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率是車 匯率是馬:中國宏觀經濟評論集
- 宋國青
- 1513字
- 2020-09-25 15:50:57
國際大商品價格回升
標題里說的大商品,是指石油、金屬材料和主要農產品等品質比較穩定的大宗商品。有幾個理由讓我們非常關注大商品價格的波動。
第一,大商品價格波動與宏觀經濟波動的關系非常密切。尤其在亞洲經濟危機以來,大商品價格波動與世界經濟波動明顯高度相關;第二,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現在處于工業化的比較早期的階段,大宗商品消費量與GDP的比例明顯高于發達國家,而且工業原料消費量的增長率很高,因此中國經濟波動與大商品價格波動的關系更為密切;第三,很多大商品有活躍的世界期貨市場,其交易情況反映了交易者對未來大商品價格和經濟走向的預測,有很強的預示意義。第四個理由我們下面再說。
1998年,全球范圍的大商品價格猛烈下跌。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后,許多商品的價格創下了很多年以來的歷史最低水平。在1998年以前的幾年中,石油價格平均接近20美元/桶,1998年年底跌到了10美元/桶稍高;銅價跌到了1995年水平的一半,小麥、玉米和大豆的價格相比1996年也跌去了將近一半。從綜合價格指數的變化來看,這次大商品價格下降的幅度是歷史上罕見的。
進入1999年以后,除糧食以外的大商品價格開始回升,糧食價格也逐漸企穩。在1999年和2000年這兩年,石油價格猛烈上升,2000年年末的價格差不多是1998年年末價格的3倍。在這兩年,銅、鋁等金屬材料的價格也節節上升。
不過在2000年,美國股市已經開始下跌,納斯達克指數在2000年的表現與大商品價格在1998年的表現旗鼓相當,都是“飛流直下三千尺”。股票價格變化領先于宏觀經濟變化的說法,在這一次得到了非常好的驗證。其實大商品期貨價格也有這樣的含義。在2000年,當石油價格暴漲的時候,石油期貨的價格一直是近高遠低,這顯示交易者預期當前的高價格是暫時的,回調將要發生。這樣的預測在方向上是對的,在程度上則差得相當遠,2001年石油價格下跌的幅度遠遠超過了期貨市場在2000年的預測。不過石油價格的下跌幅度并不大,2001年的最低價格比1998年的最低價格要高出不少,而銅價又一次表演自由落體,跌到了1998年的最低價格。
除去1998年下半年的小幅回升以外,中國經濟增長率的變化方向與世界大商品價格變化的方向十分一致。1999年下半年經濟增長率回升并持續到2000年,2001年前三個季度則一路下跌。從現在的數據看,石油和銅、鋁等大商品的價格在2001年11月前后開始回升,今年前三個月基本上是節節上升。從季度GDP的數據看,中國經濟的增長率(季環比)在去年第三季度達到低谷,第四季度已經有所回升,今年頭兩個月的工業數據顯示第一季度的GDP增長率將猛烈上升。這樣的變化,與石油和工業原料等大商品價格的變化十分吻合。
我們經常提到同比增長率和環比增長率的不同,現在有很好的例子。上海商品交易所3月期銅的價格在2001年2月28日的收盤價為17 219元/噸,在2002年2月28日的收盤價為15 220元/噸。這里選的是臨近交割月的期貨價格,在理論上應當幾乎等于現貨價格。從這兩個數字來看,今年2月的銅價比去年2月下降了11.6%。不過,銅價在去年11月中旬跌到13 800元/噸左右。今年2月末的價格比去年11月中旬上升了10%以上。
提到這些數據,是因為最近的統計數據顯示,“2月,全國工業品出廠價格比去年同月下降4.2%”,有的報道僅僅由這個數據作出判斷說,“我國工業品出廠價格繼續呈下降趨勢”,這是沒有根據的。因為缺少歷史的月度數據,根據現有的工業品出廠加工同比增長率數據,無從對該價格的近期表現作出判斷。
現在回到前面提到的特別關注大商品價格的第四個理由。過去多年來,中國糧食凈進口量與國際糧價有很高的正相關性。但這種情況在大商品中還只限于糧食,而到2000年同樣的悲劇延伸到了石油。在這一年,中國石油進口量與國際油價雙雙大幅度上升,不過其中的因果關系比較復雜,不是在這里可以分析的。
[1] 原文刊于《財經》2002年第7期,2002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