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學術委員會辦公室
- 2448字
- 2020-09-17 18:11:48
二、加快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理念和重點
(一)“一帶一路”的發展理念
我理解的“一帶一路”發展理念有三個主題詞:
一是強調“發展”。發展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要建立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國際環境。這標志著國家下一步開放的重點將轉向擴大對西方發達國家、東方轉型中國家、南方發展中國家的全方位開放。
二是強調“和而不同”。充分尊重沿線國家和地區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宗教和文明傳統,共同推進發展、合作、和平的世界大勢。而不是強加東方或西方的價值觀念、政治制度和發展模式。
三是強調包容、開放、共享發展的合作新機制。歡迎沿線國家和地區搭中國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便車快車,不排他、不對抗、不沖突,相互尊重,共享發展。
(二)“一帶一路”的發展重點
一是政策溝通。為與沿線國家深化合作開綠燈,解決全方位互聯互通的制度、政策、標準等規范的銜接問題,為大型項目實施提供政策支持。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加強中、美、俄、印、歐、日等大國間的政治溝通;加強與沿線多邊政治經濟社會關系之間的全方位溝通;加強與國內不同地區和部門之間的政策溝通。
二是設施聯通。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的對接,推進國際骨干通道建設,推進交通、電力、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鐵路、公路、海上航線、空中航線、油氣管道、輸電線路、通信光纜和互聯網等全方位互聯互通的設施網絡。其中,在交通、能源、通信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中,要盡量減少非經濟因素干擾;要學會與當地媒體、社區、非政府組織、青年人打交道的本領,構建最廣泛的國際統一戰線;同時最大限度地動員當地參與和共享。
三是貿易暢通。重點是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和自由化;加強我國與沿線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經濟技術合作和產業合作;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并共同商建自由貿易區。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大力發展普惠貿易、綠色貿易、跨境電商貨物和服務貿易,造福于沿線民眾。
四是資金融通。通過以創新思維建設好亞投行、絲路基金、金磚銀行、上合組織銀行等開發性金融機構,引領國際商業資本投入“一帶一路”建設項目。
五是民心相通。國家每年將向沿線國家提供1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合作打造國際精品旅游線路;共建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海上合作中心;增加青年就業、創業培訓、職業技能開發、減貧等交流合作。
(三)對“一帶一路”建設的質疑
我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國際上總會存在各種不同的聲音。一種是持懷疑態度,擔心我國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工具,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為手段稱霸世界,推行新殖民主義。
習近平總書記說,縱觀世界,把人們隔離開來的往往不是千山萬水,不是大海深壑,而是人們相互認知的隔膜。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他還指出,國雖大,好戰必亡。中國歷史上曾經長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沒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國的記錄。
對“一帶一路”給沿線國家和地區帶來的是機遇還是威脅,調研中發現,一種觀點認為我國與沿線發展中國家共建“一帶一路”,有利于沿線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有利于區域南南合作、共享發展,有利于南北互動,開展全方位國際合作。但還有的觀點擔心中國是否會遵循國際標準,是否會兼顧自身利益與東道國利益,是否會履行社會責任和保護環境。
從調查研究情況看,我國“走出去”的企業中,相比較而言,還是國企要做得更好些,國企員工和管理的素質總體上要更高一些,當然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有一個國企承建的項目,我們考察發現這個項目投資巨大,但預期的經濟社會效益較差。當中國專家表示不支持這個項目上馬的意見時,這家企業卻用大躍進的速度完成了土建,生米做成了熟飯。為了營利不擇手段,不是一個好企業應當做的。同樣,我們也看到一些民企,在非洲國家靠忽悠拿項目,但因為它自身實力條件不夠的緣故,給人家承諾的項目自己卻沒有實力去履行,給當地人造成很壞的印象。
此外,我曾經和一個國際專家組去印度尼西亞考察過中國企業在當地投資的情況。當時考察的一家是中石油的油田,這個項目聘用的印尼員工占100%,包括總經理的職位都是由印尼人擔任的。我們觀察到油田附近居住的農民修起了新房,大田里的莊稼也耕種生長得很好,天上飛著鳥,周邊農民放著牛羊。當地農民都覺得中國企業環保做得很好,并未擾民,企業生產并未有污染當地環境的情況出現。我們還參觀了一家杭州民營企業的投資項目,雇傭的本地人也占到了90%。同行考察的國際專家評論說,中國企業在當地投資,無論就業還是環保實際上做得很好。問題是中國企業只會埋頭拉車,但卻不會為自己宣傳,很不擅長做社會和民眾的公共關系工作。
(四)“一帶一路”的風險防范
由于沿線國家大多是新興市場、轉型中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組織不發達,市場體制不健全,社會和政治制度不完善,“一帶一路”建設經常會面對很高的政治和社會風險、經濟和市場系統性風險、恐怖主義風險等。如何管控對沖“風險”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必修課。
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沒有太多經驗可循,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比如,在一個東南亞國家發生過當地百姓跟中國企業沖突的情況,中國企業是按照國內的經驗與思路,按照雙方協議與市場規范將相關征地、拆遷補償金給了當地政府,但中國企業沒有想到的是,當地政府并未及時將補償金如數發放給當地老百姓,而沒有得到補償金的當地老百姓就找中國企業的麻煩,跟中國企業對著干,甚至發生過激事件。中國企業則認為,當地老百姓應該去找自己的政府而不是自己。其實,按照國際經驗,在類似的情況下,一般都是采用直接補償的方式。表面上看,將補償給政府還是農民,這似乎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會發現,要真正做到其實非常不容易。因為直接補償的話,中國企業要去面對每一個當事農民工,語言和習俗不通,中國企業尚不具有熟練的公關經驗與實力。這是一種機制上轉換,“走出去”的中國企業還要多學習借鑒國際成熟經驗和做法。中國企業需要慢慢來,規規矩矩地做,借鑒吸收好的經驗與方法,這需要有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