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的人都不懂的說話技巧
- 柳白
- 1292字
- 2020-09-21 11:15:32
傾聽的關鍵是聽到沒有說的內容
常言道“說話聽聲,鑼鼓聽音”。這是一句俗語,意思是說在聽別人說話時要格外注意言外之意、話外音,不能只聽表面的意思,而是要學會捕捉對話過程中,對方的各種細節所透露出來的信息和內涵,洞悉其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
公元前630年,正是春秋時代。當時,秦國、晉國聯合起來攻打鄭國,鄭國的形勢十分危險。面對兩個強國的來犯,當時的鄭文公焦頭爛額,沒了主意。這時有人建議鄭文公:既然打肯定打不贏,不妨采用外交手段,派人去游說秦穆公,破壞秦國和晉國的聯盟。
在雙方交戰的非常時期,這無疑是一件艱巨而危險的任務,必須是智勇雙全的人才能完成這一使命。出主意的大臣就推薦了一個叫燭之武的老臣。這個燭之武是三朝老臣,可是一直沒有得到晉升,在鄭文公這里更是沒有得到重用,只做了一個養馬的官。而舉薦他的大臣,聲稱自己了解燭之武的才能,堅信他可以擔此重任。
鄭文公于是召見燭之武,對他說明了意圖。燭之武當時是這樣說的:“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年輕的時候就不如別人;現在我都已經年老了,還能有什么用處呢?”
這句話如果隨便聽過去,就會以為燭之武只是謙虛,甚至會覺得他不識抬舉。但鄭文公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從這句話中聽出了燭之武的話外之音。那就是:“我年輕的時候得不到重用,如今老了,你們又想起我的才能了?”這其實不是謙虛,而是一種懷才不遇的埋怨和牢騷。
鄭文公馬上接口道:“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意思是說:“我沒有早一點重用你,而是到了現在這種緊急的情況下才想到你,這是我的過錯,實在是抱歉,希望你不要跟我計較。再說,鄭國如果滅亡了,你作為臣子,也不會有什么好的結果。”
這番話果然說到了燭之武的心里,于是他接受了使命,來到秦國陣營,在秦穆公面前慷慨陳詞。他站在秦國立場上,分析了攻打鄭國的利害關系,分析出來的結果是滅亡鄭國對晉國利益最大,而保存鄭國則對秦國有利。
隨后秦穆公放棄了攻打鄭國,還與鄭國結盟,派人幫助保衛鄭國。秦晉之盟就此解散,晉國只好退兵,鄭國轉危為安。
我們不妨試想:如果當時鄭文公沒有聽出燭之武的話外之音,沒有做出正確的應對,鄭國很可能就要亡國了。可見,能聽懂說話過程中的弦外之音是何等重要!
我們要想成為優秀的傾聽者,也一定要具備鄭文公這樣的智慧。要明白:在許多場合,有一些話不好直說,不能直說,也無法明說,于是,旁敲側擊、繞道迂回,就成為人們常采用的方法。很多時候,同樣的話,可能在不同的人聽來,會產生不同的理解,造成不同的結果。
現實生活中,我們在與人交流的時候,也要多想一下,別人的話是否有隱藏含義,別人說的話是否只是為了敷衍場面的客套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捕捉到有價值的信息,準確、全面地辨別各種言外之意。
當然,這些話語的弦外之音,從表面上是聽不到的,但是它所傳達的信息卻是非常微妙的。對于傾聽的人來說,如果沒有足夠的智慧做到觀其色、察其心,就很難做到洞悉其弦外之音,洞察對方真正的心思。所以,在溝通過程中,我們要學做有智慧的人,準確捕捉對方每一句話背后的真實意圖,這樣我們自然能夠掌握溝通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