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形勢下我國就業問題研究
- 譚永生 李爽等
- 2151字
- 2020-09-17 18:19:48
五、經濟下行及結構調整時期全球就業變化的特點與啟示
全球范圍內,尤其是發達國家及新興經濟體,在結構調整及經濟下行時期,就業通常呈現以下特點:一是總體失業率上升。一般而言,經濟的下行將直接影響企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刺激企業收縮和調整雇用行為,從而影響就業水平,導致總體失業率上升。從國際上看,在經濟下行和“去產能化”的背景下,全球勞動力市場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已連續四年不振,總體失業率在不斷攀升。二是結構性失業加劇。結構性失業主要是指勞動者的技能、經驗、知識結構與可供的職位空缺不相適應而導致的失業。在經濟轉型時期,結構性失業表現尤為突出。以美國為例,2009年6月以來,在失業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美國國內崗位空缺率上升35%,制造業、餐飲業等領域的缺工現象比較突出,尤其是金融、媒體、市場營銷等高端服務、專業服務領域內的結構性失業現象比較嚴重,高失業與缺工并存,結構性失業的特征非常明顯。三是失業趨向長期化。從國際上看,在經濟下行和結構調整加快過程中,失業周期會進一步延長,失業趨向長期化的特點非常明顯。經合組織調查顯示,在這次危機中,其多個成員國的失業人員尋找工作所需花費的平均時間大大加長,如美國平均失業時間從不到26周增加到35周的歷史高點,45%的失業人員失業時間超過了27周。四是摩擦性失業上升。在經濟下行和結構調整加快期間,由于就業機會減少和失業周期延長,不少失業人員放棄尋找工作的意愿,完全退出勞動力市場,從而使摩擦性失業大量增加。此外,摩擦性失業擴大和持續化之后,將會對勞動參與率造成負面影響。國際勞工組織(ILO)的調查分析顯示,2011年,全球勞動力參與率由危機前2007年的64.8%下降為64.1%,這意味著約有2900萬勞動者退出了勞動力市場。五是青年群體失業嚴重。在經濟下行和轉型過程中,青年群體由于勞動技能、勞動經驗缺乏等原因,受到的就業沖擊尤為明顯。在世界范圍內,青年失業者的數量約為成年失業者的近3倍。截至2011年底,全球青年失業率達到12.7%,比總體失業率高出超過6個百分點。六是非正規就業增加。非正規就業具有明顯的逆周期性:當經濟處于衰退期時,非正規就業增加;在經濟繁榮時期,非正規就業下降。因此,在經濟下行和轉型過程中,非正規就業在一定程度上是被擠出正規就業部門的勞動者的“避風港”。國際勞工組織(ILO)分析,2008年以來,全球從事兼職工作或是臨時工作等非正規就業的比重增加,工作不穩定性明顯增強。需要說明的是,非正規就業雖然能對失業起到一定緩沖作用,但由于在組織形式、勞動所得、福利保障等方面與正規就業存在巨大差距,非正規就業者面臨的保障、健康與職業風險較大。這部分非正規就業群體盡管在工作,但其收入微薄、工作條件差,工作中的貧困普遍存在。
結構調整及經濟下行時期促進就業的國際經驗:一是城鎮化應以產業發展為前提。從多數工業化國家的發展歷程看,城市化的實現都是以工業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帶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從而為工業發展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創造必要的物質基礎為前提。二是工業化要側重解決結構性就業問題。從不同國家取得的成效和失敗教訓來看,在工業化發展過程中尤其是階段性轉換中,在人力資源政策和就業政策方面應更加側重解決勞動者知識結構和技能結構的調整,突出積極的就業政策傾向重在解決結構性失業問題。三是政府在勞動力市場建設上應發揮積極作用。從在勞動力市場建設和人力資源發展方面取得較好成效的國家來看,政府多在就業服務、勞動關系協調、社會保障、公共教育投入、相關計劃規劃研究制定等公共服務上做出了積極而不懈的努力。四是重視勞動力市場制度的法制化建設。從典型國家勞動力市場建設的經歷看,制度的法制化是促進相關制度和政策有效推進的必要條件。從勞動者的社會保障到就業參與,從公民的公共教育到職業技能的獲得,在發達市場經濟國家都已建立起比較成熟的一整套法律制度體系,并且根據變化的情況進行不斷的修訂和完善。五是失業治理要重視制度和政策的靈活性。在全球性經濟危機中,發達國家政府善于從自身的經濟制度和就業制度中發現制約經濟活力的因素,在勞動力市場和就業管制方面,以積極促進就業為目的,在經營準許、執業資格審批、社保費上繳、最低工資標準提升等方面,實行適度靈活措施,保護勞動者就業積極性。
結構調整及經濟下行時期促進就業的啟示:一是必須正確處理城鎮化與工業化的關系。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要注重城鎮化與工業化的相互促進,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協調發展,避免出現就業不足帶來社會問題。二是必須高度重視結構性失業問題。在工業化發展過程中尤其是階段性轉換中,就業政策更加側重解決就業的結構性問題,注重對勞動者知識結構和技能結構的調整,避免造成大規模的結構性失業。德國、美國適應后工業化轉型的職業教育培訓政策值得我們參考。三是要注重發揮政府促進就業的積極作用。促進就業是宏觀經濟的主要目標,政府應在就業服務、勞動關系、社會保障等方面承擔更多的重要職責,加強勞動力市場的法制化建設,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提升就業質量。四是注重保持就業市場的靈活性。失業治理重視制度和政策的靈活性,以積極促進就業為目的,適度放松勞動力市場管制。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發達國家積極處理解決結構性失業和救助長期失業者的政策關系,弱化就業政策的福利化性質,突出積極的就業政策傾向等做法值得我們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