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帝王龍脈探索
- 黃振偉
- 3365字
- 2022-09-09 16:13:29
鳳鳥太昊
當盤古以一把利斧、一柄重錘劈開鴻蒙之后,三皇五帝應運而生,太昊帝嚳就是五帝之一。據說帝嚳為風姓,此姓來源在《左傳·僖公二十一年》中記載為:“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太昊與有濟之祀。”風即是鳳,傳說中,帝嚳以鳳鳥為圖騰,與其子契同屬于東方氏族,帝嚳之后任、宿、須句、顓臾四國都在今山東境內,而帝嚳的遺墟在陳,即現在的河南境內。
帝嚳之家系人丁興旺,他有妃子四人,元妃為有邰氏,女曰姜嫄,生子后稷(棄)。次妃有娀氏,女曰簡狄,生子契(殷商始祖)。又次妃陳豐氏,女曰慶都,生子放勛(堯)。再次妃為娵訾氏。此外,帝嚳先后又娶海外羲和國女子羲和,生了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續牙、厭越等十個兒子。其中,前八子都繼承了帝嚳之品德,“忠肅共懿,宣慈惠和”。當時,先人用“元”字表達善良仁義,所以,此八子被“天下之民謂之八元”,極受贊譽。此八子不僅自己潔身自好,而且還布教于四方,他們宣傳教化百姓,父親要仁厚,母親要慈愛,兄長要寬厚,姊弟要恭順,子女要孝敬。厭越是此八子中最謙卑厚道的一個,他最終落居于現在的東北長白山境內。后來,厭越的子孫在此繁衍壯大起來,號為東胡。
帝嚳如此多子多孫,其族姓自然繁盛。這些帝嚳后人在歷史的傳承中不斷地生息繁衍,形成了諸多大的部落。帝嚳的后代開始都是以鳳鳥為圖騰。后來,隨著部落的遷徙、分崩或聚合,帝嚳后人的圖騰崇拜也逐漸變得多樣化,鳳鳥不再是專一的圖騰崇拜。有關帝嚳后人圖騰多樣化的現象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相傳,盤瓠族就是與帝嚳有著不同圖騰崇拜的帝嚳之后,盤瓠原是帝嚳養的一條大狗。上古時,在現在的湖北房縣有個房國,房王圖謀不軌,意圖加害帝嚳奪取王位。一次,帝嚳攜其女到南方巡獵,房王來拜見帝嚳,帝嚳之女看出房王的不軌之心,在房王離開后便對眾人道,誰能殺死房王,她即嫁給誰。強敵當前,無人敢應,只有大狗盤瓠跑了出去。夜里,盤瓠乘房王醉臥之時咬死了他。之后,盤瓠背起帝嚳之女跑入武陵山區的武山巖洞中,武山高萬刃,山半有巨大石室,可容數萬人,中有石床,帝嚳之女履行諾言嫁給了盤瓠。盤瓠與帝嚳之女的后代即是盤瓠族,盤瓠后人為紀念其始祖盤瓠,便不再以鳥為圖騰,而是改為了以犬為圖騰。
在先商的歷史上,帝嚳是一位濃墨重彩的帝王。帝嚳的先祖為黃帝,黃帝愛民如子,春秋時有皇帝三百年之說,孔子對此說進行了解釋,他贊譽皇帝:“勞心耳目,節用水火財物,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也。”黃帝死后,百姓感其德,盡皆掩面號哭,百年不輟,以此足見百姓對黃帝之愛戴。帝嚳當政期間,時刻以黃帝之為治理天下,鞠躬盡瘁,為萬世所傳誦。在他之后,商、周臨天下,其歷史風煙整整彌漫了千余年。帝嚳的后裔建立了許多諸侯國,在史料上記載的有商國、有邰國、宋國、虞國、晉國、魯國、韓國、魏國、燕國、息國等。其中,宋、晉、韓、魏、燕五國比較強大,宋、晉二國稱雄于春秋五霸,而韓、魏、燕三國位列戰國七雄。




帝嚳一生最被后世所傳誦的就是剿滅共工氏。共工氏在傳說時代始終是一個崢嶸作亂的氏族,早在帝顓頊時代,共工氏的一個首領就與顓頊爭奪帝王之位,飛揚跋扈,不肯臣服。后來,這個首領在戰爭中失敗,撞死于不周山。到了帝嚳時期,共工氏的一個新首領又開始了反叛作亂之舉。帝嚳便派祝融重黎去征討共工氏,并命重黎斬草除根,以絕后患。不到一個月,重黎就完成了克敵制勝的王命。重黎雖然是個智勇之士,心腸卻十分慈悲,不忍荼毒百姓。因此當重黎班師歸都時,共工氏又卷土重來,擾亂民生。帝嚳為此大怒,一怒之下殺了重黎。之后,帝嚳命重黎之弟吳回為火正祝融,接替其兄未竟之業征伐共工氏。吳回因其兄重黎死于共工之亂民,進入該國后,便大肆戮殺亂民,徹底消滅了共工氏。自此,帝嚳境內重新呈現出一派祥和安寧的太平氣象。
由于帝嚳與其子契同屬東方之鳥夷,所以在帝嚳死后,他的尸首也葬在東方,陵址在今河南內黃縣。《皇覽·冢墓記》記載:“帝嚳冢在東郡濮陽頓丘城南臺陰野中。”臺陰即今內黃縣梁莊鄉,在內黃城南、濮陽城西。而濮陽自古就是一塊風水絕佳之地,它位于黃河下游北岸,得黃河之水的潤養,其東北與現在的山東聊城唇齒相依,其東南與現在的山東濟寧、菏澤隔河顧望,其西南與現在的河南新鄉連理并蒂,其西與現在的河南安陽首尾相銜,其北與現在的河北邯鄲執手。在顓頊時代,濮陽就以“帝都”著稱,時為顓頊都城。濮陽因其位于濮水之陽而得名,濮水當時是黃河的支流之一,后來黃河泛濫,濮水因此銷聲匿跡。
濮水雖然消失了,但濮陽仍然多水。時有落花至,遠逐流水香,濮陽境內有近百余條河流,清芬四溢,綿長如練。其中,較大的河流有馬頰河、潴龍河、徒駭河等,而波光瀲滟的金堤河、蒼茫的衛河勢如游龍從濮陽穿境而過。金堤河是古時為防備黃河泛濫而修的河道,由于此河堤雄偉壯闊,兼做御道,修建得固若金湯,所以名為金堤,河水便為金堤河。白霧繚繞的衛河則發源于太行山南麓,淇河、湯河、安陽河為其小水,這些小水分布在林間和平原上,好像一把梳子,源頭開闊,而源流短急。衛河的歷史就像衛河之水一樣悠久長遠,當年為黃河故道,而經過千年時光潤染后,時光不再,蒼水空余,衛河逐漸流得平緩舒暢,在它那含蓄矜持的身姿里,全然沒有了黃河當年的磅礴之勢。


除了金堤河和衛河以外,雄渾的黃河也在濮陽境內長趨而過。因此,當年除了居住在濮陽的族人以外,其他諸侯國的人有幸到濮陽來,往往會到現在的濮陽范縣辛莊的毛樓村一地觀賞黃河之水。此處是黃河的大拐彎處,水流平緩,一望無際,許多人都愿意到此處懷古憂今,感悟世事。黃河之水暮送落日,朝迎熹光,于沉寂中大浪淘沙,滔滔不絕地養育了千萬代過往之人。
由于濮陽是渾厚的黃河之水沖積而成的平坦平原,因而濮陽的土地十分肥沃。一方山水養一方人,早在遠古時代,濮陽就有先人在此耕種、狩獵,“桑間濮上”之詞可以盡顯當時的繁盛之景。由于這里人煙繁華,以黃帝為首領的華夏族和以太昊為首的東夷族都曾在此生息繁衍。黃帝擒殺蚩尤的著名大戰就發生在濮陽,據說蚩尤的首級就葬在此地。帝窖為王后,將都城遷至伊洛,賜顓頊玄孫為己姓,封邑濮陽。雖然帝嚳將都城從濮陽遷走,但仍然掩飾不住對這塊寶地的喜戀,因此帝嚳死后,仍然葬在濮陽城西的內黃縣。
夏王朝建立后,濮陽一直是夏文化的中心。昆吾氏封帝伯,都城即濮陽,故此,濮陽又有“昆吾國”之稱。夏帝仲康子相即位后,也在濮陽定都。當時的夏人擅制陶、銅,因此,濮陽的陶、銅在當年聞名于世。到了殷商時期,帝嚳之子契,即少昊之族大都居住濮陽,濮陽長時間地成為其后裔、子姓族的勢力范圍。湯滅夏建商,濮陽為陪都,地位仍很顯赫。到了西周時期,濮陽為管叔封地,稱東國。春秋戰國時期,濮陽屬衛國。戰國后期,各諸侯爭霸,濮陽一帶戰爭頻繁,致使濮陽逐漸成為衰微之地,孤城濮陽寂寞地靜立在荒草落日間。
帝嚳并沒有領略到濮陽后來歷史中的荒暮與蕭涼,帝嚳時代,濮陽還是一派繁榮熙攘之景。即使在他葬在山蔭樹影之下,濮陽、內黃縣一帶也還是青山不敗,綠水長流,繁華之象不減昔日。如果后世之人想到帝嚳陵去追憶帝嚳舊日風采,只需沿著河南北部之境徑行,到達內黃縣北面古帝丘即可。到了內黃縣境內,可循著梁莊鄉三楊莊西行,直抵硝河,從硝河北岸進入茂密的叢林,叢林中有“二帝陵”,東面的一座為帝顓頊陵,西面的一座就是帝嚳陵。
帝嚳對后世的影響可謂悠遠,以至于到了唐朝時,朝廷不惜重金為其重新修建陵寢,在帝嚳陵與顓頊陵前各修建了一座廟,殿宇呈歇山式,紅墻粉面,雕梁畫棟、粉彩流溢,即莊嚴肅穆,又玲瓏細致。廟宇坐北朝南,各個正殿三間,殿左右各有廊房三間,有帝嚳與顓頊的勛業石刻,以及歷代帝王祭祀二帝的石刻。前有一勢長廊,十分華美精雅。殿內供奉著帝嚳與顓頊之像。唐朝朝廷對此陵十分重視,每年春秋兩季或者更改年號時都要派遣官員于此祭拜。“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帝嚳陵靜靜地安臥在碧山澄溪間。風過林梢,雨落山川,登臨帝嚳陵仿佛可以遙遙聽得見帝嚳當年悠悠的聲音飄散在天地之間。帝嚳以一生的德業留名千古,其子少昊玄王不辱其先祖所開創的德業,自稱王以后,勤于政事,夙興夜寐,黎民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后世千年中,少昊玄王與鳳鳥太昊猶如雙子星座一般并駕齊驅,他們一生的傳奇在蒼茫的歷史中與日月同輝,被萬民蒼生所頂禮膜拜、歌詠傳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