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學術委員會辦公室
- 1511字
- 2020-09-17 18:11:50
三、“一帶一路”建設對我國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拓展我國對外合作新區域空間。未來我國與發達經濟體經濟關系逐步由互補轉為競爭,加之發達國家對我國崛起普遍存在防范心理甚至采取遏制措施,因此我國與其合作空間較以往有所收縮,這就要求我國在對外開放時拓展新空間,加強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合作。“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絕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南亞、中東、北非、東非、中亞、俄羅斯、東歐等板塊,不但是全球發展潛力較大的地區,而且與我國經濟互補性強,這些國家普遍希望分享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成果,與我國合作意愿強烈,既可以成為我國可以倚賴的重要出口市場,也是我國產業轉移的重點,應成為我國今后較長時間拓展對外合作空間的重點方向。
第二,我國進行全球生產布局的基礎。我國已經進入大規模境外投資、構建全球生產網絡的發展階段。“一帶一路”沿線大部分國家勞動力豐富、能礦資源儲量較多、市場前景廣闊,處于工業化的重要發展階段。我國對這些國家具有資金、技術、管理等優勢,改革開放35年積累的發展經驗對這些國家也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因此沿線國家不但可成為我國境外投資獲取能源資源的基地,更可成為我國對外轉移已不具優勢、中低端產業的主要承接地。我國通過擴大對這些國家投資,可以利用當地比較優勢進行生產,降低生產成本以及擴大對第三國銷售,構建我國有主導作用、對境外生產具有營運控制能力的國際分工生產網絡。在此基礎上,我國可以進一步在沿線國家組織更高層次、通過訂單控制而非投資控制的“發包”生產方式。
第三,推動我國基礎設施和工程承包“走出去”。經過多年的大規模投資,我國在基礎設施及相關設備制造等領域產能擴張速度很快,形成了較強的比較優勢,在當前國內結構轉型過程中,這些領域出現了產能相對過剩,急需拓展市場。“一帶一路”沿線很多國家缺乏必要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既制約了經濟發展,也成為我國制造業大規模轉移的重要障礙。顯而易見,基礎設施可成為我國和沿線國家的利益契合點。基礎設施建設既可以提升沿線國家基礎設施水平、破解發展難題,也可更好地在境外發揮我國工程建設優勢,并逐步由低端的工程承包轉向中高端、涵蓋規劃建設經營全鏈條的基礎設施投資。同時,基礎設施建設還有助于帶動我國鐵路、工程機械等大型設備和技術出口。
第四,有助于我國內陸和沿邊開放。“一帶一路”建設將在我國形成若干貫穿東西、連接內陸和沿邊地區對外跨境的陸路大通道。這些通道的內陸主要節點城市和邊境城市,將有條件擴大對沿線國家的出口,建成同時面向我國和沿線國家的出口基地,并以此吸引沿海地區產業轉移,提升自身開放水平。
第五,實現我國和沿線國家的互利共贏。“一帶一路”建設在推動我國對外產業轉移、擴大出口規模、提高能源資源保障水平的同時,發展中國家也會引入我國資金、技術等短缺要素,建立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工業化進程,并帶動經濟增長和就業。與以貿易為主的合作方式相比,“一帶一路”建設更能提升當地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水平,改變我國對發展中國家境外投資集中于能源資源開發、進口初級產品為主的現狀,改善我國在發展中國家的形象,擴展我國正面影響力,實現我國與沿線國家的互利共贏。
第六,參與國際新規則制定。“一帶一路”戰略將為發展中國家之間合作提供新模式、制定新規則、樹立新標桿,將深刻影響未來經濟全球化進程,有可能形成一套有別于發達國家主導、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和規則體系。我國作為倡導者和主要參與方,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有望通過制度性安排,如發起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設立絲路基金、建立自貿區、共同組織跨境基礎設施建設、制定通關和運輸標準等,制定符合互利共贏原則的新國際經貿規則體系,提升在全球經濟治理結構中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