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形勢下我國就業問題研究
- 譚永生 李爽等
- 2958字
- 2020-09-17 18:19:49
三、我國的勞動力參與率預測
勞動力參與率一般認為是經濟活動人口占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由于每一年齡層次結構的勞動力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他們參與經濟活動的意愿或者能力是不同的,從而形成了不同的勞動力參與率。作為衡量勞動人口參與社會勞動程度的指標,它一方面受個人保留工資、家庭收入規模以及性別年齡等個體特征的影響;另一方面社會保障的覆蓋率和水平、勞動力市場狀況等經濟社會環境,也影響個人的勞動力供給選擇,進而影響整體勞動力參與率。
(一)我國勞動力參與率的變化趨勢
1.勞動力參與率總體處于下降趨勢
以下是我國歷年勞動力參與率的變化情況(見表2-5)。
表2-5 我國歷年勞動力參與率的變化 單位:%

資料來源:根據歷次人口普查資料計算。
從以上數據可知,各年齡組勞動力參與率的變化是不同的。在“四普”到“六普”的三次人口普查時期內,15-24歲年齡組的勞動力參與率急劇下降,但是處于退休年齡和工作年齡之間、具有人口學勞動力統計意義的55-64歲年齡組以及完全處于退休年齡的65歲以上年齡組的勞動力參與率平穩上升,同時25-54歲年齡組的勞動力參與率基本不變。一般認為,隨著勞動者年齡的增大,他們的勞動力參與率會下降,然而我國老年人口的勞動力參與率水平較高并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從“四普”到“六普”的20年間,不僅55-64歲年齡組人群的勞動力參與率在增加,65歲以上年齡組人口的勞動力參與率水平也提高7.9個百分點。引發高年齡組人群勞動力參與率升高的因素很多,例如宏觀方面的因素(社會保障政策、退休政策、就業機會等)和微觀方面的個人因素(年齡、健康、經濟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工作意愿等)。
從數據中也可以看到,55-64歲年齡組的勞動力參與率在20年之內上升了1.8個百分點,25-54歲年齡組的勞動力參與率在同時期之內只下降了0.4個百分點,而15-24歲年齡組的勞動力參與率下降幅度非常大,達到19.5個百分點。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我國中高等教育的發展非常迅速,使得勞動年齡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斷增長。同時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我國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90年的7.16年增加到1995年的7.54年,后再增加到2000年的8.05年,2010年達到9.9年,這導致15-24歲年齡人口的勞動力參與率不斷下降,從1990年的78.3%降低到2010年的58.8%。按照國家教育發展規劃,在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要達到40%,高中毛入學率要達到85%,這就意味著年輕人的勞動力參與率仍會繼續降低。
2.男性勞動力參與率仍高于女性且相對差距在繼續擴大
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男性勞動力參與率為78.16%、女性為63.73%,男性勞動力參與率仍高于女性。相對于五普男性女性勞動力參與率82.94%和70.57%,雖然男女勞動力參與率均呈下降趨勢,但女性勞動參加率下降更快,男性與女性之間勞動力參與率差距在繼續擴大(見表2-6)。通過進一步分析分性別不同年齡的勞動力參與率狀況,男性與女性勞動力參與率最高值所處的年齡相差8歲。從不同年齡的勞動參與情況來看,年齡在40歲的勞動年齡人口數量、經濟活動人口數量以及就業人口數量均最多,且不同性別的經濟活動人口數量與全國分布一致。
表2-6 2000年和2010年不同年齡組分性別勞動力參與率 單位:%

續表2-6

資料來源:根據歷年人口普查資料計算。
從全國來看,年齡在39歲經濟活動人口的勞動力參與率達到90.99%,在各年齡分布中數值最大。從不同性別的勞動力參與率分布來看,年齡在34歲的男性經濟活動人口的參與率最高,數值為97.10%;而年齡在42歲的女性經濟活動人口的參與率最高,數值為84.99%,男性與女性勞動力參與率最高值所處的年齡相差八歲。
3.未來城鄉勞動參與率差距呈縮小趨勢
城鎮勞動參與率低于鄉村,鄉村下降幅度大于城鎮,未來城鄉勞動參與率差距呈縮小趨勢。根據六普數據,相對于五普,我國城鎮勞動參與率由67.64%下降至64.29%,而鄉村勞動參與率由82.62%下降至77.81%,鄉村勞動參與率下降的幅度更大,同時可以看出,由于我國城鎮勞動參與率低于鄉村,鄉村勞動率下降幅度更快,未來城鄉勞動參與率差距會進一步縮小。農村女性勞動參與率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是造成鄉村勞動參與率下降幅度大于城鎮的主要原因。我國鄉村女性勞動參與率由2000年的77.78%下降到2010年的72.21%,下降了5.58個百分點。從城鄉不同性別勞動參與率的變化情況來看,城鎮男性的勞動參與率下降幅度最高,達到6.58個百分點。
(二)未來我國勞動力參與率的趨勢預測
從以上分析得知,各年齡組勞動力參與率的變化是不同的。在“四普”到“六普”的三次人口普查時期內,15-24歲年齡組的勞動力參與率急劇下降,但是處于退休年齡和工作年齡之間、具有人口學勞動力統計意義的55-64歲年齡組以及完全處于退休年齡的65歲以上年齡組的勞動力參與率平穩上升,同時25-54歲年齡組的勞動力參與率基本不變,因此必須結合不同年齡階段在未來勞動力參與率可能發生的變化,推算出具體的勞動力供給數量。
我們采取兩種橫向和縱向比較的辦法來估計未來各年齡組的勞動力參與率值。前者是根據人口普查數據和統計年鑒的數據,對未來各年齡組的勞動力參與率進行估計。后者是結合中國在2030年可能達到的經濟發展水平,參考世界上處于同一發展水平的國家各年齡組的勞動力參與率,運用趨勢外推法,推算出中國未來的勞動力供給可能的狀況。
從以下國家的勞動力參與率來看(見表2-7),這些國家15-64歲的勞動力參與率在53.6%和70.4%之間波動,而且這些國家大多屬于拉美國家或者東歐轉型國家,無論是經濟社會結構還是以往計劃體制的影響,它們和我國都有相似之處,采用其勞動力參與率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因此,我們假定在2030年我國15-64歲適齡勞動力的勞動力參與率為70%,也就是這些國家的算術平均值。
表2-7 2006年部分國家不同年齡區間的勞動力參與率 單位:%

資料來源:根據國際勞工局和世界銀行的有關數據計算。
在估算15-64歲適齡勞動力的勞動力參與率的時候,我們發現根據人口普查數據與統計年鑒數據計算出來的勞動力參與率是不同的。如,根據人口普查的資料計算出來的1995年、2000年的勞動力參與率分別為77%和74.1%,而根據統計年鑒的資料計算出來的1995年、2000年的勞動力參與率分別為84.9%和83.3%。為了和人口普查資料相一致,在推算未來的勞動力參與率時,必須對統計年鑒上的勞動力參與率做出修訂。修訂方法如下:首先假定我國未來勞動力參與率是下降的。從微觀角度來看,當勞動者的供給行為市場化以后,如果他們參與經濟活動的收入增加產生的效用低于閑暇產生的效用,他們會選擇更多的閑暇,從而體現在宏觀上是勞動力參與率水平的下降,這也是市場經濟國家勞動力參與率變化的一般規律。就我國的具體國情來看,在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過去的計劃經濟下形成的過高的勞動力參與率必然要受到市場規律的調整,就業制度的轉變和經濟財富的增長更會產生勞動力供給的收入效應,同時,考慮到教育的普及和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的因素,我國的勞動力參與率會逐步下降。雖然當一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時,經濟的較快增長會推動就業增長,工資水平和就業率水平提高,勞動者的勞動力參與率會提高,但是從總的方面來說,我國出現了在經濟增長的同時總體勞動力參與率逐步下降的事實,幾次人口普查數據的計算結果和我國對休假時間和工作時間的調整也說明了這一點。我們首先算出人口普查數據與統計年鑒的比率,例如1995年的比率為0.90695,2000年的比率為0.88956。然后用2004年統計年鑒計算出來的82.1%,乘以2000年的比率,得到73.0%,最后假設各年份之間的比率以遞減的速度下降,而且這種趨勢一直持續到2030年,這樣就得到了推算的勞動力參與率(見表
2-8)。
表2-8 2010-2030年中國勞動力供給趨勢 單位: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