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率是車 匯率是馬:中國宏觀經濟評論集
- 宋國青
- 2800字
- 2020-09-25 15:50:53
未來10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測
20年以前,一個中國農民(男性壯年勞動力)一年的全部工資性收入約合1 000公斤糧食,按今天的價格折合人民幣1 500元。現在,一個仍然被稱為農民但實際上在城市的工廠生產(比如說皮鞋)的中國男性壯年勞動力,一年大約可以掙得10 000元。后者收入是前者的6.7倍。不過現在一個從事農業生產的男性壯年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大約合2 500多公斤糧食,只達到原來的2.5倍多一點。每個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增長幅度不同(勞動的邊際產品或者工資率與勞動生產率不同,但兩者增長率相近),各部門平均大約增長到原來的2.3倍,其中農業部門增長的幅度顯著高于平均水平。但是全社會總的勞動生產率約為20年前的3.3倍。這里3.3倍與2.3倍的差額來自資源配置的改善。
內部效率提高是由一般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提高以及像“包產到戶”等改革引起的。外部效率提高是資源配置改善的結果,這里可能伴隨著超常的人力資本的積累,比如農民轉移就帶有這樣的性質。按照中國今天的價格,一個專業農民大約需要用40年的全部工資性收入才可以買到一輛中檔的轎車。但是如果他在工廠生產那些被稱為勞動密集型的工業品(比如紡織品),這些產品再被出口以換取汽車,即使效率還是比較低,但可能4年不到的邊際產品就可以換得一輛同樣的汽車。或者,如果中國將投入汽車等工業的資源轉移出一部分用于生產相對的優勢產品,并出口這些產品換汽車,外部效率是可以顯著提高的。有一個說法認為,貿易保護等歪曲資源配置的做法可以幫助“幼稚工業”快速成長,從而導致長遠的外部效率提高。但是保護也可能產生類似于中國汽車工業這樣的“老頑童”了。減緩以致取消這樣的保護無疑能提高全社會的總生產效率。這是中國過去20年高增長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基礎。
按照公布的統計數據,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在1978—1998年的20年里平均每年增長9.7%;國民生產凈值的年平均增長率約為9.1%。由于統計辦法的一些問題,公布的數據可能使增長速度偏高一些。我想,扣減掉1.5個百分點的增長率可能比較合適。這樣實際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為8.2%。另外,估計1998年的實際生產水平比潛在生產能力偏低4個百分點(估計長期增長的時候,一般用高峰比高峰或者低谷比低谷的方法以避免短期波動的影響)。考慮這部分,潛在生產能力的年平均增長率為8.4%(按統計報告數為9.9%)。
過去10多年里,部分由于像亞洲奇跡這樣的經濟現象的刺激,增長經濟學迅速發展,也有許多論文對中國經濟增長進行了分析。我覺得這些文獻的一個普遍的問題是高估了中國經濟增長中資本的貢獻。通常的估計是將資本的份額估計為0.4。按此推算,當前中國的稅后真實投資凈報酬率平均超過100%。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因為過去20年的銀行定期存款真實利率平均大約為1.0%。一方面,對包括農民在內的眾多小業主來說,平均的稅后投資報酬率不可能比銀行存款利率高出太多,因為這些小業主的大多數同時有定期銀行存款。另一方面,對很多鄉鎮企業來說,進行一定的社會集資并不十分困難。至于大型企業,稅后利潤率不是偏高而是偏低。最近幾年公布了分省的GDP要素收入份額,顯然不支持資本份額高達0.4的估計。根據這些和其他情況,我估計資本份額為0.33,這里還包括0.07的土地類資源的份額。
按照0.26的資本份額和0.67的勞動力份額,中國在過去20年里,總投入資源的年平均增長速度為4.5%。其中社會勞動力平均增長2.2%,直接導致1.5個百分點的GDP增長;資本存量年均增長12.0%,導致3.0個百分點的GDP增長。從8.2%的潛在GDP增長中扣減掉這些,剩下的3.7%是效率提高的結果,包括一般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提高以及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等方面。參照中國的一些數據和國際經驗,也帶有更大程度的主觀性,我傾向于將這3.7個百分點對半分為內部效率提高和外部效率提高的貢獻。
這樣的分解當然是為了對以后的預測。下面估計1998—2008年的情況。第一,社會勞動力資源的增長率將由過去20年的2.2%下降到1.4%。這是由過去的人口生育情況決定的,已經給定了。第二,效率提高的貢獻由前20年的3.7%下降為2.5%。一個原因是資源配置改善的基礎是基期的配置扭曲,當這種扭曲得到一定改善時,繼續改善的余地就會變小。不過目前還有相當大的潛力,比如說改進戶籍制度,進一步降低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進一步放開匯率,等等。但是這里有相當大的政策彈性。第三,資本存量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今后的投資,是內生的。勞動力增長率的下降、效率的提高、稅收和其他,都會影響投資報酬率。所以這是一個均衡的結果。這里估計資本存量的增長率將從前20年的12.0%下降到9.5%。這樣合起來,潛在GDP的年增長率可以達到6.0%。由于作為基期的1998年的實際生產水平較潛在生產能力偏低0.4%,實際實現值可以達到6.4%。最后,統計中的增長率偏高誤差可能繼續存在,不過幅度可能會越來越小。加上0.5~0.8個百分點的話,報告增長率達到6.9%~7.2%。
由于勞動力資源增長率和資本存量增長率的下降是逐漸完成的,最近兩年的潛在生產能力的增長率估計為7.5%(不加統計“水分”的增長率),10年以后會顯著降低。不過在短期中,經濟波動的影響十分重要甚至起決定作用。
在上面的估計中,已經考慮到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金融體制和政策改變可能產生的影響。在過去20年的高增長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國有資本的損失和對非國有投資的變相補貼,后者的一個重要方式是贏了歸投資者輸了歸銀行的貸款。這種方式的效果和財政赤字一樣,可以在一定時期提高非銀行企業的投資報酬率。如果這樣的補貼逐漸減少,會影響到投資的增長率。對中國來說,國有銀行的壞賬和財政赤字沒有實質的區別。在日本那樣的經濟中,銀行存款最后還是由政府擔保的,銀行壞賬也同樣變成了財政赤字。這樣的機制可以在一段時期起到推動經濟增長的作用,但是總有一天會達到無以為繼的程度。現在不很清楚中國在什么時候會達到這樣的程度,但可以從日本的經驗中得到一些啟示。主要從廣義貨幣與GDP的比例來看,中國現在的壞賬情況大致相當于日本在1975年的水平,盡管當時日本的人均GDP按現在的美元幣值折算為14 000美元。日本從1975年到1990年保持了15年的較高的增長速度,然后才出現了明顯的問題。中國壞賬的積累速度比日本更快,也許有7~8年的時間就達到日本在1990年的水平了。不過畢竟還有一段時間。現在有了日本的經驗,中國可能在未來注意控制壞賬。這會使短期的增長率再低一些而對長期增長有好處,對今后10年的平均增長率可能不會有明顯的影響。
就長期增長來說,可總結的東西太多了,這里只提一條。我覺得東南亞國家的經驗教訓應當成為人類的基本知識。雖然眾說紛紜,但是也有一些分歧不大的看法,首先一點是要實事求是。中國“三年困難”以后,從上到下都意識到了說假話的可怕后果,劉少奇說要立碑記住。東南亞國家的假賬也應當立碑。壞賬經濟首先是假賬經濟,其中也許有看來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最終看來所有謊話都是沒有道理的。尤其在各種資本市場上,真實信息是生命線。適當的政府監管是需要的,但是如果監管者不受監管的話,也許會出現越監管越壞的情況。
[1] 原文刊于《管理世界》1999年第1期,1999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