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的人都不懂的說話技巧
- 柳白
- 1446字
- 2020-09-21 11:15:31
會傾聽的人不光用耳朵
中醫看病,講究望、聞、問、切,先觀察病人的面色,再用鼻子聞病人的味道,然后再詢問病人的病情,最后才是診脈,經過這一系列的方法,才能判斷病人究竟患了什么病癥。而之所以需要這樣繁復的診斷,是因為很多病癥在某些方面都會有相似之處,只根據片面的情況,是很難精準判定病人的病情的。
其實我們傾聽別人說話,跟醫生診治病人有著異曲同工的地方。除了要會聽對方說的話之外,還得觀察對方的神色,注意對方的情緒變化,等等。只有掌握了這些小細節,我們才能在傾聽中抓住有用信息,明白對方表達的重點。因為即便是同樣一句話,在不同的情緒狀態下說出來,所表達出的意思也是天差地別的。
一個周末,小梁去拜訪一位久未謀面的老友。老友熱情接待,特意切了西瓜讓小梁消暑,還說要留小梁住兩天好好敘敘舊。不過,小梁是個細心的人,在與老友交談的過程中,他發現對方的臉上隱約有掩飾不住的焦慮,說話時也有些心不在焉,還不時地看表。他立刻意識到可能自己來得并不是時候,老友也許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于是,小梁快速而簡單地說明了自己的來意,希望朋友能幫他個忙,然后沒有過多停留,便匆匆告辭離開了。
果然,這位老友當天有重要的事務要辦,小梁離開后他立刻出門辦事了,一直忙到下午。等到事情忙完了,他想起了上午小梁來訪的事情,心里有些愧疚,心想人家大老遠來一次,自己卻如此匆忙就把人家打發走了,這多不好。于是,他全力幫助小梁解決了這個很大的難題。
很顯然,小梁不僅是一個善于傾聽的人,也是一個善于在溝通中運用各種細節來獲取信息的人。他從老友聊天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各種細節判斷出對方有急事,然后做出了正確的應對,不僅達到了很好的溝通效果,而且也達成了自己辦事的目的。
美國心理學家艾琳·霍普斯總結出:溝通= 45%的語言+ 55%的表情動作等細節。可見,溝通過程中的傾聽并不僅僅是耳朵的任務,更是要綜合運用各個感官去“傾聽”。比如我們在與對方溝通前,要觀察對方的表情和動作,揣摩對方的心理,了解對方隱藏在話語背后的真實想法,判斷對方是否對談論的話題感興趣以及感興趣的程度。這樣溝通才有針對性,才能抓住對方的心思,達成溝通的良好效果。
比如,當談到某一話題時,如果對方原本放松的表情突然變得凝重或是不自然,就說明這個話題對對方來說比較敏感,此時你必須轉移話題。
如果對方在交談過程中左顧右盼或不時地搔頭皺眉,說明對方對你所談的內容不感興趣或者沒有聽明白,此時你需要調整自己的說話方式,或者干脆轉換話題。
如果對方在溝通時表情輕松自然,并且積極地回應我們的話語,這就說明對方對現在所談論的話題非常感興趣,這樣我們就可以主動將談話深入下去。
如果對方在溝通時只是放松地微笑,而且下巴上揚,這往往說明對方對現在的話題并不是特別感興趣,但也并不厭倦。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既可以繼續當前的話題,也可以另外尋找新的話題。
如果對方在溝通時只是有一搭沒一搭地回答幾句,而且也不愿意與你進行眼神接觸的話,那就表示他對當下所談論的東西已經厭倦了,心里正在盤算怎樣才能擺脫你。這時我們必須立即變換談話內容,或者干脆結束這次談話。
總而言之,不是只學會聽懂別人說的話就能成為好的傾聽者,我們還要學會去觀察別人的表情和各種動作細節,這樣才能更容易把握對方的心理。如果在交談過程中只懂得聽,不懂得觀察細節,就像在不知風向的情況下去轉動船的舵柄,其結果可能就是在風浪中翻了船。所以,在與人溝通時,對他人的表情以及與表情相配合的手勢、動作等做到細致觀察,是把握對方心理的重要條件,也是提升溝通效果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