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一年級孩子的家庭教育(1)
- 一年級決定孩子的一生大全集(超值金版)
- 靜濤 楊麗麗
- 5558字
- 2014-03-17 15:26:16
孩子上小學了,很多家長都覺得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可以放松了。有些家長甚至還為這一觀點擺出了詳細的理由:“知識,孩子在學校可以學到;習慣,老師會教孩子養成;行為、品德,學校也會嚴格把關”所以,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很多家長真的開始忽視對孩子的教育了。
其實不然,家庭與學校,是孩子最重要的兩個成長空間。如果深入分析,我們就不難發現,在小學階段的開端期,孩子身上存在的很多問題,如厭學、自卑、注意力不集中,等等,都不是家長或學校單方面教育所能改變的。
要想把孩子教育成材,家庭教育要聯合學校教育,合力培養孩子。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
人的教育是一項系統的教育工程,這里包含著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集體(托幼園所、學校)教育,三者相互關聯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這項教育工程離開哪一項都不可能,但在這項系統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6位雕塑家:1,家庭;2,學校;3,兒童所在的集體;4,兒童本人;5,書籍;6,偶然出現的因素。從排列順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兒童的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在這位教育學家心中占據著相當的地位。為此家長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我國有句古語:“養不教,父之過”,也充分說明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孩子出生后,從小到大,幾乎三分之一時間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著家庭的教育。這種教育是在有意和無意、有計劃和無計劃、自覺和不自覺之中進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時間進行教育,都是家長以其自身的言行隨時隨地的影響教育著子女。這種教育對孩子的生活習慣、道德品行、談吐舉止等都在不停地給予影響和示范,其潛移默化的作用相當大,伴隨著人的一生。可以說,孩子的性格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家庭教育起著決定性作用。
家庭教育是一切其他教育的基礎,實踐證明,很多孩子成功的基礎和關鍵就是良好的家庭教育。教子成材是為人父母的職責和義務,要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培育和教育,要使家庭教育成為滋養孩子心靈的不竭之泉,家長們需要了解家庭教育的奧秘,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把握住教育的契機,挖掘教育的潛力,培養出滿意的下一代。
延伸閱讀:家教名言。
社會教育是從家庭教育開始的。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壯才能枝繁葉茂,開花結果。家庭教育對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對孩子的整個一生都會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良好的學校工作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道德基礎上的。
蘇霍姆林斯基。
兒童進學校并不能減少父母對他們進行教育的責任。某些家長認為家庭教育是他們私人的事情,無論誰也不能給他們提出任何要求,這是不對的。
凱洛夫。
家庭教育所以重要,看來是三條:一是“從小”,孩子出生便接觸到父母,幼兒可塑性強,從小進行教育效果好;二是“時長”,據統計,孩子在成家立業前約有三分之二時間與父母相處,時間很長,對孩子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大;三是“親密”,孩子與父母最親密,父母的言行對于善于模仿的孩子來說,有很大的示范作用。
聶榮臻。
一年級孩子的教育方式選擇。
正激勵與負激勵。
孩子的“童真”源于成長的初級階段。這個階段也是對他們進行“對”與“錯”、“是”與“非”這些簡單的價值判斷的輸入階段。最初的輸入可能是零散的、不均勻和非對稱性的,而后則可能是系統、全面和理性的。隨著價值觀的輸入,繼而是知識的進入,大規模的信息量對孩子的理解力和接受力是一個嚴峻考驗。此時,在孩子的思維中往往會產生“信息紊亂”、“知識龐大”這樣的厭煩情緒,這也是孩子最容易出錯和茫然的時候。而在這個時候,抓住孩子們為數不多的“對”信息進行正激勵,至少會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甚至會出現由點及面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正是這種正激勵的多重使用,才能誘導出孩子們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一般來說,對一年級孩子宜多采取正激勵,較少使用負激勵。因為前者能夠恢復孩子的自信心,調動起“研究”和“學習”的欲望,并培養出孩子自身的興趣。這對孩子們今后的生活歷程是十分重要的。而后者雖然也可以用,但必須謹慎從事。如果說“正激勵”是“激發”,那么“負激勵”則是“杜絕”。從這個角度看,對一個6、7歲的孩子而言,“激發”比“杜絕”顯得更有實際意義。
形象思維與抽象推理。
一年級孩子基本沒有抽象思維能力,更不會進行推理,他們有的只是概念的堆積。即使如此,他們對這些概念的理解也往往存在不正確、不全面、不清晰的地方。這種狀況決定了對他們進行邏輯推演是困難的。因此,家長在實施教育時,更多的要使用形象思維方法。先有實物,后有概念,先有概念的點,再有概念的面。而有了概念這條線,才能說明概念間的相互關系。而且,這種概念關系又不能太籠統、太抽象,必須從線性思維方式出發來看待和分析問題,以引導孩子進入思維領域。
這里的關鍵點是把握思維的“度”。必須從感性認識的淺表層次開始,又必須深入到感性認識的內心深處。同時,又要為孩子們將來進行理性思維創造條件。
形象思維的至理名言是“典型示范”、“率先垂范”以及“要想知道蘋果的滋味,必須先嘗一嘗”。鼓勵孩子們通過親身實踐確立形象思維范式似乎是一道繞不過的坎。
紀律約束與自由發展。
一年級孩子缺乏自制力,強調紀律約束是必要的。但要明確的是:紀律約束是一種“硬約束”,而非“軟約束”。要培養孩子們的自律意識就必須從鐵的紀律抓起。同時,也要明確,既然是紀律就要嚴格遵循,不應該也沒有理由去違反和破壞它。在紀律面前一視同仁,應該成為孩子的準繩。
在這里,還應強調指出的是,紀律和孩子的健康自由發展是辯證統一的。所謂紀律應該也只能是規范孩子們的最低行為準則,它是孩子們作為社會人、學校人、家庭人三個角色應該遵守的起碼的道德要求。作為紀律,條文宜少不宜多。如果多了,反而降低了其嚴肅性和約束力,紀律也就不成其為紀律了。何況,把所有的規矩都上升為紀律,不但遏制了孩子們想像力、創造力的發揮,而且只能培養出諸多“溫、良、恭、儉、讓”式的“綿羊人才”。
一年級孩子等于真正站到了社會的入口,家庭教育的基礎和支撐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請關注一年級的孩子,讓他們正確地走向人生。
成功家教案例:居里夫人教女有方。
居里夫人對女兒的愛,表現為一種有節制的愛,一種有理智的愛。善于培養她們節儉樸實、輕財的品德。她對兩個女兒生活上嚴加管束,要求她們“儉以養志”,她教育女兒說:“貧困固然不方便,但過富也不一定是好事。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謀求生活。”
她常告誡兩個女兒:“我們應該不虛度一生。”居里夫人為了培養孩子們勇敢、堅強、樂觀、克服困難的品格。常與子女共勉道:“我們必須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
除了教孩子們波蘭語,居里夫人還以自己致力于幫助祖國科學發展和波蘭留學生的行動感染兩個女兒!伊倫娜和艾芙,以此教育她們必須熱愛祖國。尤使她們念念不忘的是:母親以祖國波蘭來命名首次發現的新元素“釙”所表現出的赤子之情。
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家庭教育有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是一個小的社會細胞。是兒童出生后的第一個環境。兒童的全部生活始終與家庭小集體有密切的聯系。在家庭中,父母及其他成員之間有著天然的親屬關系。因此,也天然地成為子女的第一任老師。作為小學生第一任老師的家長,應時時把握好教育孩子這一關。
家庭教育!家長做好分內事。
1,給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環境。
因為環境因素具有廣泛性、經常性、自然性、偶然性的特點,所以,兒童會受到種種影響。尤其是自然性的特點,它有與教育相平行的影響,也有與教育相矛盾的影響,這對兒童的身心發展有時可能是有利的、積極的,有時可能是不良的、消極的。所以,不能低估環境因素的作用。有的兒童在家庭影響下,可以較早地顯示某些方面的特殊才能。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定意義上說明了環境對人的影響作用。古代曾有“孟母三遷”,從“其舍近墓”到“遷居市旁”,最后徙居“學官之旁”,終于使孟軻在學官的影響下,成為學者。這說明人們很早就重視環境影響人的作用。
2,家長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出榜樣。
父母的“言、行、舉、動”都將在兒童潔白無瑕的心靈上銘刻下難以泯滅的痕跡。對兒童思想、性格、品德、作風的形成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則,講文明、講禮貌,有意識有步驟的教給兒童應對進退、待人接物的禮儀,循循善誘,持之以恒,使兒童耳濡目染,從小就受到善與美的陶冶與感化。
在家庭教育中,教育者是家長,被教育者是子女。在這個關系中,家長是家庭生活的組織者,是家庭大廈的支柱,是子女生活的依靠,家長與子女一般的說是朝夕相處,利害與共,命運一致,關系親近,這種特點的生活環境,家長具有權威性,使孩子非常尊敬家長,父母與子女關系密切和其被子女的尊重,這是家庭教育的一個優勢。但優勢能否發揮出來,家長能否與子女親密無間,能否嚴格約束自己,受到子女的尊重,這就要看家長的修養如何?若家長的素質、言行不足以讓孩子依賴,家長經常說空話,那么孩子就不聽你的話,家庭教育的特點、優勢就發揮不出來。為了提高自身的素質,家長就要平時注重理論的學習,從孩子上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每次家長會都要重視。并及時將信息反饋給孩子,給孩子以指導性建議。注重與孩子促膝談心,彼此成為朋友。
家庭教育!家長要配合學校。
要想使家庭教育效果好,家長做到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很重要。學校每學期都要召開家長會,向家長宣傳學校的中心工作,進行《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班主任向家長匯報本班學生具體情況。家長如果不了解學校要求,就無法有的放矢地指導教育孩子。孩子為班集體找紙盒做衛生箱,家長不但支持,還可幫他們出主意,讓他們把家里的小木箱拿去。孩子要向“希望工程”捐款,家長幫他們數清小小存錢罐中積攢的零錢。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孩子開始評價周圍的一切,如果孩子能把家長當作自己的知心朋友,有苦惱能傾訴;有歡樂能共享,則家庭教育與學校的配合就能成功。
家庭!要與社會教育結合。
“把整個社區作為一種資源來運用”,“把學校從傳統的教室中搬出來”。家庭教育同樣需要與真正的社會實踐相結合。其原因在于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為孩子的成長提供了豐富而廣闊的課堂,而孩子終究會成人,會獨立。家長應讓孩子獨立去面對、去分析、去判斷,讓他們自主地去感悟、去思索、去處理,無論結局如何,對他們都是很好的鍛煉。實踐出真知,唯有這種面向社會、面向孩子的開放式教學才能使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延伸閱讀:家庭教育的幾個誤區。
1,過分重視知識傳授、技能培養,而忽視素質教育。
傳授知識、培養技能跟素質教育有聯系,但也有不同。家庭教育應該是素質教育!教育的目的應該是提高孩子的素質!培養技能、傳授知識只是為培養素質服務!過分重視知識傳授、技能培養,往往會逼著孩子學這學那,雖能使孩子學到一些東西,但孩子的素質會下降(孩子的興趣失去、心理發展受阻等)。興趣是孩子進一步學習、持續發展、取得成就的心理基礎。我們不要“揀了芝麻丟了西瓜”。這種做法是本末倒置了,“本”是素質培養,“末”是知識傳授、技能培養,抓好了“本”,“末”就會好。不是有“綱舉目張”的說法嗎?我們不會把網眼一個一個地拉開來,而應該舉綱。我們都知道,逼著孩子學習,孩子小的時候有一點作用,大了就沒什么作用了,培養了素質,那是終生受用的。總之,培養孩子,重要的是觀念正確,方法正確。
2,到孩子上學了才進行教育,失去了最好的教育時機。
興趣、行為方式、熱愛思考的品質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最好的時期是學齡前。有的父母會認為:這么早進行教育,父母和孩子太苦了。這就大錯特錯了!素質培養不會苦,是日常生活中與孩子交流時自然完成的,不需要你花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早期教育好了,以后就可以順水推舟了,且孩子會更出色。如果早期沒有做好教育,等孩子大了就難了,這才叫苦呢。
3,孩子上小學前教給小學知識,孩子一年級時教給高年級知識。
這種做法會使孩子不好好聽課,最后導致孩子不會聽課!我們應該培養孩子愛動腦筋的行為,保護、強化孩子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增強孩子的身體素質,教給孩子“語言”、“藝術”、與孩子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知識和自然知識,培養孩子的理解能力。
尊重孩子!教育孩子的良方。
要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孩子最初的受人尊重的感覺是從父母那里得到的,尊重別人的意識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經過多次的訓練、教育,不斷地強化而逐漸建立起來的。
現在有些年輕父母由于自身受過良好的教育,對孩子的成長需求認識得比較到位,在日常生活中能尊重孩子。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家長雖說也知道一些尊重孩子的道理,但在實際生活中卻做不到。在他們眼里,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子女必須一切聽從大人的安排。這樣的父母往往把孩子置于完全依附家長的位置上,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對待。一旦孩子的行為與他們的意志相左,或達不到他們的期望與要求,斥罵、棍棒隨之而來。對不少家長而言,學會尊重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它不是一朝一夕想學就成,它應建立在正確認識的基礎上,花費百倍心思,萬般工夫,真正發自內心的自覺行為。
1,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基本權利。
隨著社會的進步,尊重兒童權利的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1959年聯合國大會首次通過了《兒童權利宣言》,1989年又通過了《兒童權利公約》,明確規定了兒童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兒童的生存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和醫療保健的獲得;兒童的發展權是指兒童擁有充分發展其全部體能和智能的權利,具體指信息權、受教育權、娛樂權、思想和宗教自由、個性發展權等;受保護權提出了反對一切形式的兒童歧視,保護兒童的一切人身權利;參與權是指兒童有參與家庭、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