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京的國家理念與俄羅斯轉型
- 劉瑩
- 5136字
- 2020-09-25 15:52:44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主題和主要內容
蘇聯解體已經有20余年的時間,作為曾經與美國比肩的世界大國,俄羅斯在進行政治、經濟和社會體制轉型與國家重建的同時,還要在全球化浪潮的裹挾下,積極融入國際社會,參與國際事務,重回國際格局的話語中心。俄羅斯在進行體制轉型和參與全球化的機緣問題上,與中國有頗多相似之處。當然,具體到國家制度、轉型模式、國家治理、政治文化等問題,中俄兩國還是有著相當大的差異的。如何立足俄羅斯問題研究,在中俄的相似性和差異性中尋找到比較研究的可能性,以及發現兩國之間可以相互借鑒、相互學習并有利于雙方合作共贏的機會點,這是本書問題意識的來源。
對于許多研究俄羅斯問題的學者來說,問題意識是指導他們進行學術研究的最初動力。俄羅斯文化中的二律背反和東西方沖突、俄國家發展建設道路上的曲折經歷和循環往復、蘇聯解體背后的制度與文化因素,以及當代俄羅斯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具備一定獨特性的問題,都為相關學者帶來了諸多研究靈感和方向。面對問題的繁復和路徑的多樣,視角的選擇尤為重要。
現在看來,當前對俄羅斯社會轉型和國家發展的研究大多是從政治體制、經濟制度、軍事和外交策略等現實主義視角展開,雖然涉及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領域,但卻鮮見學科交叉、多維立體的研究成果。一直以來,我國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都非常容易受到西方國家相關學科的發展帶動,亦步亦趨,難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范式。西方政治學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發生了后行為主義革命,二戰后盛行于美國和西方政治學界的實證主義方法論受到批判,新制度主義因其對傳統政治學及行為主義政治學的揚棄和超越,開始引領政治學研究領域的反思運動。特別是新制度主義中的歷史制度主義流派,強調制度變遷過程中的歷史性因素,注重以制度為核心來考察歷史,以國家和政治制度為中心來分析歷史。盡管如此,西方學術界在研究包括中國和俄羅斯在內的發展中國家轉型問題時,仍然比較重視中觀和微觀層面,注重對治理模式和制度變遷的數理性考察,偏愛經濟學方面的基礎性研究數據,更看重改革發展績效對國家現時國力和未來發展的影響作用。在國際關系問題研究中,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的理論方法也占據了西方學術界的主流,英國學派對傳統思想模式的強調以及建構主義有關體系文化的觀點,甚至被熱炒的“軟實力”概念,都不能改變以國家利益、實力及國家間競爭為主題的國際關系研究范式。這樣的原則和方法,也影響了我國學者對相關問題的研究態度。
本書雖然以研究俄羅斯問題為主線,但根本目的還是希望與研究中國轉型問題相結合,在對俄羅斯傳統政治文化和當代政治發展進行剖析的基礎上,再進行中俄兩國制度和文化的比較研究,進而對兩國雙邊關系發展提出建設性的意見。當然,這些工作都必須要建立在對俄羅斯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的深度理解和分析的基礎上。抑或可以說,本書希望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一個國別研究的視域,還要嘗試突破個體研究及政治學和國際關系學的研究界限,充實人們對俄羅斯的縱向深度理解和橫向比較視野。
但是,如何界定研究的視角呢?
俄羅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這是一個文化積淀厚重的民族,也是一個命運多舛的國家,它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它的政治、經濟、外交、文化都被國際社會時刻關注。這不僅因為俄羅斯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緣政治位置,更因為俄羅斯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有強大和多樣的民族,有深邃的民族思想,這構成一股無形的強力,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影響周邊國家和整個世界。中國與俄羅斯毗鄰而居,相繼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轉型歷程,但卻因發展理念和模式選擇上的差異而走上不盡相同的轉型道路,現在又都要面對轉型瓶頸,需要進一步調整改革模式、深化轉型思想、全面增強國家硬實力和軟實力。面對外來文化和價值觀的沖擊,中俄還要解決國內轉型與全球化、民族文化與普世價值等多重矛盾。相較中國來說,俄羅斯的轉型以激進式的西化改革開始,一夜之間國家變樣,過于急切的暴風驟雨式的變革給國家留下滿目瘡痍,葉利欽也黯然退出歷史舞臺。俄羅斯以這種“悲壯”的方式確立了國家制度的基礎,直至今日未曾動搖。但是,傳統的民族政治文化卻在社會轉型過程中逆勢而動:我們不但可以在當代俄羅斯政治權力上層發現“卡里斯瑪”型統治的典型特征,還可以在俄社會民眾階層中感受到對東正教等傳統民族文化因素的依賴心理。也許,這就是《大轉型》作者卡爾·波蘭尼所提出的轉型社會對市場經濟改革所做出的“反向運動”;或許,這些俄羅斯民族文化的傳統因素并未隨著上世紀90年代初的激進改革而徹底泯滅,而是依靠某種力量在當代獲得新生,并且會繼續存在并發展下去。這種力量,在本書的敘述中,就是普京執政的力量,也是一種制度與文化相結合的力量。
毋庸置疑,普京自2000年開始擔任俄羅斯總統,至其于2008年退居總理一職,再至2012年5月開始第三個總統任期,俄羅斯發生了令世人矚目的巨大變化。特別是在普京第一和第二個總統任期期間,俄羅斯以顯著的經濟發展績效、政治改革成果以及靈活自主的外交政策扭轉了頹勢,成功回歸世界舞臺。但是,就在普京躊躇滿志開啟第三個總統任期時,其個人執政的合法性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其實早在梅德韋杰夫擔任總統時,梅普二人“雙核”的統治模式就已經受到不少質疑。可以說,這是俄羅斯轉型在初期實現快速高效發展后,以普京為代表的政治精英層首次遭受重要打擊,但也不失為一次重新思考和調整的機遇。作為旁觀者和比較者的我們,可以從中窺見俄羅斯政治的內在發展動力,也不難尋找到對于中國有益的經驗和教訓。
以普京治國理念為核心的政治思想是當代俄羅斯政治發展和社會轉型的主導思想,這一具有代表性的精英執政思想對現在和未來的俄羅斯國家發展都會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也都將是俄政壇的主流意識形態。本書以“普京的國家理念”指代這一思想,但并非將這一概念與普京的治國理念(治國思想、政治思想、治國方略等)完全等同?!皣依砟睢边@一提法,主要是在國家治理理論思想的背景下突出“國家”的概念,強調國家作為一種政治機器的工具性,以及它作為一種政治理想的目的性。相比執政思想等概念,國家理念既可以包括具體的治國政策,也可能包含形而上的宏觀理想,對國家地位、作用的理解和對民族國家的感情也會滲透其中。普京時代,被葉利欽忽略的國家作用被重新提及,國家權力和國家的國際地位也成為政治改革過程中被反復強調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書以“普京的國家理念”為著眼點,力求挖掘普京政治思想中的“國家因素”,運用政治學、文化學的相關理論方法構建俄羅斯傳統與現代的歷史和制度聯系——這是本書整體內容框架的縱軸;本書同時以比較政治學和國際關系學的核心理論概念為橫軸,比較中俄傳統政治文化和社會轉型特點,分析兩國關系。這一縱一橫的結構是本書設計的主要內容脈絡,以對俄羅斯的縱向研究為主,橫向比較為輔;國家理念是貫穿始終的核心概念,縱軸和橫軸的交叉點即是當代主導俄羅斯轉型、影響俄內政外交的普京國家理念——這也是本書的研究視角——“國家”在這里,集中了歷史與現實、手段與目標。更重要的是,它能夠提供一個結合制度與文化的綜合研究視角,讓我們避免管中窺豹。
在對待制度與文化關系的問題上,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探討孰重孰輕。其一,是研究的方法問題。我們以一棵大樹作比:樹根代表歷史文化研究,樹干代表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樹冠則可以被比喻成發展數據、變遷現象等中觀和微觀層次的事實表象。要想對一個命題提出合理預設并給出詳細解釋,只抓住樹的某一或某兩個部分都是不行的——僅闡述某種理論,無法聯系實際,只是空中樓閣;只敘述事實數據或發展脈絡,缺乏理論支持和歷史文化根基,不能自證,沒有樹根的樹木終究難以存活;而一味強調文化原因,沒有作為樹干和樹冠的理論和事實依托,也只是一種埋在土里、缺乏理性和邏輯思維、不具備觀賞性、可讀性、實用性的自說自話,同樣難以說服人。其二,是研究的內容側重點問題。同樣以一棵大樹作比:如果說樹根是一國賴以發源和發展的歷史文化根基,那么樹干則可被視為基于此種文化土壤衍生出的制度,而樹冠則像建立在這一文化及制度基礎之上的社會和國家發展風貌。當枝葉枯萎,樹冠受損,問題可能出在樹根,也可能出在樹干;一國社會轉型受阻或發生國力衰敗,有可能是該國自身的文化基因有與現代化轉型理念相左的因素存在,也有可能是制度設計出現了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在研究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所側重。特別是在進行轉型比較研究時,績效對比只是基礎研究,側重文化比較還是制度比較,還需要具體分析比較對象在這兩方面的相似性和差異性究竟有何關系。本書之所以選擇國家理念的研究視角,就是希望能夠兼顧對制度和文化兩方面的研究。兼具制度工具和文化理念兩個角色的國家,對處于轉型進程中的中國和俄羅斯來說,都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和使命。
作為一種國家政治思想和意識形態存在的普京國家理念,包含內部和外部、物質和精神兩個層次:在對內國家治理方面,普京的國家理念體現為作為“第一部門”的國家權力對以營利為目的的“第二部門”和以公益為目的的“第三部門”實施統一甚至強制性的管理,這一層面的國家理念更多以物質目標為基礎;普京國家理念的對外層面以對內層面的物質實力為基礎,強調的是大國復興、建設民族國家認同的精神目標和價值追求。這兩個層面互為表里,明確了俄羅斯現階段的轉型任務和未來發展目標。
研究普京以國家主義為特點、以富民強國為目標的治國思想,意義有三:1.普京在世紀之交接替改革失敗的葉利欽登上俄羅斯政治舞臺,其政治行為和思想的歷史地位及作用十分重要;2. 普京執政8年和擔任總理的4年,俄羅斯走出了一條既不同于蘇聯時期政治集權、思想僵化,又有別于葉利欽自由主義泛濫、一味親近西方的道路,俄羅斯人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俄羅斯民族國家的形象也煥然一新;3. 對于整個俄羅斯國家來說,普京受教育和從政的背景、秉持的治國理念及其在俄羅斯民眾中頗高的支持率,都使其超越了個體意義,而升華成為代表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政治文化符號。因此,研究普京的國家理念,就是研究今天的俄羅斯國家思想,也是對俄羅斯歷史的一次回顧和致敬。俄羅斯國內學者在研究普京政治思想時,將其稱為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идея Путина或идеологияПутина。可見,在俄羅斯,普京的政治思想已經被視為一種意識形態。
研究普京的思想有多種途徑可供選擇,可參考其政績,可分析其言論,可借用政治精英評價……但如果僅停留在這些政治現象表面,研究思想就失去了深刻性和連貫性。我們不可能僅憑浮于表面的現象領悟一個民族國家活的精神,沒有民族文化的支撐,任何思想都不會具有生命力和影響力。因此,本書致力于在對普京當政時期政績和思想進行總結的基礎上,探究其與俄羅斯民族傳統文化心理之間的有機聯系,觀察新舊思想碰撞出的火花,同時也考量這種結合民族智慧和個人魅力的思想對未來的影響和生命力。有學者指出,俄羅斯民族傳統文化思想中的一些因素,如權威崇拜、集體主義和國家主義情結至今仍對俄社會各階層產生影響,傳統民族文化心理是左右社會精英和普通民眾政治思想和行為的重要因素。因此,就課題本身的狹義意義來講,總結俄羅斯民族傳統文化特質,探究其延續性,同時用歷史文化的眼光審視當代俄羅斯問題,這是一項有必要、而且有意義的研究工作,有利于我們理解隱含于當代俄羅斯政治現象背后的深層次文化因素,也可以此為依據,對今后可能發生的變化和發展進行合理的推測。
在全球化浪潮風起云涌的今天,國家仍然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基本政治組織形式,在短時間內不會消亡。但是,民族國家的理念在很多領域和全球化的趨勢形成矛盾,雙贏是每個當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希望達到的理想狀態。若將課題意義擴大理解,可以認為,普京的國家理念及其歷史文化根源不僅與俄羅斯本國的利益相關,更會因為俄羅斯在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其他國家和世界整體格局產生一定影響。全球化的趨勢和理想與俄羅斯的民族國家理念,到底是互不相容的矛盾,還是促進俄羅斯民族認同在特殊環境中重建和加強的必要條件——這是本書需要解釋的重要問題。為達成上述研究目標,解決提出的問題,本書以普京的國家理念為視角,因循“一縱一橫”相互交叉的兩條研究軸線,主要對以下內容展開研究:總結俄羅斯傳統政治文化特點,介紹普京國家理念產生的背景及內涵,分析普京國家理念的政治文化因素、對當代俄羅斯轉型的影響及其新近發生的變化;最后一章在前五章縱向研究的基礎上,對中俄社會轉型和中俄關系進行橫向比較分析。
[1] 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定義了傳統型、魅力型和法理型三種形式的政治統治類型。其中卡里斯瑪型(Charisma)統治是指統治者憑借自己政治人格的特殊魅力和超凡品質建立政治權威,獲得社會成員的政治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