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郵傳命
置郵傳命,出自《孟子·公孫丑章》。學生公孫丑向老師請教怎樣治國,孟子回答:“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郵而傳命。’”孔、孟兩位圣人為后世傳承了“置郵傳命”這一政治史、通信史上的經典表述。

《孟子·公孫丑章》:“德之流行,速于置郵而傳命。”
置郵傳命,是將“郵”作為“快捷”的參照物來講的,所論為以德治國。其實,置郵傳命自古就是國家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政通人和,政令暢通,離不開它。換言之,內政外交,國計民生,缺它不行。
置郵,即設置郵驛,包括設置規劃、網路組織、交通工具、人員配置、日常管理等一系列典章制度。傳命,傳是傳達、傳遞;命即王命、君命、詔書、政令、奏章等。“傳宣政令,飛報軍情”中的“政令”“軍情”都是“命”。
“置郵”之“置”,歷史上訓詁說法不一。宋代理學家朱熹《四書集注》云:“置,驛也;郵,驲也。”明代楊慎有“置緩郵速,驛遲驲疾”一說。清代焦循《孟子正義》進一步說“置郵傳三字同為傳遞之稱。”將“置郵”“訓”為“置”與“郵”“傳”并列,可謂謬種流傳。
“置”有多個義項。固然有“驛站”“驛馬”等釋義,但其本義為建立、設置。《老子·六十二章》:“故立天子,置三公。”《史記·高祖本紀》:“下河內,虜殷王,置河內郡。”“置郵”與“傳命”,兩個動賓結構,整整齊齊。朱熹們的解釋,文字結構別扭不說,還違反常識:據專家考證,“置”作為通信組織,出現在西漢時期。應劭《風俗通義》指出:“漢改郵為置。”這與孔夫子所處時代,相去亦遠矣!
“置郵”與“傳命”,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歷朝歷代,“傳命”是一個政權亙古不變的需求,無時不在,“郵”卻常常隨政權的更迭改名換姓。
驛。《說文》:“驛,置騎也。”“驛”字在漢代大量涌現。據《格致鏡原》卷19:“《事物紀原》,今六十里有驛,驛有餼給,即候館之遺事也。漢自鄭莊置驛,以召賓客”。“師古曰,傳者若今之驛,古者以車,謂之傳車,其后又單置馬,謂之驛騎”。漢代“郵”“驛”并稱,唐代驛又稱作驛館。后世遂有郵傳、驛傳、郵驛等不同叫法。
驲。《說文》:“驲,傳也。”“傳”即以車傳遞。車是春秋時主要的交通工具,分為兩種:一曰“傳車”,二曰“驲”。驲是專供級別較高的官員乘坐的一種急行車,常用于通信。晏子出奔,齊國國君追至邊境將其請回;為營救大臣叔向,晉國老臣祁奚緊急晉見范宣子。二者當時所乘都是“驲”。后來,“驲”與“傳車”不分;再后來,“驲”被附會為“驛”的簡化字。
傳。與通信的關系最為密切,最能反映通信的本質特征。傳命、傳書、口傳、馬傳、郵傳等,不一而足,皆指通信活動。通信史上另有讀“zhuàn”音的傳車、傳舍、傳符等。傳車,傳遞信息或運送使客的車輛。一般用四匹馬拉,另有“六乘傳”“七乘傳”等特等車。傳舍,傳車停留之處。《釋名·釋宮室》釋“傳”為“人所止息而去”之所。傳符,亦稱符傳。傳者通過關津、傳舍時所持的憑證。《太平御覽》引《釋名》:“過所,至關津以示之,或曰傳。”
此外,“”“
”“亭”“徒”“遽”“鋪”“站”等,也是“郵”家族成員。
名稱可以千變萬化,但在此過程中,“郵”字的內涵在不斷豐富、發展、傳承。置郵傳命,在通信史上是最具生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