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講座精華集(歷史)
- 《北大講座》編委會
- 10484字
- 2020-09-25 15:38:43
二、對故宮學的探索
故宮學是2003年10月我在南京博物院成立70周年的研討會上提出來的。我認為它是以故宮極其豐富的收藏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概括來說,故宮學的研究對象有六個方面,包括故宮古建筑(紫禁城)、院藏150萬件文物、宮廷歷史文化遺存、明清檔案、清宮典籍以及故宮博物院的歷程。當然故宮學的內容還有待討論,實際上這兩年多來我們也在不斷地探討。
1.故宮的古建筑
故宮的古建筑不僅是官式建筑的最高典范,同時融合了各民族的建筑特點。大家現在看到的是雨花閣。雨花閣是故宮建筑群中唯一的藏、漢合璧式建筑,乾隆十四年(1749)修建。這個建筑很重要,是清政府實行“興黃安蒙”國策的體現。去年我們在英國的展覽展出了一批藏傳佛教的藏品,胡錦濤總書記就向英國女王介紹,故宮有一大批的藏傳佛教藏品。這些文物與當時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國家政策有很大關系。藏傳佛教的建筑在故宮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雨花閣從外邊看是三層,里面實際上是四層,按照藏密的事、行、瑜伽、無上瑜伽四部設計建造。它是仿造西藏阿里古格托林寺,在國師三世章嘉活佛的指導下,參照藏密四部神殿形式修建的。去年,我還到西藏阿里的托林寺去過,我說雨花閣怎么不像那里的風格?怎么也找不到感覺。后來看了有關說明才知道它們之間的聯系。這是雨花閣一層的內景,供奉著幾個佛像,造像的發髻都十分細膩。旁邊三個是琺瑯做的壇城,相當漂亮,在西藏也是沒有的。還有個重要的佛樓,叫梵華樓。有關梵華樓的畫冊,故宮馬上要出版。這是它的壁畫、佛教造像、佛龕。大家可能注意到最近有條消息,我們和美國的世界紀念建筑基金會定了一個為期10年的1200萬美元合作的乾隆花園整體維修項目。現在正進行的是乾隆花園的倦勤齋工程。倦勤齋屬于寧壽宮,在紫禁城的東邊,是乾隆皇帝為當太上皇時修建的,它的內裝修用的是乾隆年間最新的材料與工藝,像雙面繡、竹黃等,是故宮內裝修最漂亮的一個地方。進了故宮北門以后,穿過順貞門,再向右就是漱芳齋。漱芳齋是乾隆當皇子時生活過的地方,漱芳齋的戲臺是很有名的,曾經不少的京劇名家都在這兒唱過戲,例如譚鑫培、陳德霖、楊小樓、梅蘭芳等。溥儀在紫禁城結婚的時候,在這兒唱了三天三夜的戲,花費白銀3萬余兩。乾隆花園是乾隆年代修建的,地方雖小但卻構思巧妙。乾隆是有著很高藝術素養的一個人。研究故宮的古建筑不僅僅只包括紫禁城,也包括與之相關的明清皇家建筑。故宮古建筑就與朱元璋在老家鳳陽的建筑,與南京的故宮,與清代的沈陽故宮都有關系,現在仍是明代的格局,但清代做了很多修建與改建,引進了滿族的風格。例如將窗戶紙糊在外,包括一些大炕,坤寧宮里邊都有。此外,還包括承德的避暑山莊以及外八廟,分布在全國的七座收藏《四庫全書》的皇家藏書樓,它們的建筑格式是統一的,而且是統一管理的。所有這些建筑之間,都有著相互聯系,值得深入研究。

雨花閣外景

梵華樓一層壁畫

雨花閣一層內景

梵華樓二層佛龕

倦勤齋內景

漱芳齋戲臺

乾隆花園
2.院藏文物
目前故宮博物院有院藏文物150多萬件(套),占全國文物系統博物館藏品總數的1/10。其中一級品有8172件(套),這是按“文化大革命”前的定級標準確定的。按現在的標準,絕對不止這么一些。按當時來算,故宮的一級品已經占到全國一級品數量的1/6。大家會說到了故宮怎么看不到那么多的藏品?我們有個地下庫房,有3萬多平方米,80萬件文物在地下儲藏。同時因為比較分散,各個地方展出的藏品也有好多萬件,包括宮殿里的一些原狀陳列。漱芳齋是我們接待重要賓客的場所,后面靠墻擺放的是多寶閣,上邊放著瓶瓶罐罐。有人問這是假的吧?我們就說,要用假的可能成本更高,因為我們有的是真的。現在大家看到的是,皇帝穿的孔雀翎底珍珠珊瑚繡云龍福壽蟒袍。這是明成化斗彩三秋杯,是孫瀛洲先生捐獻給故宮的,世界上只有兩件。大家知道,明成化年間的斗彩是很值錢的,10年前一只雞缸杯,在香港的拍賣價格達到3000萬港幣。孫先生捐獻的文物中光是一級品就有幾十件,不是多少個億能算的。這是展子虔的《游春圖》,它是傳世的隋代繪畫作品。有人也對這幅畫的年代有懷疑,懷疑到底是不是展子虔畫的。但多數人認為是他的作品。它是我國存世最早的山水卷軸畫。這是琺瑯彩,琺瑯彩是康熙、雍正時期瓷器技術發展高峰的反映。現在,清宮的琺瑯彩多數在臺灣。

孔雀翎底珍珠珊瑚繡云龍福壽蟒袍

明成化斗彩三秋杯
3.宮廷歷史文化遺存
這在過去未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現在我們認識到故宮的古建筑、故宮的宮廷歷史文化遺存、故宮的院藏珍寶,這三方面是統一的。以“三希堂”為例,“三希堂”是乾隆皇帝的書房,是據三件書法珍品命名的,從對這些書法作品的品賞題跋中,可以看到乾隆皇帝的文化活動、藝術修養、審美趣味等,這些是故宮最具代表性的東西,是故宮學要研究的內容。從坤寧宮皇帝大婚的洞房可以看到,它保留了一些滿族人的風俗習慣。故宮留存的清宮戲裝不少于4000件,劇本有10000多冊,還有相當多的清末的唱片,現在已經恢復了一部分。過去在清宮,聽戲是很重要的文化活動。清宮的太監中有專門唱戲的,另有專門的管理機構。皇帝哪天點了什么戲、唱了什么戲,檔案上都記得清清楚楚。清宮戲曲對京劇的形成、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還有一些反映宮廷歷史文化的物品,像腰牌、品級山、紅綠頭簽等。腰牌就是當時的出入證。官員覲見皇帝,每人都有一個像筷子一樣的木簽,寫有自己的姓名、籍貫等狀況,宗室人員是紅頭簽,其他人則是綠頭簽。故宮保存有上萬件頭簽,這是引見制度的見證。

展子虔游春圖

金嵌寶“金甌永固”杯 德化窯白釉觀音坐像

坤寧宮皇帝大婚的洞房

內務府腰牌



紅綠頭簽
4.明清檔案
現在明代檔案很少,主要是清代的。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后,就對宮中檔案進行整理,為我們國家培養了第一代的檔案人才。應該說中國近代的檔案事業創始于故宮博物院。現在的明清檔案全國有2000多萬件。1980年,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劃歸國家檔案局,成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當時分出去的明清檔案有800多萬件。臺北“故宮博物院”拿走的60萬件文物中,有38萬件是檔案。檔案對我們研究明清歷史有很大的意義,對故宮本身的研究同樣非常重要,像內務府、宗人府、鑾儀衛等管理皇族及宮廷王府事務機關的檔案,對了解清宮典章制度及歷史文化有重要價值。前年,故宮出版了一本雍正朝的養心殿造辦處檔案匯編,在檔案里,例如雍正皇帝哪天命人做了一把椅子,這把椅子是個什么樣子的,誰完成的,誰來領走的,擺放在什么地方,都記載得清清楚楚,有助于研究清宮工藝美術品等。我們還保留了2000多件清代皇家建筑檔案及80多個“燙樣”,是當時清宮總設計師畫的各種平面圖和做的建筑模型。有關建筑檔案對研究故宮很有幫助,包括這幾年我們故宮的古建筑維修,就使用了大量的檔案材料做依據。
5.清宮典籍
武英殿的殿本書很有名。故宮現在保存的書板還有20多萬塊。還有整套的滿文大藏經我們已經將其出版了。我要給大家介紹的這部佛經很有意思,它是乾隆皇帝寫的一部《心經》。有一年,兩廣總督把廣州光孝寺菩提樹的樹葉做成紙,寫成經書,進獻給乾隆,乾隆感到很新鮮。到第二年,乾隆就把這種紙要來,親自書寫佛經。這部書是唐代的《刊謬補缺切韻》,存世僅兩部手抄本,一為敦煌出土殘本,現存巴黎國家圖書館,另一部即故宮所藏完整一本,它為國內僅存的“龍鱗裝”。

大高玄殿內存放的清宮檔案

龍鱗裝《刊謬補缺切韻》

《御筆菩提葉箋心經并題句》

菩提葉畫

菩提葉寫經
6.故宮博物院的歷程
故宮博物院是1925年10月10日成立的。世界上有兩個國家和我們相像,一個是法國的盧浮宮,法國大革命之后盧浮宮作為藝術博物館向公眾開放,一個是冬宮,也是俄國十月革命以后成立的。1911年辛亥革命后,由于舊民主主義革命的不徹底性,溥儀仍居住在紫禁城內廷里面。紫禁城的前半部分則歸民國政府,辦了古物陳列所。溥儀在內廷仍然稱孤道寡,有人每月還穿著朝服入宮朝見皇帝。內務府一切照舊。社會上進步人士、革命者面對張勛復辟、袁世凱稱帝的逆流,就感覺到必須將溥儀趕出宮去,才能斷絕社會上復辟勢力的念頭。馮玉祥本來正在進行第二次“直奉戰爭”,突然回京發動了“北京政變”,也有人認為不能稱為“政變”,把溥儀趕出了宮,接著成立清室善后委員會,經過將近一年的籌備,到1925年10月10日,成立了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的成立有重要意義。它完成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未完成的部分,也是我國文化藝術史上的一個偉大業績。成立博物院在當時是個新事物,之前有南通博物苑,但那主要為學校服務,地處一隅,對全國沒有很大的影響,真正大型的博物院是故宮。故宮成立初期是很艱難的。二次北伐之后,南京國民政府接收故宮博物院。故宮為什么選擇在10月10日成立?大家知道10月10日是當時的中華民國的“雙十節”,是國慶紀念日。當時組建博物院的人就講,誰如果反對故宮博物院,就是背叛民國及民主政體,將建立故宮博物院的意義提到革命的高度。在1928年收歸國民政府以后,故宮博物院的地位相當高,直屬國民政府,它和行政院、考試院、立法院、監察院等是一個級別,至1933年才歸屬行政院管理。我到臺灣訪問時,那邊的媒體說你不要介意,我們要把你寫成故宮博物院院長兼文化部副部長,如果寫成文化部副部長兼故宮博物院院長,就把故宮博物院的地位降低了,這在臺灣人看來是不可理解的。1928年的故宮博物院理事會,包括蔣介石、班禪在內,有一大批人。蔣介石不僅僅是掛名的,他還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當時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要求完整地保護故宮,收回被一些機構占用的建筑物,和我們現在提出的口號是一樣的。他就讓理事蔣介石領銜,第一個簽名,蔡元培等也簽了。行政院很快就批了。但是實行起來還是很難的,有好多原因。不過,到1948年還是把這件事完成了。
另一件大事就是故宮部分文物的南遷。抗日戰爭爆發前,為保護國寶,故宮博物院數10萬件文物分5次南遷,抗戰爆發后又向西遷徙,歷時十幾年,行程上萬里,跨越京、冀、豫、魯、皖、蘇、滬、陜、鄂、湘、贛、桂、黔、川等14個省市,經歷艱苦卓絕,文物安然無恙,創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奇跡。
“九·一八”事變之后,就決定將故宮內的重要文物南遷,當時挑了13000多箱。開始運到上海租界地,后在南京修了庫房,叫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七·七”事變后,這批文物又分三路到西邊去,最后都到了四川,一部分在樂山,一部分在峨嵋,抗戰勝利以后又全部運回到了南京。從1937年一直到1946年,整整十年時間,這些文物備受顛沛,而故宮的員工也堅守護衛之責,有的家屬還在北京。像那志良先生,沒工資了,在北京的家人生活困難,給院長馬衡寫信要請假回去。馬衡說你不能回去,我在北京的家還有點東西,拿去典賣了,給你解決困難。那志良就說院長都這么說了,我怎么還好意思走呢?所以大家都是克服困難。其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不光咱們中國,歐洲好些國家,包括美國在內,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國也在收拾它的珍貴的東西,害怕日本打過來。各國都為保護它們的文化遺產做出很大的努力。美國有個人寫了本書叫《歐洲的掠奪》,寫歐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了保護這些文化遺產做的一些努力。
1949年4、5月間,蔣介石逃離大陸時,把近3000箱文物運到臺灣去了,1965年在臺北成立了“故宮博物院”,叫做“國立故宮博物院”。從1965年開始,世界上就有了兩個故宮博物院。我去過臺北“故宮博物院”一次,感覺到他們在管理、展示、交流等方面還是做得很不錯的。大家關心兩個故宮中,誰的東西多,或者兩家誰的好東西多。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總體數量是我們的多,精品的總體數量也是我們的多。北京故宮的文物現在是150萬件,不包括檔案,我們的檔案800萬件在1980年已經交給國家檔案局了。臺北故宮現在是65萬件文物,其中從北京故宮帶走的是60萬件,包括38萬件檔案,17萬多冊書。北京故宮有近20萬冊的善本,主要是明清抄本刻本,品種、數量眾多,也有一些好的地方志,還有20萬塊武英殿的書板,也是相當珍貴的。臺北故宮有文淵閣《四庫全書》,是七部《四庫全書》之中最好的一部,還有大量的宋元善本、珍本。咱們有14萬件書畫,他們有9000多件。繪畫方面,元以前的早期作品臺北故宮稍多一點,他們主要是山水畫多,我們的人物畫多,像宋代的《清明上河圖》等。各個時代最好的書法作品都在我們故宮,世界上其他地方都沒法和我們相比,包括碑帖在內。清宮藏的碑帖不多,我們的藏品主要是我院朱家溍先生的父親朱翼庵先生捐獻的。他的700多件碑帖,充實了故宮的收藏。朱先生是朱文公朱熹的后代,他們一家對國家文物的貢獻相當大。他們的藏品中,一部分善本書給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一部分文物給了他們家鄉的浙江博物館,再就是碑帖給了故宮博物院。我們的瓷器有35萬件,他們有兩萬多。去年我曾在《光明日報》發表過一篇文章,談兩岸故宮文物的比較。我最近作了一個更為詳細的研究與分類比較。當然不是要比較兩個博物館的高下,因為文物是不可代替的,各有價值,都是中華民族流傳下來的,而且應該說有互補性。
建國后,我們在故宮古建筑維修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加強了博物館的基礎建設。從2002年起,故宮開始了一百年來的大修,一百年來從未有過這么大規模的維修。武英殿是我們的一個試點,完成得很不錯。武英殿是李自成當了一天皇帝的地方。清軍入關以后,太和殿已經被燒得不能辦公,攝政王多爾袞就在武英殿辦公。1914年古物陳列所就在此陳列展覽。如今,經過修葺,這里成為我們專門舉辦書畫展覽的地方。康熙年間,因太監沒注意,太和殿被火燒了,重建以后,三百多年來太和殿沒有大修過。現在故宮太和殿圍起來維修,所以好多人就說故宮沒什么可看的。我給中央電視臺的同志講,這正是故宮可看的時候,要看維修中的太和殿不容易,三百年都碰不到。
要認識故宮學就要了解故宮文化。
故宮文化是以皇帝、皇權、皇宮為核心的皇家文化。故宮學的研究對象是一個文化整體,不是雜亂的、零碎的、毫無關聯的,而是完整的有內在體系的一門獨立學科。它的重點與皇家文化有關,但卻不同于一般的明清史研究,也不同于一般的藝術史或建筑史研究。
一年前,我在我們院里講過一次故宮學,把故宮學與敦煌學進行比較。敦煌學經歷了一百多年,故宮學去年是八十年。對敦煌學的性質現在討論不一,起初是因為在藏經洞中發現了文書,叫敦煌文書,以后逐步擴大到佛窟、壁畫、造像,又從絲綢之路延伸到吐魯番,所以也叫敦煌—吐魯番學,它是在不斷擴大的。故宮本身就是一個文化整體,有其內在體系,其重點是與皇家文化有關的。宮廷收藏不是隨意收集的,故宮藏了這么多文物,清代就編印了《石渠寶笈》、《秘殿珠林》等文物著錄,對書畫、青銅器、硯臺等都有完整記載。故宮也搞明清史研究,但側重宮史研究,與一般的明清史研究還是有區別的,當然也有聯系。

康熙讀書像

乾隆古裝像

雍正洋裝像

慈禧扮觀音照片
讀書總是高雅的,所以好多皇帝都喜歡畫他自己讀書的像。乾隆是滿族人,這是他的古裝像,穿的是漢族的服裝,還有乾隆抱著孫子的圖畫,雍正有西洋的畫家畫的洋裝像,這些畫像在英國都展出了,很有意思。皇帝也有自己豐富的感情世界,他也有天倫之樂,當然他的講究、忌諱更多一些。通過這些,我們可以窺見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
再跟大家談的是帝后書畫。故宮有10多萬件資料,尚不包括2.6萬多件帝后的書畫。過去,我們把帝后的書畫也都叫做“資料”,不能算文物,因為他們不是畫家、書法家。乾隆皇帝是創造力相當豐富的一個人,留下來的書畫就有2000多幅,我們一直不把它當作文物。我寫了一篇《故宮的價值和故宮博物院的內涵》的文章,認為帝后書畫應當算文物。乾隆皇帝不簡單,一個人寫的詩就有4萬多首,與《全唐詩》收錄的差不多,當然也有代筆,總的看藝術性不高,但也有些寫得感情豐富,他的詩史料價值相當高,紀事性強,他是個藝術修養很高的人。
過兩年,故宮要開一個有關書畫臨摹的學術研討會。現存的許多古代書畫作品都是臨摹的,過去不像現在可以復印,這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本身就值得研究。
故宮學是個綜合性的學科,涉及歷史、考古、文獻、建筑、藝術、宗教、民俗、科技等諸多學科。在研究中,同樣要運用歷史學、考古學、文獻學、建筑學、文藝學及與其相關的自然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而且需要多學科合作、全方位展開。希望引起大家關注。比如故宮利用科技手段進行文物修復和保護,自行開發的藏品管理系統和古建管理系統,虛擬現實節目,都在全國文保行業處于領先地位。

乾隆繪“仿李迪雞雛待飼圖”卷


乾隆繪“歲朝圖”軸

道光書“九九消寒圖”
故宮學是一門客觀存在的學科,以故宮學為主體的研究隊伍在逐漸擴大,研究成果不斷涌現,為今后繼續深入打下了良好基礎。
下面談談故宮學研究的三個發展階段。
故宮學的研究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1949年建國前,第二階段是建國后到“文化大革命”前,第三階段是“文化大革命”后、三中全會召開到現在。其中,各個階段也可以分好幾個時期。解放前最輝煌的是從1928年到1933年這段時間。大量的出版物與檔案的整理,像文字獄的檔案、中外關系的檔案,給史學界及其他方面提供了一些新的資料,引起了轟動。另外就是文物的南遷。第二階段主要是文物的征集與清理。這期間,征集了大量的文物,再就是內部的文物清理。總體是做得很好的,也是按照程序的。但也有一些教訓,比如對宗教畫的一律處理就很不當。1954年還處理了一大批皮件,達到10萬件,光貂皮就萬余件。沈從文先生是負責處理皮貨的,就提了個建議,說能不能把貂皮留下。最后決定,貂皮本身沒什么意義,每個種類只留了一些作為標本。
我們現在還在進行文物的清理,有時候會發現一些新的東西。我們曾在一個從未打開的箱子里得到了五十多個清宮的枕頭。之前,我們只保存了七八個枕頭,一下子增加了五十多個。因為某些原因,一部分文物從未徹底清理過。像地毯,過去的三大殿都是鋪有地毯的。我們長期都沒動過。顧不上動,也是太大不好動。前些年,來了一位英國人,是中國地毯的愛好者,也是地毯專家,要求看宮廷地毯。他是全副武裝,戴了防毒面具,因為地毯有蟲子,不能穿帶毛的衣服。看到明代的地毯,他激動得跪在地上。去年我到英國,他請我到他的工作室去看,和我說話都離不開地毯。最近我們和他簽訂了一個出版中國宮廷地毯圖書的協定。我們這方面的資料太多了,卻還沒有專門研究地毯的。我們的地毯在賬的有800多件,不在賬的還有500多件。明代的地毯有一批。我們的文物清理任務是很重的。我們在上世紀50年代進行文物清理,也收回了大批東西,包括地方支援故宮的,以及清宮流失出去的東西。當然故宮也拿出一批文物支持地方的博物館以及我國的駐外使館等。故宮博物院50年代很重要的一項業務工作就是恢復原狀陳列的展覽。溥儀的時候幾乎把內廷各個宮殿都動過了。那時朱家溍先生等人就去詢問曾在清宮服役過的宮女、太監,包括看資料,弄清宮殿的陳設,使每個宮殿都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歷史的原狀。這本身也是一個學術研究的過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故宮的發展比較快。我院現有職工約1400名,其中專業人員近500名,高級職稱90名。80年來涌現出了一大批國內外著名的專家學者,如:馬衡、唐蘭、羅福頤、陳萬里、孫瀛洲、馮先銘、耿寶昌、顧鐵符、徐邦達、王以坤、劉九庵、馬子云、單士元、王璞子、于倬云、劉北汜、朱家溍、鄭珉中等。如今依然健在的就是耿寶昌、徐邦達、鄭珉中先生,其他老先生都已經過世了。故宮博物院的整體學術研究水平始終位于全國文博行業前列。從改革開放以來,我院出版的學術著作約有一百多種。
再談談故宮學術研究的特點。
故宮的學術研究應從故宮的實際出發,從故宮博物院的實際出發,不同于一般的學科的研究。它有博物館工作的特點,除了學術研究,還有展示宣傳以及收藏保護文物的任務。
對故宮的研究,要把館藏文物、古建筑、宮廷歷史文化作為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不能孤立對待,要從多角度、全方位展開,進行多學科的協作。我曾領了幾個專家看雨花閣,古建專家就對我說這壁紙是高麗紙,根據壁紙確定年代,搞藏傳佛教的人根據佛教造像講時代特征。所以說,故宮的研究需要從不同的方面著手,才會有全面的認識。
在故宮從事研究工作,還要把學術研究與業務工作結合起來。進行學術研究,學校恐怕多以文獻為主,故宮則不同。故宮是個博物院,要以藏品研究為主,文物研究為主。博物館研究不同于大學的、社科院的研究,是以文物為主。故宮博物院藏了那么多的古代書畫,一些研究人員寫的文章并不多,但有些并不太長的文章,可能豐富或糾正藝術史的一些內容。我們2003年買了一幅隋人書寫的《出師頌》,花了2200萬元,上有“晉墨”二字,拍賣公司宣傳是晉索靖的字,我們認為不是,根據是什么?當然有好多理由,但是寫“晉墨”二字的紙是明代的,說明是后人寫的,宋代已鑒定為“隋賢書”。紙張是不是明代的,憑圖片是難以辨別的,我們有實物,是可以仔細研究的。這就是博物館研究的優勢。前年,日本來人找我們問故宮有沒有明清時期琉球的相關文物,我們通過認真研究,仔細查找,在藏品里居然找到了一批琉球當年的貢品。葡萄牙去年辦展覽,我們也找到了幾件文物。我們辦的玻璃展,查閱了大量的資料、檔案,還用了羅馬教廷的一些檔案,提升了業務工作的質量。
再一個是研究與傳承結合。故宮的好多東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像我們的古建筑維修。官式建筑最有代表性的典范是故宮。去年,國際上有專家看了故宮維修,在聯合國教科文的世界遺產會上說故宮改變了原來的風貌,琉璃瓦太亮。我們就把一些專家請到故宮來看,對他們說新燒的琉璃瓦,肯定光亮,火氣大,有個沉淀的過程,幾年后色彩就凝重了,就會和原先的沒有什么大的區別了。琉璃瓦主要是中國在用,中國也多用于皇宮,世界遺產的這些專家不是搞中國古建筑的,所以他們不清楚這點。這次故宮的古建維修,我們就要邀請一批國外專家來看看,希望通過故宮維修的實踐來總結中國官式古建筑維修的一些規律。我們現在重視通過學校進行現代化的人才的培養,搞規范化的教育。不過,有一些方面還需要師承制。年前故宮有幾個老的高級技工,每個人招了一兩個徒弟。例如裱畫,高手到底不一樣,裱畫的人很多,但真正裱好就不容易了。這其實也是無形的文化遺產。故宮也有這方面傳承的責任。
此外,我感覺到故宮學的提出有其必然性。故宮博物院成立八十年以來應該說一直就有故宮學,但尚屬自發的,八十年后我們明確認識到這是一門學科。我提出故宮學從自發到自覺的觀點,是受魯迅先生的啟發,大家看到印發的資料了。我是中國魯迅研究會的會長,魯迅在1927年就談魏晉的時代是中國文學從自發到自覺的階段,在魏晉時期,包括曹丕都寫了《典論》,出現了一些文學理論著作。有了文學創作的實踐才能產生文學理論,有了理論也才能更好地指導文學的發展,所以是從自發到自覺的階段。同樣,沒有這八十年的實踐就提不出故宮學;有了八十年的實踐而不提出故宮學,故宮的研究就會停滯,適應不了學科發展的需要,適應不了故宮事業發展的需要。所以我認為它的提出是必然的,但提出的時間,由誰提出,則具有偶然性了。
我簡單談談故宮學面臨的機遇。
一是清史編纂。前幾年有13位國內的清史專家,給國務院領導寫了一封信,要求編撰清史,當然清史編纂也不是最近幾年才提出的,從解放初就一直有人說要編清史。這13位專家中有兩位是故宮的專家。一個是我們原來的副院長朱誠如先生,一個是我剛才說過的朱家溍先生。我是國家清史編纂領導小組的成員。其實我對清史也不懂,忝列其中,是沾了故宮的光。因為故宮對于清史編纂是很有作用的,當然我們要做好服務,要為清史的編纂服務。清史編纂對故宮學本身又是個推進,故宮學的許多成果也能用到清史里邊。清史編纂這么一個十年的大工程,對故宮學的研究來說是個難得的機遇。
二是百年來的故宮維修。2020年,即故宮建成六百周年,到那時,故宮維護要轉入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這次維修引起了社會各方面的關注。此外,文物的清理也在推動我們各項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務,這也是難得的機遇。
三是全社會對包括故宮在內的文化遺產的日益重視。特別是去年故宮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社會各界、各家媒體對故宮給予了極大的關注,讓我們深感保護先人留下的文化遺產的重要性、艱巨性,這對我們是有力的促進。
我再談談提出并確定故宮學的目的。
總的來說,將不斷推進對故宮的綜合研究,努力挖掘故宮文化的深邃內涵,具體來說有四點。第一是把故宮作為一個大文物來看待,弄清故宮學的學術覆蓋面及其內涵,明確自己的研究課題所處的層面,在學術視野上解決點和面及面和體的關系,這是對具體研究者來談。第二是使流散海內外的清宮舊藏文物有個學術歸宿。它們的文化精神仍然是故宮學的一部分。特別是我們在臺灣的這一批清宮舊藏文物。這幾年在我們的努力下,兩岸故宮雖然沒有建立制度化的、公開的聯系,但學術上的交流是在發展的。我曾在一個場合說道,兩岸故宮是隔不斷的,因為兩院的藏品具有互補性,都是清宮的文物,弘揚的都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兩院都是在保護我們的民族文化。從故宮博物院的發展,從故宮本身的研究來說,也不可能人為地割斷。即使有,也只是一時的。它的聯系是隔不斷的,前幾年,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石守謙上任后曾給我寫了一封信,介紹臺北故宮一個人來北京故宮看文物。因為她研究的課題需要看北京故宮所藏的一些藏品,我們給予支持。以后我們一直有書信來往,也試圖在八十年院慶的時候兩家能有大的動作,但由于多種原因未能辦成。提出“故宮學”以后,我們一位副院長到臺灣去,我就讓他跟石院長說一下,我們要成立一個古書畫研究中心及一個古陶瓷研究中心,得到了海內外古書畫、古陶瓷專家的支持,希望傾聽他的意見。石院長就說這是好事啊,我們也參與。我們這兩個研究中心各聘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兩位學者做客座研究員,他們很愉快地接受了聘任。我們的院刊也發表他們的研究文章,他們的學術期刊也發表我院人員的文章。故宮在兩岸交流中,在促進祖國的和平統一方面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第三是增強全社會對包括古建筑在內的各種故宮文物的保護意識。第四是面向社會公眾普及和提高對故宮的總體認識。
故宮學的價值和意義,這是由它研究對象的博大精深決定的,是由故宮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決定的。從已發布的研究成果看,許多都是中國文化史、中國藝術史、中國明清史的重大課題。故宮學又包括紫禁城學、明清宮廷史學、明清檔案學等多個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