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解碼真正的自己,向宇宙投下訂單(1)
- 吸引力法則大全集(超值金版)
- 陳榮賦 袁鈺編著
- 4810字
- 2014-03-18 17:15:51
傾聽內(nèi)心的聲音,向宇宙許下愿望
根據(jù)吸引力法則,不管我們發(fā)出的是喜悅的高頻波,還是憂慮的低頻波,反正我們發(fā)出什么樣的波,當下就會把什么樣的波吸引回來。我們是振波的源泉。也就是說,我們是活磁鐵,是緣起。當下的一切,都是我們創(chuàng)造出來的,無論你喜不喜歡。人固然是血肉之軀,但最重要的是,我們也是能量——人,就是磁力的源頭!
你也許自認為是才高八斗的大文豪、或是家庭主婦、或是所在行業(yè)的領頭人、或是機艙中的駕駛員,但其實你竟是個活磁鐵!這話聽起來很顛覆,不過是到了該覺醒、認真面對事實的時候了:你我都是在世界上漫游的活磁鐵,而且我們擁有巨大的力量,只要向宇宙下訂單,便能把我們想要的東西,吸引到自己的生命中來。這種情形就像自然界中的磁鐵一樣,能夠把其四周的“鐵粉”吸引到自己的地盤上來。
可能有人會問:“既然結果如此奇妙,那么,我該采取什么樣的特殊方式向宇宙下訂單呢?”你不需要使用什么特別的呼吸法,或是搞得出神恍惚,來設定你的潛意識;也不需要進入催眠狀態(tài),或是身著奇裝異服,或是倒立念出你的訂單。只要好好地控制源自我們思想中的感覺,傾聽內(nèi)心的聲音,然后像孩子般天真可愛地說出愿望就行了。順便提一下,你不一定要全部讀完本書才能開始“下訂單”,無論你讀多讀少,想開始時就可以開始。
有一次,娜塔莎下了個訂單:希望在一個星期內(nèi),在公司附近找到一間便宜的兩居室租住。她是在書桌前許愿的。過了四天,她的一位朋友便打電話來,告訴她有間租住房正適合她。她聽后非常吃驚,但最后沒有簽訂租住協(xié)議,因為她覺得訂單多少有點太倉促了。
需要再次強調(diào)指出的是:無論是你的潛意識或宇宙都無法理解下列的表達方式:“我不想要這個跟那個”或“希望這個跟那個不要發(fā)生”。“不想要”、“不是”之類的字眼會被大腦刪掉,而你腦中留下的圖像則會開始成真。
舉個例子來說:你安靜地坐在椅子上,告訴自己十分鐘內(nèi)不要想到維尼熊,在這段時間里盡可能不要想到維尼熊。結果,你會發(fā)現(xiàn),你不希望想到的東西,仍然會在眼前形成一幅圖像,這樣一來,多少會妨礙到你真正的愿望。
如果你想改變現(xiàn)狀,不妨遵循下面四個步驟,保證沒錯,百分之百保證——你可以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自己想要的生活。這四個步驟之所以暢行無阻,是因為它們是宇宙通行的法則,是萬事萬物創(chuàng)造的基本原則。如果你愿意的話,現(xiàn)在就可以試一試。
(1)找出你生命中不想要的事物。
(2)從你不想要的事物中,探求出你真正想要的事物。
(3)去體會那種愿望成真的境界。
(4)期待,聆聽,讓結果自然發(fā)生。
在你步入這個前所未有的過程之后,你會發(fā)覺生命中的每一個面向似乎都開始好轉。焦躁、憂慮、猜疑和恐懼不再像影子般與你相隨,這些煩人的情緒,變成數(shù)個星期也碰不到一次的偶發(fā)事件,而且你每天都可以親身體會這一變化。比如,你的健康有了好轉,銀行儲蓄漸漸增多,情場也春風得意,手頭的工作如順風行船……生活的每一天都充滿了喜悅。這是真的,你可以感受這一切在你眼前成形。然后,你會感悟到:原來在你的車上,唯一掌握方向盤的人就是你自己。真的是你在掌握方向盤,而且……只有你在掌握方向盤!
值得一提的是,當你愿望成真后要有贊嘆感,這樣你會更信任自己下訂單的技巧。如果你不太確定這是否只是巧合,也要贊嘆巧合至少是發(fā)生在你的訂單上。有些特別聰明的人下訂單的時候會這樣想:“如果我下訂單的話,它確實有可能只是出于純粹巧合而實現(xiàn)……但也還真巧啊!”不管用怎樣的方式,重要的是愿望成真!
量力而行,根據(jù)特長規(guī)劃你的人生
“向宇宙下訂單”意思是說,如果我們能夠以正面的思考來許愿,會提高愿望實現(xiàn)的幾率。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遇到一些過分重視智力測驗的人。他們往往過于相信所謂的“智商”。平心而論,這不能不說是一大弊端。人的美好品質(zhì)是多種多樣的,怎能以一份智力測驗就下了定論?盡管你在一次又一次的智力競賽中墊底兒,但在某一方面,你也許可以通過正面的思考來進行你獨有的、奇跡般的創(chuàng)造,使生活充滿無盡的樂趣。
加拿大少年瓊尼·瑪文的爸爸是木匠,媽媽是家庭主婦。這對夫婦節(jié)衣縮食,一點一點地儲蓄,因為他們計劃送兒子上大學。
瑪文讀高中二年級時,一天,學校聘請的一位心理學家把這個16歲的少年叫到辦公室,對他說:“瓊尼,我看過了你各學科的成績和各項體格檢查,對你各方面的情況我都仔細研究過了。”
“我一直很用功的。”瑪文插嘴。
“問題就在這里,”心理學家說,“你一直很用功,但進步不大。看來你對高中的課程有點力不從心,再學下去,恐怕你就浪費時間了。”
孩子用雙手捂住了臉:“那樣我爸爸媽媽會難過的。他們一直很期望我上大學。”
心理學家用一只手撫摸著孩子的肩膀。“人們的才能各種各樣,瓊尼,”心理學家說,“工程師不識簡譜,或者畫家背不全九九表,這都是可能的。但每個人都有特長——你也不例外。終有一天,你會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到那時,你就叫你爸爸媽媽驕傲了。”
瑪文從此再沒去上學。
那時城里活難找,瑪文只能替人整建園圃修剪花草。因為勤勉,手藝提高很快。不久,顧主們開始注意到這小伙子的手藝,他們稱他為“綠拇指”——因為凡經(jīng)他修剪的花草無不出奇地繁茂美麗。
也許這就是機遇或機緣:一天,他湊巧進城,又湊巧來到市政廳后面,更湊巧的是一位市政參議員就在他眼前不遠處。瑪文注意到一塊滿是垃圾污水的場地,便向參議員魯莽地問道:“先生,你是否能答應我把這個垃圾場改為花園?”
“市政廳缺這筆錢。”參議員說。
“我不要錢,”瑪文說,“只要允許我辦就行。”參議員大為驚異:他還不曾碰到過哪個人辦事不要錢呢!他把這孩子帶進了辦公室。
瑪文步出市政廳大門時,滿面春風:他有權清理這塊被長期擱置的垃圾場地了。
當天下午,他拿了幾樣工具,帶上種子、肥料來到垃圾場。一位熱心的朋友給他送來一些樹苗;一些相熟的顧主請他到自己的花圃剪用玫瑰插枝;有的則提供籬笆用料。消息傳到本場面一家最大的家具廠,廠主立刻表示要免費承做公園里的條椅。
不久,這塊泥濘的污穢地就變成一個美麗的公園:綠茸茸的草坪、曲幽幽的小徑,人們在條椅上坐下來還能聽到鳥兒在唱歌——因為瑪文也沒有忘記給它們安家。全城的人都在談論,說一個人辦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人們通過它看到了瓊尼·瑪文的才干,公認他是一個天生的風景園藝家。
這已經(jīng)是25年前的事了。如今的瓊尼·瑪文已經(jīng)是全國知名的風景園藝家。
現(xiàn)在,我們來看看瑪文的具體情況吧!他至今沒學會說法國話,也不懂拉丁文,微積分更讓他一頭霧水。但心理學家引導他進行了正面的思考,讓他明白色彩和園藝是自己的特長。他使?jié)u已年邁的雙親感到了驕傲,這不光是因為他在事業(yè)上取得的成就,而且因為他能把人們的住處裝扮得非常舒適、漂亮——他工作到哪里,就把美帶到哪里!
有遺傳學家經(jīng)過研究認為,人的正常的、中等的智力由一對基因所決定。另外還有5對次要的修飾基因,它們決定著人的特殊天賦,起著降低智力或升高智力的作用。一般說來,人的這5對次要基因總有一兩對是“好”的。也就是說,一般人總有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方面具有良好的天賦與素質(zhì)。因此,每一個人都應該進行正面的思考,努力根據(jù)自己的特長來規(guī)劃自己、量力而行,并根據(jù)自己的環(huán)境、條件、才能、素質(zhì)、興趣等,合理地確立人生的發(fā)展方向,通過積極的行動以實現(xiàn)你向宇宙許下的愿望。
人貴有自知之明,認識內(nèi)在的自我
降臨到這個宇宙中的每個人生來都帶著一個專屬自己的小跟班兒,只是相當多的人都對其視若無睹。有人稱這個小跟班兒為“內(nèi)在的自我”,也有人稱它為“高等的自我”“開拓的自我”“神性的自我”……其實,無論怎么稱呼它都可以(因為名稱只是實體的一個代號而已),反正它本質(zhì)上就是我們的實體軀殼附帶而來的一個重要的部分。若沒有它,我們就沒有實體,因為它是我們生存的來源(也許不是賦予我們生命,不過是維持我們生命的源泉)。它由純粹的積極能量所形成,而我們正是整體積極能量的一部分。
每個人身上都潛藏著一個無所不知,但從未探出頭來的神秘成分,那就是它。它比較廣博,比較年長,比較有智慧,它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無限延伸,而它與我們溝通的方式只有一種,就是通過“感覺”來溝通!
這個與生俱來的自我延伸,振動的頻率,至少有我們感覺上像是“極樂超脫”的頻率那么高,然后再一路升騰到更高的境界。其實,它就算跌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洞里,也渾然不知缺乏或緊張的感覺。但如果我們振動得像它那么快的話,我們的物質(zhì)形態(tài)就保不住了,所以我們只是盡可能地以與它相近的頻率來振動,例如高頻率的純?nèi)挥鋹偂⒖旎睢①濏灐⑦M步等種種相當于人生幸福的感覺。這就是我們之所以在心情好的時候覺得如此舒暢的原因。因為你振動的頻率,很接近真正的自我!在那當下,你,與你非實體的那個自我是同步的,彼此密切相關,沉浸在高頻率的奇妙之中。
所以,我們心情好的時候,振動得會比較快,而快速的振動正好符合我們生來的設計。這一來,我們就逃開了恐懼之類——我們的身體感到陌生的低頻波循環(huán)。我們置身于一個可以得到答案與指導的環(huán)境里,因為此時我們的振波與真實的自我是攜手并進的。
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發(fā)出缺乏或焦慮的振波,也就是任何與喜悅無關的感覺,就等于是把自己與不可見的伙伴之間的聯(lián)系給解開了。這個時候,事事相違,而感覺起來也是諸事不順。這就好比是把一只又大、又蓬松的新玩具維尼熊送給一個娃娃,然后又把維尼熊搶走。你把這娃娃與帶給他非常歡喜的東西分散開,這孩子當然不會高興啦!
所以,當我們心情好的時候,我們是跟“內(nèi)在的自我”連在一起,而且振動的頻率也比較接近。不過我們情緒低落、消沉,或是沒什么感覺的時候,就跟“內(nèi)在的自我”斷開了,而相伴而來的低頻振波,不但陌生,我們的身體也會對其產(chǎn)生排斥。換句話說,凡是跟愉悅扯不上關系的,便都是負面的感覺,這種感覺就像是在吞鐵釘,會令人極不舒適。
我們要做的,就是認識內(nèi)在的自我,關注自身有什么樣的感覺,是好或壞,是激昂還是低沉。哲學家告訴我們:“那些心靈陷入盲區(qū)、心存盲點的人,是一些自己不知道自己的人。”但我們的心靈為什么會盲目呢?或許是被生活的陰影籠罩了,或許是被愚昧封閉了,或許是被虛幻的東西迷惑了,或許只是我們自己閉上了心靈的眼睛。
俊美的那可勒斯,在湖邊看見一個人的身影,他戀上了那個湖中的人。他甚至為湖中的人而傷神、憔悴,終于,因為抑郁過度而死。最讓人感到可悲的是,他到死都不知道,他曾苦苦相戀的那個湖中人就是他自己。
這個神話聽起來似乎有些荒誕,但古希臘的人們在德爾斐神廟大門上寫著這樣一句話:“認識你自己”,并把它奉為“阿波羅神諭”,因為它象征著最高的智慧。
然而,認識自我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但是,為了全面地洞悉自我,為了估量自身的價值,為了確定自己人生的目標,為了選擇自己應處的地位,為了能夠腳踏實地勇往直前而不至于盲目虛妄,為了堅守目標而不至于隨波逐流,為了體現(xiàn)自身的價值而不至于一生碌碌無為,我們必須盡力地探究我們自己。
有一位老師,常常教導他的學生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做人就要做一個自知的人。唯有自知,方能知人。有個學生在課堂上提問道:“請問老師,您是否知道您自己呢?”
“是呀,我究竟知道自己嗎?”老師想,“嗯,我回去后一定要好好觀察、思考、了解一下我自己的個性,我自己的心靈。”
回到家里,老師拿來一面鏡子,仔細觀察自己的容貌、表情,然后再來分析自己的個性。
首先,他看到了自己亮閃閃的禿頂。“嗯,不錯,莎士比亞就有個亮閃閃的禿頂。”他想。
他看到了自己的鷹鉤鼻。“嗯,英國大偵探福爾摩斯——世界級的聰明大師就有一副漂亮的鷹鉤鼻。”他想。
他看到自己具有一副大長臉。“嗨!大文豪蘇軾就有一副大長臉。”他想。
他發(fā)現(xiàn)自己個子矮小。“哈哈!拿破侖個子矮小,我也同樣矮小。”他想。
他發(fā)現(xiàn)自己具有一雙大撇蹩腳。“呀,卓別林就有一雙大撇蹩腳!”他想。
于是,他終于有了“自知”之明。
“古今中外,名人、偉人、聰明人的特點集中于我一身,我是一個不同于一般的人,我將前途無量。”第二天,他對他的學生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