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心理應對:自我關愛與心理成長手冊
- 浙江大學心理與行為科學系
- 2500字
- 2020-09-03 11:22:30
確診者接觸軌跡公布!如何準確回憶出自己的活動范圍?
新冠疫情防控的重點舉措之一是公布確診患者的詳細接觸軌跡,號召與確診者活動軌跡重疊的人群進行主動匯報和及時隔離。在自查過程中,就個人而言,對過去幾天甚至一兩個星期前的活動軌跡進行詳細、準確的回憶是控制疫情的關鍵。我們以近期浙江省某市一確診病例通告為例,結合心理學對記憶提取的一系列相關研究,希望可以為大家準確回憶出自己的活動范圍提供一些幫助。
情況1:不可能
我記性差,根本不記得20天前去過哪些地方
“誰還記得20天前干了什么呢?”一些朋友可能真心覺得“有心無力,直接放棄”。但是!大量心理學研究發現,記憶力遠比我們認為的要強大。根據記憶保持時間的不同,心理學家通常將記憶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20天前你做了什么”反映的正是個體對自己長時記憶的提取。目前的心理學研究指出,在理論上,長時記憶的容量是無限。所以,每個人每天都可以獲取新的知識、增加新的經驗。更重要的是,長時記憶一旦形成,往往可以保持相當長的時間。舉個簡單的例子,“今年年夜飯你在哪里吃的?”可能絕大多數人都能回答。不僅如此,你可能還能回憶出當時有哪些親人在場或者有一道你特別喜歡的佳肴,這可不止20天!因此,請你相信自己一定有可能可以回憶出1月26號以來的各種生活軌跡。
情況2:想不起
我努力了,可是實在是想不起來呀
如果長時記憶真的如此強大,為什么我還是想不出來呢?心理學研究表明,相當一部分情況下,你不是記不住,你是想不起來!兩者有什么區別呢?心理學中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叫做“舌尖效應”,指的是在路上你遇到某個熟人卻怎么也喊不出他的名字。但是,如果你身邊有個人喊了他的名字,你就會立馬想起來。這種“想不起”并不是真正的沒記住,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更多的提取線索來促進回憶。
心理學上將記憶提取分為兩種不同形式:回憶與再認。回憶是指個體自發回憶出發生過的事情(例如1月26日我干了些什么?),再認是指個體判斷某個事件是否發生過(例如1月26日我到底有沒有去過xx菜市場二樓?)。在個人活動軌跡確認中,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情況嘗試。我們基于心理學的相關研究,提供幾個策略,希望有所幫助。
(1)利用公共資料,提高再認正確率。除了通告中提供的少量圖片資料,我們可以通過互聯網、社區公告等盡可能多地比對與確診軌跡相關的各種資料(如該菜市場的停車場及周邊環境等等)來提高判斷的準確性,這些額外的線索都有可能讓你猛然想起“對了,我那天確實去過這個地方!”。例如對我個人而言,由于停車技術差,因此我對停車場的印象往往非常深刻。
(2)如果你對于通告中的資料完全沒有印象,你可以嘗試自由回憶。大量研究表明記憶具有時空上的連續性。因此,你首先需要找到能回憶出的與目標軌跡時間上最近的事件作為記憶的標記,然后進行逐步推演。例如,我一點都不記得1月30日下午6點左右去了哪里,但是我記得那天2點左右我午休了一個小時,晚上應該是七點看了新聞聯播。那么請你繼續回憶,“我午休之后起來是不是看了哪本書?”,“新聞聯播前我在家吃了晚飯吧?”等等,多問自己一些問題,循序漸進,你很有可能能夠“搭上便車”,提取出目標時間段的相關信息(圖1)。

圖1 根據目標確定的記憶標記事件推演目標時間段內的生活軌跡
(3)善于利用不經意的“生活記錄”作為回憶線索。信息時代,每個人走過的地方都會留下痕跡,只要你用心去找。例如朋友圈發的照片、微信聊天記錄、通話記錄、小區的外出記錄、導航記錄等等;同時,如果有家人和朋友共同生活,大家可以一起進行回憶的過程,互相補充和提醒也可以提供更加準確的回憶信息。這些外在線索可以幫助我們回憶出大量與目標軌跡相關的信息(圖2)。

圖2 利用多種提取線索幫助生活軌跡的回憶
情況3:記不清
我好像去過,但是不確定。
相比于你清晰地回憶出“我沒去過確診者所在的菜市場買菜,那天我是去附近超市買牛奶”,你可能常常會處在另一種更加普遍的情況“我對這個菜市場好像有點印象,我好像去過”。第一種情況,你不僅記得事情是否發生,你還可以有意識地回憶出很多事件相關細節,心理學研究中稱之為“記得”(Remember)。第二種情況,我們對記憶內容“似曾相識”,但是不能有意識地提取任何相關細節,心理學中稱之為“知道感”(Know)。這種無意識地記憶提取會讓人們產生“熟悉感”。與“記得”相比,“熟悉感”情況下,個體回憶的準確性和自信度上都顯著下降。研究發現,“熟悉感”產生的來源之一是真實記憶的模糊,反映了記憶無意識地獲取出了真實事件中的一部分信息。隨著越多的細節信息被獲取,這種熟悉感就會越強。同時,也有一些研究認為熟悉感可能產生于不同記憶片段的錯誤拼接(例如你以前經常會開車路過這個菜市場,而你最近確實在一家離它很近的超市買東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錯誤拼接絕大多數不是隨機發生的,往往反映了兩個事件之間具有很高的時空相似性或者很強的內在關聯性(你確實去過確診患者活動附近的區域)。因此,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如果你對確診患者的接觸軌跡有明顯的“熟悉感”,我們建議:要按照通告上的指導意見嚴格執行,千萬千萬不能抱有僥幸心理。

圖3 熟悉感來源于真實記憶或相似的記憶事件的無意識提取
如果你嘗試了以上建議,還是苦于“記性實在太差”,也請你也不要苦惱。大量行為和腦成像研究的結果都證實,人的大腦在整個生命周期都具有很強的可塑性,這就意味著我們可以通過系統的行為訓練或者其他無創性的物理刺激(電刺激、磁刺激)等科學手段來提高我們的記憶能力。這段時間,不妨大家可以時常回憶一下若干天前自己的生活軌跡。俗話說,熟能生巧,說不定你可以找出更多有效的、個性化的記憶提取方式哦!

圖4 大腦可塑性是記憶可以通過訓練或刺激得到提高的基礎
時至今日,新冠疫情仍在繼續,希望大家在關注周邊的疫情最新發布的同時,能在必要時運用以上建議準確地對自己的行為軌跡進行回憶,為疫情防控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文/蔡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