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相關政策建議

上述研究表明,培育產業動態比較優勢是轉變發展方式、擺脫分工鎖定,實現價值鏈提升的必然要求。培育產業動態比較優勢不等于培養動態比較優勢產業,還包括體現動態比較優勢要素升級的環節。它涉及人力資本、技術能力、營銷能力、產業組織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同時,產業政策是一個綜合性的政策,而不是單純的貿易政策。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戰略也不應該簡單地在出口導向與進口替代之間進行選擇,而應針對不同部門類型的不同發展階段,制定不同的政策。在產業政策制定過程中,還應注意產業升級與技術進步的方向性、動態比較優勢培育方式等問題。

(一)適應競爭重心變化和成本上升的要求,著力培育人力資本和技術能力等后天優勢

隨著我國工業化水平的提高,未來競爭重點必將由以成本價格和生產率為中心向以質量、服務、品牌和響應速度為中心的轉變,由以低價格競爭為主向追求更高價值轉變。政策重心也應該與此相適應,應清理各地方招商引資政策,改變競相降低要素價格的政策優惠,著力培育技術能力、人力資本、營銷能力和品牌化能力、網絡化能力等后天優勢。

一是把促進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落到實處。這是培育和提升動態比較優勢的重要依托。重點發揮企業和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的積極性,推進產學研合作體系建設。打破行業、地區、所有制及軍用民用的界限,發揮全社會的技術優勢,實現科技與經濟、科研與生產的緊密結合。同時,積極引導自主開發企業充分利用國際人才和技術資源。鼓勵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尋求提高資源效率的機會,通過與國際技術機構開展技術合作、到發達國家設立研發機構和實驗室等方式,引進、消化、吸收更高檔次的技術和開發更前沿技術,開展面向國際市場的適應性開發、海外市場認證,構建全球研發體系。

二是注重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方向性,著力支持功能升級。著眼于功能升級對改善我國市場勢力和貿易條件的積極作用,把新產品研發、價值鏈提升等方面的技術創新作為科技投入支持的重點。

三是高度重視共用技術研究和公共平臺的建設。加大國家科技計劃和國家科學基金對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研究開發活動的支持力度,針對重點產業領域,整合國內大學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資源,成立專門機構和組建專門隊伍,重建產業共性技術創新平臺,積極開展共用技術研究,提高產業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水平,為企業自主研發產品提供基礎服務。

四是強化對人力資本培育的針對性。人力資本是培育新的動態優勢的重中之重。應創新教育及培訓機制,鼓勵大學、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建立高級技術人才培養基地,促進科研機構與高等院校聯合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以實現教育資源共享。著眼于關鍵環節,增強對研發、設計、營銷、供應鏈管理、金融服務、咨詢等專業人才培育,引進國外成熟的培訓體系和教育資源。積極支持企業從國外引進高層次的技術和管理人才,特別是各專業緊缺人才。加大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和下崗職工、轉業職工的職業培訓,尤其是強化對失地農民的培訓支持。同時,要大力改善合法經營的職業企業家、領軍型企業家形成的環境。

(二)營造有利于人力資本、知識產權等軟性要素積累和形成非價格競爭的體制機制與政策環境

在過去我國建立起了適應以要素投入驅動和成本價格競爭的體制機制,有力地促進了我國以數量擴張為主的經濟增長。但這一體制機制對未來追求以品牌、質量和服務競爭形成明顯制約。創新體制機制,應從改變考核機制,強化對知識產權、人力資本的保護等方面著手。

一是通過改變政府和國有企業的考核機制,健全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改善企業外部環境等多種措施,鼓勵和促進企業之間的競爭由成本價格競爭向質量、差異化、品牌和響應速度等非價格競爭轉變。

二是強化對人力資本和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從戰略的高度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建立有利于人力資本、知識產權等軟性要素積累和形成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這是提升比較優勢的基本要求。企業應強化申請專利、保護創新成果的意識,國家應加大對海外知識產權注冊的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交易市場,促進技術成果流通。健全科技成果等無形資產的評估體系和融資方式。

三是建立健全征信體系,強化全社會的信用意識。加大對失信企業的懲罰力度,提高失信成本。加強服務,對信譽良好的名牌產品實行出口免驗和便捷通關。

(三)增加產業政策的多樣性,根據比較優勢的變化,進行分類指導

在全球化過程中,國別之間的分工已由產業之間和行業之間的分工,向行業內、產品內分工演變,培育產業動態比較優勢,并不是簡單的產業調整或扶持,還應從產業鏈和價值鏈的角度,培育體現動態比較優勢要素的價值鏈環節。

一是針對既有比較優勢部門,如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價格競爭已十分慘烈,而部分企業的創新能力也在逐步提高,應重點支持這類行業提高研發設計水平,培育品牌,促進由成本價格競爭向以產品多樣化和設計、服務、品牌等差別化競爭和功能提升為主的轉變,緩解貿易條件的進一步惡化。同時,應把建立海外營銷網絡,作為提升該類行業國際競爭地位的重要方面,在融資、通關等方面進行政策支持。

二是對于具有動態比較優勢的產業,它們正在或即將成為我國出口的重點行業,應在促進提高生產率、降低出口的交易成本,支持開拓海外市場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其中,通信設備、電子、電器機械等行業已經成為出口的主導,政策重心是支持研發設計和關鍵設備、關鍵部件的國內生產,提高國際分工層級;普通機械、專業機械,鋼鐵、化纖等行業國際競爭能力有進一步提高的潛力,前者主要是強化研發、設計和關鍵部件等環節,后者應在提高環境標準、強化節能減排的前提下,支持其提高產品檔次和“走出去”。

三是對于一直是比較劣勢而地位重要的行業,如醫藥制造、高端裝備以及關鍵部件、關鍵設備、關鍵材料等,則應以適度的市場保護和投入支持為重點,并著力提高開發設計水平,強化供應鏈管理,著力提升分工層級,支持高新技術行業和關鍵環節的戰略性進入和提高國際競爭能力,以打破海外壟斷,形成有利于我國國民福利的市場結構,改善貿易條件。對石油加工業,造紙及紙制品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應通過強化技術創新,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檔次和質量,強化節能減排,提高國際競爭能力。

(四)加強品牌建設,建立培育自主品牌支持體系

一是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加強自主品牌建設。鼓勵企業依靠科技進步和加強質量管理,爭創名牌,走名牌興企的道路。幫助企業建立健全質量保證體系、標準化體系和計量檢測體系。支持企業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

二是完善法規,加強政策引導和扶持,開展“國家品牌工程”。完善中國名牌產品評價機制。鼓勵各地政府加強組織領導,制訂名牌發展和培育規劃。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和社會中介組織在實施名牌戰略中的作用,提高專業化服務水平。

三是努力營造有利于自主品牌成長發展的環境。加大打擊假冒偽劣產品和保護自主知識產權的力度,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加強輿論宣傳,增強全社會品牌意識,努力營造有利于品牌成長的環境。通過政府采購、貼息和信貸支持等方式,支持自主品牌企業的成長壯大。在合資合作以及對國內企業和品牌的并購過程中,防止外資企業的惡意收購。

四是建立和強化海外融資支持體系,支持企業聯合在海外主銷市場建立物流中心、分銷中心等營銷網絡。

(五)提高產業轉換能力,降低產業轉換成本

我國正進入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轉型的重要時期,產業政策應著力降低結構轉換成本,重點針對資產的專用性、勞動技能培育的時間要求和專業性,以及市場渠道建立的長期性等形成了產業結構轉換的高成本。一方面,提高環境準入標準和技術準入標準,加速淘汰落后能力。另一方面,對于那些政府和企業達成共識的產能過剩行業,政府可以在促進重組、債務減免、再就業培訓、淘汰設備補貼等方面加以支持。

(六)著力形成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提高我國企業市場勢力

從提高國民福利的角度,既要解決制造行業過度競爭和集中度不夠的問題,也要解決一些服務行業的壟斷性問題,實施“內外有別”的方針,促進有效競爭。對外,要盡量打破跨國公司的壟斷,實施戰略性進入及提高產業集中度,努力形成與跨國公司相抗衡的能力;對內,要促進形成經濟規模和適度競爭。

一是要推進服務行業的改革攻堅,加快銀行、保險、鐵路、民航、郵政、電信等領域的改革開放步伐,凡是允許外資進入的行業和領域,都允許民營資本進入,并放寬股權比例限制。

二是通過集中化、集團化,提高我國市場勢力。對于鋼鐵、石化、汽車、船舶等規模經濟效益顯著的行業,推進跨地區兼并重組,促進規模化、提高產業集中度,培育我國自己的跨國公司和“航空母艦”。對于新能源、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重點推進大中小企業在研發、生產、市場和人才培養上建立戰略聯盟,形成合力。培育和壯大一批具有總體設計、成套能力和系統服務功能的大型企業集團。

三是營造集群創新環境,打造面向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和服務平臺,引導、培育圍繞集群主導產品的專業化市場,促成一大批專業分工明確、特色突出、技術能力和配套能力強的中小企業發展壯大。

四是強化行業協會的協調能力和企業自律,規范市場行為,阻止惡性競爭。促進各種中介組織的發展,在協調市場行為、組織反傾銷、反補貼以及應訴等行動中,充分發揮中介組織的特殊作用。

五是嚴格對外資并購的審核,要防止跨國公司對我國制造業排頭兵企業和服務業關鍵領域的控制。行業排頭兵企業是決定一個國家市場勢力,保持與跨國公司進行競爭,形成比較有利的市場結構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提高利用外資質量的同時,應從產業安全的角度,防止跨國公司對我國排頭兵企業和服務業關鍵領域的控制。

(七)注重產業政策、貿易政策和區域政策之間的協調

一是外貿政策重心要切實從以推進出口增長為主向以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為主的轉變。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很多產品在國際市場尤其是在一些國家的市場上占有很高比重,繼續通過價格競爭的方式提高市場份額,很容易導致貿易摩擦,也與我國轉變發展方式不相符。在出口結構調整、企業轉型過程中,出口速度減緩、部分企業效益下降成為必然,應盡量減少為了緩解上述矛盾而出臺與轉變發展方式相反的出口退稅、延緩要素價格正常化等政策。

二是針對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不同的比較優勢,實施差異化競爭戰略。向發展中國家的出口應順應貿易條件改善的方向擴大出口規模,為我國正在形成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自主品牌產品提供市場,同時,擴大那些中間要素密集型行業進入這些國家,開拓市場。探索通過國家層面的合作,建立海外經貿合作區,推進我國比較優勢衰退的產業進行轉移。對發達國家出口應著力改變產品結構,增加出口種類,培育自主品牌,改變單純依靠價格競爭的狀況。

三是順應產品生命周期規律和利用區域發展差異,促進產業轉移,延長產業生命周期。我國區域差異很大,隨著發達地區的比較優勢變化和產業結構升級,其原有的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類型雖然在本地區失去了競爭力,但為欠發達地區提供了產業轉移的基礎。一方面,應該出臺政策防止簡單的落后生產能力的轉移,另一方面,應該鼓勵發達地區外移企業采用先進或適宜的技術,與欠發達地區實際情況有機結合,提高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綜合競爭力和發展的可持續性,延長產品生命周期。但物流成本高、產業基礎薄弱、配套能力差是制約中西部地區承接轉移的重要障礙。為此,政府應加大對公路建設的投入,降低公路收費標準,減少收費站點,調整不合理的收費期限。同時,要培育中西部地區產業配套能力,強化承接產業轉移的基礎。

四是注重培育方式,減少貿易摩擦。為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培育新的優勢產業,各級政府以補貼或其他手段進行支持,但也給未來企業面對國際競爭帶來了隱患。再加上企業以價格競爭為主的戰略,使得我國不但成為世界上遭受反傾銷最多的國家,而且也正在成為反補貼重災區。培育我國動態比較優勢,應研究與WTO規則相適應的政策支持方式。重點通過支持專業教育培訓、研發、平臺建設、共性技術研發支持、網絡建設、專利申請補助等功能性政策。對產業化的支持由直接支持向間接支持轉變,比如加大研究與開發的支持力度,以及對專利和其他軟技術購買的補貼,支持產學研合作,組建開發聯合體或技術聯盟,大力發展風險投資和孵化器等。對那些具有可訴性和不可訴性雙重特點的補貼,如對環保設備、技術進步政策,應該強化其中的不可訴內容;對非綠燈補貼范圍的補貼形式,將“明文政策”補貼改為一事一議的事實上的補貼。與此同時,隨著我國生產水平和國際競爭能力提高,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成為必然。但在繼續推進人民幣升值之前,應先理順國內的各種要素價格,讓各種要素價格體現其應有的價值。否則在人民幣升值到位以后,再提高要素價格,將嚴重威脅我國產業競爭力。要清理完善招商引資政策,完善要素市場價格形成機制,加快理順要素市場價格,讓土地、能源、環境等反映正常成本,尤其應使工人工資和福利保持在具有擴大再生產能力的水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吴江市| 资源县| 定远县| 长垣县| 平果县| 卫辉市| 山东| 峨山| 金寨县| 衡水市| 长白| 白银市| 新泰市| 潜山县| 淳安县| 柞水县| 郓城县| 土默特左旗| 林西县| 呈贡县| 娱乐| 滕州市| 乐昌市| 麻栗坡县| 上犹县| 资中县| 特克斯县| 周口市| 凤庆县| 衡水市| 寻甸| 屏边| 唐山市| 泰安市| 连城县| 上饶县| 宜城市| 榆树市| 日土县| 金昌市| 汉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