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2)
- 一年級決定孩子的一生大全集(超值金版)
- 靜濤 楊麗麗
- 3556字
- 2014-03-17 15:26:16
一要學會吃苦,現在不懂得苦,將來就不懂得甜,教育孩子逆境中自強;二要學會創(chuàng)造,其實孩子并不缺乏創(chuàng)造力,而是缺乏對創(chuàng)造力的賞識,學會創(chuàng)造就是學會成功;三是學會愛父母,知道父母恩;四是學會愛護心理健康,既能接受表揚也能受委屈,這同愛護身體同等重要;五是學會欣賞他人,欣賞自己而不欣賞他人是自戀,欣賞他人而不欣賞自己是自卑,既欣賞自己又欣賞他人就是自信;六是學會自我批評,自我批評不是自我否定,而是自我激勵;七是學會自學,此乃獨立之本;八是學會自我設計,不斷地認識自我,突破自我;九是學會幽默,幽默是創(chuàng)造力的突出表現,也是減輕生活煩惱的良藥;十是學會自理生活。
教孩子學會欣賞自己。
《半月談》上刊登一篇文章,講述了作家葉兆言與女兒之間的沖突。一方面,身為父親的葉兆言一直用自以為是的“理論”管教女兒;另一方面,女兒卻在潛意識里與父親進行著多方面的抗爭。直到有一天,看過女兒臨出國前交給自己的日記本,葉兆言才在震驚之余開始反省自己的父親角色。面對女兒的內心表白,他說:“小女曾說過,我這個當作家的父親讓她還沒有學會欣賞之前,就先教她學會了批評。這一點真讓我汗顏。”
葉兆言面對女兒的“批評”感到汗顏,我們許多父母面對葉兆言的自責,是否也會有同感呢?從嚴要求孩子沒有錯,但一些父母卻曲解了嚴格要求的本義。有些父母最愛用“沒出息”這句話訓斥孩子。孩子考試沒得滿分,是“沒出息”;孩子寫不好作文,是“沒出息”;孩子沒有完成作業(yè),是“沒出息”;孩子上課說話,是“沒出息”……在這些父母眼里,孩子們沒出息的事實在是太多了。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難免會有失誤,會遭遇挫折和失敗。我們不能僅憑這些事就斷定孩子沒有前途、沒有志氣,做父母的必須學會給他們以耐心的、正面的引導。一味地指責“沒出息”,是一種負向的心理暗示,只能使孩子走向自暴自棄,走向真正的“沒出息”。其實,孩提時調皮甚至頑劣,但長大后成為名垂青史的大家和大師者,不乏其人。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如果經常使用帶有懲罰性質的話語,會使他養(yǎng)成自卑膽小的性格,或者產生對立情緒。孩子雖小,心中也有一桿秤,成人的每一句評語,都能讓他那敏感的心靈快樂或者悲傷。奚落、諷刺、挖苦孩子,表面上看要比體罰“文明”,但它帶給孩子的傷害卻往往不比體罰小。體罰傷害的是孩子的身體,而“心罰”傷害的則是孩子的心靈。受“心罰”的孩子被摧毀的往往是自尊心,被打擊的是自信心,被扼殺的是智慧。在一個孩子面臨重要的人生選擇時,指導和鼓勵是非常重要的。青少年的心,尤為敏感與脆弱,與其居高臨下地嚴加管束,不如平等善意地以誠相待。所以,成功的父母在教會批評之前,先教會孩子欣賞自己,欣賞他人,欣賞人生。他們善于觀察與揣摩子女的心態(tài)處境,當孩子沮喪時,會用熱情的話予以鼓勵;當孩子自卑時,不忘用他的“閃光點”燃起他的自信心;當孩子痛苦時,盡量設身處地說些安慰的話……這樣,孩子的理想之花就會漸漸開放。
讓我們記住葉兆言先生的話:“奉勸天下父母,多給孩子一點贊美,讓他們從小就會欣賞世間的一切。對于父母,孩子無論成功與否,都要接受。能不能出人頭地,是他自己的事,各人頭上一方天,沒必要強求孩子干什么。人生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能把每一步都走踏實了,這就很好。”
家教案例:老舍教子平凡。
老舍先生在文章中寫道:“我有三個小孩,除非他們自己愿意,而且極肯努力,做文藝寫家,我絕不鼓勵他們,因為我看他們做木匠、瓦匠或做寫家,是同樣有意義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別。”
老舍先生在信里談到對孩子們的希望時寫道:“我想,他們不必非入大學不可。我愿自己的兒女能以血汗掙飯吃,一個誠實的車夫或工人一定強于一個貪官污吏,你說是不是?”
老舍先生特別珍視兒童的天真,認為這是天下最可貴的,萬萬不可扼殺。他主張兒童“宜多玩耍”,最害怕看見“小大人”、“小老頭”和“少年老成”。
老舍先生說:“摩登夫婦,教三四歲小孩識字,客來則表演一番,是以兒童為玩物,而忘了兒童的身心教育甚慢,不可助長也。”
老舍先生提倡待兒童必須有平等的態(tài)度,主張尊重兒童,像對待好朋友一樣。在這方面,他是身體力行的。他愛給兒童寫信,在信中常用幽默的話開玩笑,甚至悄悄地向兒童宣布自己的寫作計劃。《四世同堂》第三部的寫作大綱便是在給冰心的大女兒!一位中學生的信中首次披露的。在他面前,孩子可以自由說話,他希望天下的父母都有這樣的態(tài)度和胸懷。
老舍先生喜歡看兒童寫大字,認為是一大樂趣。“倒畫逆推,信意創(chuàng)作,興之所至,加減筆來畫,前無古人,自成一家,至指黑眉重,墨點滿身,亦且淋漓之致。”這是他對孩子們的描述,推崇孩子們的這種創(chuàng)造性。
不要對子女有不切實際的期望。
在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中,家庭環(huán)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最重要的。家長老給孩子樹立榜樣,這種家庭教育方式相當普遍。其實這是一種盲目的心態(tài),首先,家長不了解孩子的發(fā)展動力。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作用于孩子心理的有外驅力和內驅力兩種,外驅力來自于環(huán)境,內驅力則是孩子內心深處的需求。孩子在成長中應樹立自己的價值觀和形成追求的目標,而外在壓力剝奪了孩子自身的能動性,使孩子在人生的旅途上成為一名乘客而不是司機。其次,家長忽略了孩子成長的個性因素,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和其他人沒有太多的可比性。第三,家長沒有明白不同家庭的養(yǎng)教方式也會培養(yǎng)出不同的個體。
其實家長的這種教育方法,容易使孩子產生挫敗感,不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第一,對家長樹立的榜樣孩子從心里是不服氣的,也就不會接受。第二,會使孩子永遠有夠不著的感覺,因為不斷有新的榜樣會出現在面前。如果對孩子抱有不切實際的過分期望,達不到家長的要求,家長就會對孩子否定,進而發(fā)展到孩子的自我否定。于是,孩子在成長中遇到困難就會恐慌、退縮,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
不知道天下有多少父母,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考慮問題,譬如,因為想要孩子繼承自己的行業(yè),或者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未了的心愿,或者看見別的孩子都在上各種各樣的興趣班,于是讓孩子學習自己不喜歡的知識和技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全面發(fā)展,“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根本不考慮孩子的興趣和接受能力,結果導致孩子出現了厭學情緒,反而阻礙了孩子的成長。
只有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才能了解孩子的需求,適當滿足他們的需求并積極引導他們,他們才有可能成為你所希望的那樣。
家教案例:尊重孩子就像尊重觀眾一樣。
大名鼎鼎的梅蘭芳先生,在外界是戲劇界的泰斗,在家中,是一位和藹可親的好父親。他明白疼愛孩子并不僅是在生活上照顧和關愛,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和人格上進行塑造,只有這樣,孩子才會健康成長。
當時,戲劇界流行子承父業(yè),但是,梅蘭芳卻堅決反對這樣做,他極力主張父母不能為孩子選定將來的工作,而應充分尊重他們的天性和性格。他的長子梅葆琛生性穩(wěn)重,樂于思考,于是,梅蘭芳先生便為他在理工科方面發(fā)展提供條件,后來,梅葆琛果然考上名牌大學的建筑系,日后也成了著名的建筑師;二兒子梅紹武活潑伶俐,形象思維發(fā)達,于是,梅蘭芳在抗戰(zhàn)時送他去美國上文學系,今天的梅紹武也早已是一名翻譯家了;梅蘭芳唯一的女兒梅葆玥則沉穩(wěn)嫻靜,溫婉端莊,于是梅蘭芳便鼓勵她大學畢業(yè)當了一名大學老師,后來,又在梅蘭芳的幫助下,她成了有名的京劇演員。
梅蘭芳最鐘愛的小兒子梅葆玖自幼心靈手巧,極具藝術家的潛質,加上嗓音和形象俱佳,是繼承梅蘭芳創(chuàng)立的“梅派”藝術的最佳傳人。但是即使如此,梅蘭芳也并不急于讓他少年學藝,而是直到梅葆玖大學畢業(yè),才讓他正式隨劇團學藝。梅蘭芳對小兒子的教育投入了最大的精力,在父親的悉心教導下,梅葆玖終于成為具有獨特魅力的表演藝術家和梅派繼承人。
梅蘭芳先生不僅在藝術上有所建樹,而且還善于育子成才。當有人向他請教培養(yǎng)子女的經驗時,他總是莞爾一笑,淡淡地說:“尊重孩子就像尊重觀眾一樣。”
興趣班的誤區(qū)。
七八歲的孩子,大多數家長都會給報這樣那樣的興趣班,來培養(yǎng)孩子各方面的素養(yǎng)。確實,孩子在這個年齡段開始學些東西有好處,但望子成龍的心態(tài)有時又讓父母不免走入另一個誤區(qū)。靜下心來想想,你已經或正在走入哪個誤區(qū)?
誤區(qū)1:把自己的理想強加在孩子身上。
有些家長小時候條件不好,沒有條件實現理想,而有了孩子后,就把理想寄托在了孩子身上。比如一位家長,英語頂呱呱一直是他的夢想,他就讓孩子從小上英語班學習英語,而成績稍有不好就一通批評。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想法。他知道自己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如果大人把自己感興趣的強加給孩子,讓孩子擔負起父母的愿望,那孩子的負擔就太重了,孩子學習起來就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因此,應該尊重孩子的興趣,讓他挑選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對于感興趣的事,孩子能學得又快又好。而父母自己的理想,還是自己努力去接近目標吧!
誤區(qū)2:認為坐在教室里才是真正的學習,忽視生活中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