,五銖就是五銖,它比半兩的一半還少一點。漢武帝在五銖錢之前還鑄過一種小錢,叫三銖錢,實際就是半兩的四分之一,很小,但也是名實相符的。五銖錢的使用一直從漢武帝到隋煬帝為止,差不多有六七百年時間,當然這期間也用過別的錢。

后期的圓錢,面文上不再標值,取而代之的是通寶或元寶。從唐開始出現開元通寶,以后如宋初做宋元通寶。唐也有標出年號者,如乾封泉寶、乾元重寶、大歷元寶等。北宋從太宗開始到北宋亡,凡通寶或元寶,前面必冠以年號。后來的南宋以及元、明、清都如此。就是說中國后來都是年號錢,這對我們研究歷史、從事考古很有幫助,因為它有年號,我們就知道它的時代。以前像五銖錢用了好幾百年,就只有“五銖”二字,你不知道是哪年的五銖。以后有年號就好辦了。

我們中國一向用銅鑄錢,里面還要摻點鉛錫,這應該是一種比較好的幣材,銅比較軟,但加點錫或鉛就可增強度,這種錢就比較耐磨,而且不易折斷,手掰不會斷,如果是其他金屬,像鉛或錫就不行,因為它們太軟,手一掰就彎了;另外,銅還不容易長銹,鐵碰點水就生銹,銅在水里泡個一兩天也無妨。所以,用銅鑄錢比其他金屬要好,而且銅比較值錢,剛才提到的鉛、錫、鐵都不太值錢——相對而言吧。所以用比較小的銅錢可代表較大的值。不過中國的歷史上除銅之外還有其他金屬為幣材者。

第一是鐵。我們發現,在文景之治時就有鐵的半兩了,看來好像是地方用的,可能在湖南這一帶,其余的地區則仍用銅錢。以后,特別是到南北朝的蕭梁,因為缺銅,大量鑄造鐵的五銖錢,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很有名的,梁朝鑄過大量鐵錢,就在今天南京附近一帶使用,范圍也不是太廣。到了五代十國,因為分裂割據,相互打仗,經濟一般都不太好,因為很多地方政府窮,不可能花很多錢買銅,就放低標準,拿鐵鑄錢,所以現在我們發現,湖南、北京(燕,劉守光父子)的房山都鑄造過很多鐵錢。房山的鐵錢,個頭挺大,上面標著“永安五百”或“永安一千”。北宋統一全國后,不像五代那樣亂七八糟的,于是又用銅錢,而且很規范。但它也有些例外的情況,當時的四川因為缺銅,銅錢就進不去,宋朝就開始在四川建鑄錢廠專制鐵錢,所以北宋時鐵錢主要在四川流通。后來也影響到附近的陜西。陜西是當時受西夏威脅最大的地方,所以陜西要對付西夏,軍費開支就要上升,政府又沒這么多錢,怎么辦呢?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取巧的辦法,就是大量發行錢鐵。鐵不值錢,價錢比銅便宜得多,所以鑄錢的時候,個頭鑄很大,而且當時大概十個鐵錢才頂一個銅錢,所以買一件東西,明明一兜銅錢就夠了,用鐵錢就得裝一筐,這當然很不方便,但是沒有辦法,當時銅不夠用,所以像四川、陜西還有山西都要用鐵錢。我們現在經常發現兩宋的鐵錢,多得很,一挖就挖出一堆。南宋時的江淮地區,就是現在的蘇北、皖南這一帶也開始發行鐵錢,因為當時打貨幣戰。我們知道南宋的北面是金,宋金交界就是在這一地區。金人想從宋朝開回很多銅錢,宋又不想把自己有限的銅錢給敵人送去,所以拼命在那里鑄鐵錢。金人跟南宋交易,就只能換回很多鐵錢,很難得到銅錢。由于這些原因,兩宋在很多地方用鐵錢,所以鐵錢出土很多。但鐵作為貨幣材料終究不合適,既不值錢又容易長銹。所以中國大概在宋朝之后就不用鐵錢了,元明清主要用銅錢。到一百多年以前,太平軍占領了長江流域,把清朝大部分財源給斷了。當時北京城里很緊張,很多東西買不到,物價上漲。清政府為對付這種局面,采用一個坑老百姓的辦法,就是濫鑄貨幣,大量鑄鐵錢。于是清朝晚期中國歷史上又出現鐵的咸豐重寶錢,而且數量不小。據當時記載,北京的老百姓非常討厭鐵錢,買不到多少東西就要用一大筐。這應該說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后一次鐵錢吧。

第二是鉛。鉛比銅便宜,但不適合做錢,而且現在我們知道是有毒的——當然古人不了解這一情況。當時在條件差的地方,有時也沒辦法,就拿鉛錢來對付。像中國歷史上用鉛錢最多的時候就是五代十國。這些政權比較窮弱,銅錢造不起,沒辦法,只好用大量的鉛來代替銅。當時的廣東,屬于南漢政權,南漢曾大量發行過鉛錢,現在看到的乾亨重寶什么的,廣東多得很,廣州有個陽春縣,最近聽說在那里發現了鑄錢的遺址,里面還有錢串、鉛塊之前,他們大概準備要去清理了。跟廣東相鄰的福建——當時是閩——也是這個情況,鑄不少鐵錢,還有鉛錢。我們現在看到很多鉛的開元通寶,背后帶有“閩”字,就是當時福建所造。甚至在浙江,我們也發現有一部分鉛錢,估計是吳越王所造。在經濟不太好的地區,常常以鉛代銅來鑄錢,這當然是在一個特定歷史條件下,以后基本上沒有了。

第三是金銀。金是貴金屬,同時也是比較好的天然的貨幣材料,因為它體積小又值錢,一點點就可以買很多東西,做貨幣最合適。中國用黃金做貨幣主要從戰國開始,戰國時的楚國曾用黃金作金版和金餅。戰國時期的金版也好,金餅也好,說它起貨幣作用沒問題,但它不是金幣,而是稱量貨幣,使用時要拿天平來稱一下。它是可以切割的稱量貨幣。我們看河南出土的圓的金餅,有的已經切開,有的還沒有,上面畫了一個一個道,準備要切開。所以現在可以下一個定論:在中國歷史上,我們從來沒有用金子造成的錢幣,外國有金幣,中國從來沒有。也許大家要問:我們不是有時在博物館能看到金錢嗎?最常見的有開元通寶,現在五銖也發現有金的,做得跟銅做的一樣,但它不是通貨,而是類似于紀念幣,有特殊的紀念性。有時皇帝一高興起來,就賞賜給他的大臣一把一把金的開元通寶錢。它具有這種用途,但不能在市場上流通,這一點我們應該明確。1988年,在五臺山修一個破廟,一下子發現金質的淳化元寶幾千枚,后來這幾千枚讓修廟的民工瓜分了,公安局就去追,追回了一些。后來很多都流失到海外,當然國內的歷史博物館也都收到一些。這是我們知道的歷史上佛教用的金錢發現數量最多的一次。淳化元寶制作很好,背后是半浮雕的佛像。

還有和金有關的銀。從戰國時候開始有銀的布,但數量非常少,解放以后就出現過一兩次。它具體情況如何,尚不清楚。銀也是貴金屬,和金差不多——當然價值比金便宜。它和金一樣價值高,所以做錢合適。但中國的銀和金都是作為稱量貨幣,切成一塊一塊的。當然,后來的元寶就不能切割,但也是稱量的。元寶用來很費事,比方你拿個元寶,要去買塊地、買座房子什么的,對方必須拿去化驗,當時清朝就有個叫“公估局”的專門機構,你拿個銀元寶來,先看看你這東西是不是假的。如果不是,有多少分量,給刻上,就可以花了。你第二次用這個元寶,又要重驗一次,所以用起來很麻煩,每次都得驗真假、分量,不像銀幣那么方便。白銀最早在市場上流通,大概始于唐朝。唐的銀錠過去出土過一些。中國古代最早時候用銀主要不在民間而在官府。比方我這個縣里收了多少稅,要把稅款上交,上交時要是拉一車銅錢或鐵錢就不得了,是不是?所以一定要用體積比較小的銀,若干個銀錠就把一年的稅交了。另外還有國家的軍費開支什么的,也通過銀子。民間普遍用銀大概在元朝以后。明清時用得比較多。當時元寶大小也不一樣,有五十兩、二十兩、十兩的。還有很小的,像珠子這么大的,就是所謂的碎銀子。大家看《水滸傳》,說誰從口袋里掏出點碎銀子去買肉吃、買酒喝,是吧?總之,從明到清,社會上是“大處用銀,小處用錢”。比如你要買田,拿一大堆銅錢,就不行,幾個元寶就解決問題了;你要買幾斤肉,就不好拿元寶,用錢比較方便。

那么用銀鑄錢在中國歷史上有沒有呢?當然有,跟金一樣,甚至我們現在還看到仿制的銀幣,像什么宋徽宗的崇寧通玉、大觀通寶銀錢,都是仿造真錢幣做的,字都一樣,但不是流通貨幣,而是紀念幣性質的。還有就是佛教的廟里,和尚也喜歡鑄錢,造金幣銀幣,敲施主的竹杠,有錢人迷信嘛。

第四是紙幣。前面說到,宋朝四川通用鐵錢,人們出外經商很不方便,有人就想出一個解決辦法,即在一張紙上寫明多少錢,到了另外一個地方可以去支錢。這應該說是中國“信用”的首次出現,這實際上相當于現在的匯票或支票。宋朝紙幣就這樣發展起來了。大家覺得這個辦法比其他用什么錢都方便,這樣一張紙,沒什么重量,可以頂多少錢用。后來還有所謂會子、關子流行起來。南宋也用紙幣。但紙幣有地區性的限制,先是在四川,后來在南方地區,不是所有地方都用。后來金人也學宋朝發行紙幣,金宣宗時,發行了貞佑寶券,這些寶券比較科學,面額標明它值多少貫銅錢,而且還規定流通的地域。元朝統一全國以后,在世祖中統元年(1260)發行了中統元寶交鈔,在中國紙幣里應該是最進步的一種。因為我們前面講的幾種,使用范圍都很有限,并非每個地方都能花,而這個紙幣在元朝的版圖之內都能用。另外,元朝剛開始發行紙幣時,用現在的話講,國家有準備金。比方發行100張紙幣,國庫里也有相當于這100張票子的金錢,當然就值錢。它比較晚,也就最科學、最進步。后來明朝也跟元朝一樣,發行紙幣,它發行了大明通行寶鈔,樣子跟元朝差不多,也有面額,跟我們現在的票子應該說一樣了。它是一貫的印大一點,幾百的印小一點,像我們現在的毛票和圓票那樣。但明朝也是中國古代史上紙幣最后一個階段了。明朝的紙幣跟宋、金、元的票子一樣,政府掌握了造幣權,毛病就出來了。政府沒錢時,就通過多印些紙幣來從社會上刮錢。紙幣發行得越多,平均每紙幣的含金量就越低。發行太多,那幾乎就沒有含金量了。所以明朝人的記載說老百姓對紙幣不屑一顧。政府怎么辦呢?這東西不值錢,沒有人要啊,于是就欺負小兵,發餉的時候給他一大堆紙幣。到了清朝,就吸取明朝教訓,根本就不發行紙幣,只用銅錢和銀元寶。在中國歷史上,從兩宋到明朝,紙幣用了好幾百年。由于當時的經濟條件,使用紙幣最終必定失敗,元朝末年、明朝早期都是這樣,印太多了就不值錢。但不管怎么說,全世界最早發明紙幣的是中國人,比歐洲要早幾百年,這也是中國古代的一項重要發明,是我們值得自豪的事。

下面附帶說一下,在中國還有很多外國錢。它也是分好幾個階段。早期像漢朝就沒有外國錢流入,因為它的文明比周圍國家要高得多,中國漢朝用半兩、五銖錢時,其他地區離真正用貨幣的水平還差得遠,所以不存在什么外國錢流到中國的現象。最早有外國錢流入是在南北朝,那時西方的金銀幣隨著絲綢之路進入到中國。

特別是北朝后期的墳墓和遺址中出土過一些外國金銀幣,當時僅在河西可以流通。它在中國更多的不是當作貨幣,而是當作一種珍寶,今天我們只能說它在中外文化交流這方面的意義更大。

外國錢大量流入中國是在什么時候呢?大概是在明清兩朝。我前面講過,中國以前曾大量鑄錢,但這樣做同時存在一個問題:缺銅。我們知道中國過去產銅最多的地方之一是云南,秦漢時這地方就開始開采,后來銅越來越少,而且古代還有個很麻煩的問題:老百姓舍不得花銅錢,干脆拿個壇子裝起來埋在地底下。這樣國家大量缺乏新錢,老百姓又拼命藏錢,藏起來后就等于錢消失了。藏的越來越多,雖然政府三令五申,甚至對藏者還要施以重刑,但仍禁不住,老百姓隨便一挖不就藏起來了?所以流通的錢越來越少,最后不夠了,怎么辦?政府想了很多辦法,五代柴周的時候甚至命令朝鮮(當時叫高麗)貢獻多少銅,實際上朝鮮也不怎么出銅。中國還曾想辦法到日本買銅。總而言之,銅荒確實不是個小問題。所以在明清時期,自然外國的錢就流進中國市場。所以在市場上,除了中國銅錢,里面還夾雜了相當一部分外國錢,主要是日本和朝鮮的。到清朝后期,大量越南的錢流進來,相當多,現在如果發現明清的窯藏錢幣,往往能發現不少日本錢和越南錢。日本有一種寬永錢,鑄造量很大,流入中國的也相當多。我過去經常收到別的地方來信問:“我發現了一個古錢,在書上查了半天,年號里沒有寬永,請問這錢是什么時候鑄的?”他不知道,這根本不是中國的年號,中國的年表上哪查得出來呢?是不是?這一點讓大家明確,年號書上查不到,那可能就是外國錢,你到日本、越南的錢里找找,也許找得到。當然中國錢對外國影響也很大,日本也好,朝鮮也好,它們的鑄錢都是仿照中國的方孔圓錢,不僅對東亞,我們對南亞的影響也不小,像南洋、泰國。好幾年前,泰國的詩琳通公主到中國來,就帶了一包錢派人到歷史系來打聽,問這錢是什么年代的。我打開一看,都是鉛做的,上頭的年號很多是宋朝的,這不是中國錢,可能就是泰國當地人仿造中國錢鑄的。在印尼等其他很多地方也都有類似的情況。可見中國錢幣產生的影響,輻射到很多亞洲國家。

還有一種叫厭勝錢。厭勝用現在的話就是辟邪。這種錢嚴格講不是在市場上花銷用的,應該說是一種迷信或吉祥的物品,它在中國的歷史上也是很悠久的。最早能追溯到西漢。到宋以后,這個錢非常多,甚至我們現在沒法給它分類,多得不得了。佛教的佛廟有,道教的道觀里有,一般老百姓也鑄,什么樣的都有。而且還有各行業的,比如劃船的船家鑄這種錢保佑船不翻到水里;老百姓蓋房子時,梁上了要放這種錢。過去在修故宮太和殿時,就發現檁上放了好多厭勝錢。這種錢多得很,而且有的上頭有花紋、圖畫,現在也稱之為花錢。雖然它不是正式的流通品,但很多錢譜后面都附錄有厭勝錢,也把它算在錢里面。

下面我接著再講兩個問題。一個是關于鑄錢的問題。中國的鑄錢可分早晚兩個階段,早期它用的是硬范,后期用翻砂法。硬范最早是用比較硬的石頭摳出一個范,戰國時的刀布多用石范鑄造。西漢主要用銅范,我們發現不少。我們不僅發現有五銖錢的銅范,還發現范母,范母是用陶做的,就是泥上做一個跟錢一樣的鼓出來的模,然后往上面灌銅,灌銅之后,做出的范,錢不就凹下去了嗎?然后拿銅的面范跟背范合在一起而灌銅,就鑄出錢了。到了西漢晚期,開始用泥范,而且這種技術就比較先進。不僅拿泥做范,而且它那個范很有意思,它把泥做成大概1厘米厚的薄片,薄片上印有很多凹下去的錢范,這個范兩面都有,一正一反,把很多塊疊在一起,上面打一個洞,一直通到底下,一般有十幾層疊在一起,中間是相通的洞,所以上頭一澆銅,銅液就往各層跑,等到銅冷卻凝固了,把范打掉,里面就像樹一樣的,一排一排的錢。兩個錢之間不是留有一根一根的棍嗎?把錢一枚一枚砸下來,把棍剪掉,就是錢了。這可以說是個很科學的辦法,灌一次銅就能鑄好幾十個錢,這就叫做疊鑄。王莽時期錢鑄得非常好,字很清楚,很多錢就是用這個辦法鑄成的。后來到了三國時期,孫權也用這種辦法。當然,除了這個辦法之外,鐵鑄出來的面不怎么光滑,鑄出的錢就不如銅范或泥范質量好。唐朝以后——我們現在還弄不清楚到底什么時候——開始不用硬范,而改用翻砂,如同今天工廠里的沙箱。有的說從唐朝開始,但也沒找到很多證據,估計宋朝是沒有問題。用這種沙范鑄的錢比較好,因為沙很細,可以把錢上紋路很清楚地印在沙上,所以鑄出來的錢很好,以后到明清都用這辦法。清朝光緒年間,從英國買進壓錢的機器,開始用機器鋼模壓錢,從此結束了中國幾千年來用范鑄錢的歷史。

最后一點,我談一下關于著錄的情況。中國不僅鑄錢的歷史悠久,而且研究錢幣的時間相當長遠。我們現在知道,南朝梁已經有個叫顧烜的人著了部《錢譜》,當然現已失傳。這說明至少在4世紀,中國就開始有人在研究錢幣了。這個傳統一直沒有間斷,后來唐朝也有不少這方面的著作,但也都看不見了。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是南宋時洪遵作的《錢志》,這書很有名。我們現在看來,當時人對古錢的知識還是很有限的,但已經確立了中國古錢研究這門學問的基礎。特別是后來的清朝人,因為當時金石學特別發達,錢幣學成為一門單獨的學問,不少人專門去收集錢幣或編輯錢譜,比洪遵的規模要大得多。其中比較有名的如咸豐同治時期李佐賢的《古泉匯》《續泉匯》。《古泉匯》這部書繼承了清朝多少年以來錢幣研究的成果,所以涉及的面很廣,內容非常豐富。比方說剛剛提到的錢范、范母,都已經注意到了,也收集了不少有關的材料,它著錄的錢幣從戰國到明末,資料方面可謂包羅萬象,考證也比較翔實。

到了民國時期,主要有丁福保的幾部著作,最有名的是《古錢大辭典》,現在中華書局已經印了好幾次了,兩大本。這部書也是在清朝很多著作的基礎上編撰出來的。書里對別人對某一種錢的考證,他盡量都收集在一起,而且前面附有圖片。另外,他是民國時作的,搜集的錢比以前更多。他還有一本比較小的書,叫《歷代古錢圖說》。這本書非常有用,薄薄的一本,從刀布到清朝的錢,還連帶收進了少量的外國錢。我們今天要研究或收藏古錢,這是一本最好的入門書。

中國古錢的學問,清朝民國都有,解放后怎么樣呢?至少是民間的收藏和研究中斷了一個時期。因為古錢作為文物考古里的一部分內容,特別是社會上沒人收集這個,因為古錢是文物,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根本沒有賣古錢的地方,也就沒有收集的途徑和來源。到改革開放以后,因為中國有這么多古錢,不能沒有古錢的研究,光靠考古文物的人還不行,應該調動起社會力量才行。考古文物顧不上了,就由銀行來管,因為銀行要研究人民幣,人民幣的老祖宗就是中國歷代的古錢幣,所以由人民銀行來承擔起整理和研究中國歷代錢幣的任務。改革開放后,就成立了錢幣學會,還出了個《中國錢幣》的雜志,這本雜志辦得很好。所以中國古錢研究現在又恢復起來了,而且正在發揚光大。最近出的書也有不少,像上海出了一套《中國歷代貨幣大系》,比《古錢大辭典》豐富很多,是我們近幾年來古錢整理研究的一個重大成果;此外河南還編了《中國錢幣大辭典》,現在已出了三本,搜集的資料也很多。改革開放以來,對錢幣市場慢慢開放了一點,現在,據有人統計大概有上百萬的人在收集錢幣,當然包括現代的、外國的,很多地方就出了好多關于錢幣的書。在雜志這方面,除《中國錢幣》以外,地方銀行如陜西、內蒙古、安徽等省區都有刊物。特別是近幾十年,考古發現了不少不見著錄的錢幣,像南北朝劉宋的大明四銖,是過去從未聽過的,現在江蘇發現了,數量不多,就幾十枚吧。過去的錢譜也還存在一點局限性,它比較籠統,不管有多少本,只能收進比較重要的典型的品種,而研究者較重視不同的版別,跟玩郵票一樣的。為此現在也專門有人做專題。比如,有人編寫過半兩錢的錢譜,專講半兩錢;也有人做開元通寶的專題;此外還有地方錢幣的專題。總之,研究在向縱深方面發展,中國的錢幣研究取得不少重要的成就。當然這要感謝人民銀行的大力支持。同時又與文物考古結合了。比起前幾十年,真的是大不一樣。我今天就講到這里,敬請大家指正。

(原載《北大講座》第三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平市| 安顺市| 霍城县| 邯郸市| 扎赉特旗| 平远县| 平顺县| 乐陵市| 龙陵县| 马边| 莱阳市| 尼玛县| 宝坻区| 兴安盟| 上饶市| 溆浦县| 兴宁市| 云龙县| 泰顺县| 松溪县| 瑞金市| 兖州市| 仙桃市| 比如县| 郑州市| 嘉兴市| 崇礼县| 淳化县| 邵东县| 嘉兴市| 古浪县| 英山县| 洪泽县| 桓仁| 津市市| 望都县| 连平县| 纳雍县| 亚东县| 遵化市| 衡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