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率是車 匯率是馬:中國宏觀經濟評論集
- 宋國青
- 1842字
- 2020-09-25 15:50:54
工業生產增速持續下滑
由于春節公歷日期移動的影響,2001年1月的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月增長了2.3%。這件事涉及經濟統計數據分析的一些技術問題。很多人可能覺得此類技術問題不甚重要。有時這樣的意識不會導致太大的麻煩;但在有些情況下,忽略有關技術問題會導致有嚴重錯誤的結論。
根據路透社發表的月度數據預測調查,參加預測的各機構預測的1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率平均為8.3%,其中中國證券市場研究設計中心的預測為3.5%,其他機構的預測平均為9.0%。這樣的情況在三年前已經發生過一次。對于1998年1月的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率,中國證券市場研究設計中心的預測為下降1.0%,其他機構的預測為上升11.0%左右。最后統計局沒有正式公布原始數據,而是公布了一個按工作日計算的“可比”增長率,為11.0%。根據這個數據反推原始數據,同比增長率應當是1.0%左右。
在多數年份,春節的公歷月份在2月;在少數年份則在1月。當本年度和上年度的春節發生在不同的月份甚至同月的不同日期時,月度同比增長率指標就包含了不可比因素。關于剔除比較規則的季節因素,經濟學和統計學發展出了比較成熟的方法。對于不規則的特殊假日因素的剔除,也有一些方法?,F在的計量經濟學軟件通常都有這些方法。中國的情況,第一是原始數據本身有不少問題,第二是春節這樣的假日在別國沒有,所以國外設計的軟件消除不了中國的春節因素。中國香港地區和臺灣地區與大陸同時過春節,但假期不一樣。
鑒于這樣的情況,國家統計局在公布1998年1月的工業數據時,做了一種處理,即按工作日計算產值。實際上在任何假日,總有一些工業生產還在進行,至少很多發電廠在運轉。按工作日計算,就將假日的生產算到了工作日中,夸大了工作日的產量。由于這個原因,國家統計局報告的1998年1月的工業“可比增長率”為11.0%,夸大了產量2~3個百分點,由此產生了一種“誤導”。
按照11.0%這樣的工業增長速度推算全年,GDP可以達到8.0%或稍高。并且,當經濟增長速度達到這樣的水平時,不太可能出現較嚴重的通貨緊縮。因此,在3月的人民代表大會上,政府宣布了GDP增長8.0%和通貨膨脹率3.0%的宏觀經濟調控目標。這樣的計劃大致上是在2月的統計數據出來以前制訂的,所以最新的統計數據是1月的數據。如果明確了1月的工業可比增長率只有8%~9%而不是11.0%,全年的經濟增長計劃就可以比8.0%低一些,對出現通貨緊縮的情況也可以提前有所察覺。按照經濟增長8.0%和通貨膨脹率3.0%計算,名義GDP的增長率可以達到11.0%,財政部做的財政收支計劃確實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主要由于對通貨膨脹率的預測誤差太大,實際出現的不是價格上升3.0%而是下降2.6%,名義GDP的增長率只達到了5.2%,不到預測增長率的一半。
根據GDP增長8%的目標,國家經貿委認為第二季度的工業增長率應當達到12.0%,并且也以這個數字作為對第二季度工業的預測,后來實際只達到了7.7%,出現了過大的誤差。按照上半年的實際情況,全年的經濟增長目標顯然難以實現。另一方面又出現了明顯的通貨緊縮。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從第三季度開始實行了刺激總需求的政策。因為操作中的時滯以及投資本身需要時間,很多措施實際實行得更晚。這樣第四季度的不少投資只得倉促上馬。
可能由于這樣的原因,這一次同時報告了按未調整數據計算的2.3%的增長率和按工作日計算的9.9%的增長率。應當說,公布原始數據是很好的。按“工作日”計算增長率明顯有問題,對這個方法有不同意見的分析者可以自己做調整。我估計剔除春節因素以后的可比增長率低于9.0%。按此計算,工業生產增長速度下滑已經持續了4個月。
另一個情況是消費價格指數的口徑也改變了。原來公布的是比上年同期的增長率,現在公布的是比去年全年平均水平的增長率,變化的原因是國家統計局開始編制一個定基比價格指數。其實早就應當這樣做,原來的辦法存在很多問題。由于口徑改變,現在的指數與原指數不可比。同時公布的環比(比上月)增長率為0.9%,里邊包含季節性因素。估計1月的季節因素為上升0.7%,這樣剔除季節因素后比上月上升0.2%。由于春節在1月,春運的一半落在了1月,而今年春運期間火車票大幅度提高,剔除這個因素后的月環比增長率不到0.2%。所以現在的消費價格維持了過去幾個月輕微上升的態勢。
春節日期移動對貨物進出口也有明顯的影響。因為進出口數據本身波動幅度很大,難以較準確地估計春節因素的影響。貨幣指標也有同樣情況。
從工業生產和價格的數據來看,1月的經濟情況持續了去年第四季度的增長速度下滑的勢頭。考慮到國際經濟的相對疲軟,今年的增長速度達到7.5%以上相當難,消費價格水平估計會輕微上升,但不太可能出現明顯的上漲。
[1] 原文刊于《財經》2001年第3期,2001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