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講座精華集(歷史)
- 《北大講座》編委會
- 2517字
- 2020-09-25 15:38:45
三、夏商周斷代工程各課題研究的重大突破
夏商周斷代工程涉及的學科很多,各個學科在“工程”實施過程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作用,取得了重要進展,有的還有重大突破。
我是學考古的,當然最熟悉考古學。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考古學是支柱學科,與考古學有關的專題有16個。在以往研究成果基礎上,通過五年的努力,特別是頂尖專家們匯聚一堂,經過廣泛深入的討論,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基本取得共識或形成了趨向性意見,從而為建立夏商周考古學分期標尺和14C年代框架奠定了科學基礎。這些具有突破意義的成果,我認為至少可以列出五項:
1.二里頭文化為夏文化的確認
二里頭文化是主要分布于豫西晉南地區以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一支早期青銅文化,晚于中原地區龍山文化,早于二里崗期商文化。自發現以來,學術界對其文化性質和族屬一直存在爭論,主要的分歧是,一種意見認為二里頭文化一至四期均屬夏文化,另一種意見認為二里頭文化一、二期或一期及早于它的河南龍山文化晚期遺存為夏文化,三、四期或二、三、四期為商文化。經補充發掘,重新分期和深入研究討論,多數學者認為二里頭文化是夏文化。
2.鄭州商城、偃師商城的始建是夏、商文化分界界標的確立
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是新中國建立后商前期考古的兩項重大發現,但對于二者的性質和孰早孰晚學術界有不同看法。一種看法以鄒衡先生為代表,主張鄭州商城是商湯亳都,偃師商城是太甲桐宮或亳之陪都或震懾夏遺民的軍事重鎮,前者早于后者。另一種意見以安金槐先生為代表,主張偃師商城為亳都,鄭州商城為仲丁隞都,鄭州商城晚于偃師商城。“工程”經過重新分期和對比研究及14C年代測定,認為二者基本同時,均屬二里崗下層早商文化時期,二者的始建均可作為區分夏商文化的界標。
3.商前期亳都的確定和隞都、相都、邢都考古線索的提出與商前期考古分期標尺的構建
中國古籍記載,商湯建國之后,曾經五遷其都,即湯居亳、仲丁遷隞(囂),河亶甲遷相,祖乙遷邢,南庚遷奄,盤庚遷殷(即在今河南安陽之小屯)。殷墟從1928年至今,田野工作不斷,出土有青銅器、宮殿基址與商王陵墓,其為商代最后一個王都,早已為學術界所公認。至于商代前期幾個都城遺址,通過新中國成立后考古工作者的努力,特別是“工程”啟動后各專題組的辛勤工作,除南庚所遷的奄,其他數都均已有線索可尋。其中商湯所居的亳都,雖有鄭州商城、偃師商城之爭,但根據二者基本同時的情況,鄭州商城是亳都,偃師商城是陪都當是接近實際的結論。而鄭州小雙橋遺址、安陽洹北商城和邢臺早商遺址的發掘,根據其主要堆積的時代,已有學者研究推斷,其可能分別是仲丁所遷之隞都,河亶甲所遷之相都和祖乙所遷之邢都。當然目前要對其作出肯定的結論尚不成熟,但從考古學文化分期角度考察,這幾個具有都邑規模的遺址的發現確為建立商前期的考古分期標尺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考古學上商周分界界標的確定與武王伐紂年代范圍的縮小
確定商周分界有不同的途徑。從考古學來說,就是要找到典型的文化層疊壓關系并對其所含測年標本進行年代測定。“工程”組織的西安灃西遺址的發掘,發現了一組從先周直到西周中期的連續文化層疊壓關系,其中位于最底層的是灰坑H18,疊壓H18的是T1第四層。經分析,H18是先周文化最晚期單位,T1第四層是西周最早期單位。這就從考古學上構成劃分商(先周)、周界限的界標。經對其所含測年標本測定,從商(先周)最晚期到西周早期的轉變發生的年代范圍應該就是武王伐紂的年代范圍。
5.灃西、琉璃河、天馬—曲村、周原遺址的發掘與西周考古分期標尺的細化
灃西位于西安市西南的長安縣,是西周時期宗周所在地。琉璃河位于北京房山縣,是西周燕國早期的都城。天馬—曲村遺址位于山西省曲沃縣與翼城縣交界處,是西周晉國早期都邑,此地發現了9組19座晉侯及夫人墓。周原是周人的發祥地,進入西周以后,仍然是高等貴族聚居之所。通過以上幾處西周都邑和大型遺址的發掘,使原來已經建立起的考古分期標尺更為精細和科學。
將考古學上這五項重大突破加以綜合,夏商周考古分期標尺就比較完整的樹立起來了。而這一成果的取得,就為與14C測年相結合,通過對依分期和單位采集的含碳樣品的14C年代測定與擬合,建立夏商周14C年代分期標尺就有了可靠的依據。
除考古學上的重大突破,我們還可以舉出14C測年技術、天文學、古文字學等方面的重大進展。
運用放射性碳素測定年代的方法發明于20世紀50年代初。其基本原理是,生物體中含的14C和大氣中所含的14C一般情況下處在平衡狀態,但生物體一旦死亡,其14C含量即按照5730年衰減一半的規律遞減。按照這一規律,只要知道已逝生物體如木質、骨頭、種子等所含的14C的量,就能求出其具體的死亡年代。14C測年一般只用于史前時期的遺存,因為其測量精度的問題,很少用來測定歷史時期遺存的年代。“工程”啟動之后,投入較多資金進行了設備的改造和調試,使其誤差由原來的1%降低到了0.3%—0.5%,一舉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同時還對骨質樣品制備作了專題研究,在世界上首次對殷墟出土甲骨進行了測定,取得了較好的結果。
天文學方面的突破,可以舉出“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鄭”專題組1997年3月9日組織的塔城日全食觀測。通過天文學家的實地觀測,證明在3月9日早晨發生的日全食的確會給人有天亮兩次的感覺,證實《竹書紀年》所記的“懿王元年天再旦”現象的確是天亮時分發生的一次日全食。而進行天文學回推計算的結果,這一天應是公元前899年4月21日,從而成為推定西周列王年代的一個重要定點。
古文字學方面的突破,可以舉出甲骨文武丁五次月食排序的研究。古代發生的月食的時間是可以回推計算出來的,但如果不了解月食發生的大致年代范圍,或者五次月食的先后次序排得不同,計算出來的結果就大不一樣。“工程”組織有關專家在以往研究基礎上,重新對五次月食甲骨進行排序研究,特別是裘錫圭先生對“己未夕皿庚申月食”兩個日干中間那個“皿”字應為向義的解釋,證明此為由己未日晚到庚申日開始時段上發生的一次月食,從而科學地排定了五次月食的先后關系。通過天文計算,表明在公元前1500—前1000年間只有這一組既符合卜辭干支,又符合月食順序。它們發生的時間分別是:
癸未夕月食公元前1201年
甲午夕月食公元前1198年
己未皿(向)庚申月食公元前1192年
壬申夕月食公元前1189年
乙酉夕月食公元前11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