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二 會計科目
一、會計科目概述
(一)會計科目的定義
會計科目是指按照經濟內容對各個會計要素進行分類所形成的項目,每一個項目都規定一個名稱,每一個會計科目都明確地反映一定的經濟內容。
(二)設置會計科目的意義
會計要素是對會計對象的基本分類。企事業單位發生的經濟業務,必然引起各會計要素具體內容發生數量、金額的增減變化。即使只涉及同一會計要素,其具體內容也往往不同。單位經濟業務的復雜性,決定了各個會計要素內部構成及各個會計要素之間增減變化的錯綜復雜性和形式多樣性。為了全面、系統、詳細地對各項會計要素的具體內容及其增減變動情況進行核算和監督,為經濟管理提供更加具體的分類的數量指標,需要對會計要素按其經濟內容進一步分類,這就有必要設置會計科目。會計科目是進行會計核算和提供各項會計信息的基礎,在會計核算中,會計科目的設置具有重要的意義。
1. 會計科目是復式記賬的基礎
復式記賬要求每一筆經濟業務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聯系的賬戶中進行登記,以反映資金運動的來龍去脈。
2. 會計科目是編制記賬憑證的基礎
在我國,會計憑證是確定所發生的經濟業務應計入何種會計科目及分門別類登記賬簿的依據。
3. 會計科目為成本計算與財產清查等提供了前提條件
會計科目的設置,有助于成本核算,使各成本計算成為可能;而賬面記錄與實際結存的核對,又為財產清查、保證賬實相符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4. 會計科目為編制會計報表提供了方便
會計科目是提供會計信息的主要手段,為了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及其被提供的及時性,會計報表中的許多項目與有關會計科目是一致的,并要根據會計科目的本期發生額或余額填列。
二、會計科目的設置原則
會計科目作為向投資者、債權人、企業經營管理者等提供會計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其設置過程中應努力做到科學、合理、適用,應遵循下列原則:
1. 合法性原則
合法性原則是指所設置的會計科目應當符合國家統一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規定。我國現行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均對企業設置的會計科目做出了規定,以保證不同企業對外提供的會計信息的可比性。企業應當參照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中統一規定的會計科目,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設置會計科目,但其設置的會計科目不得違反現行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規定。
2. 相關性原則
相關性原則是指所設置的會計科目應當為提供有關各方所需要的會計信息服務,滿足對外報告與對內管理的要求。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企業財務報告提供的信息必須滿足對內對外各方面的需要,而設置會計科目必須服務于會計信息的提供,必須與財務報告的編制相協調、相關聯。
3. 實用性原則
實用性原則是指所設置的會計科目應符合單位自身特點,滿足單位實際需要。企業的組織形式、所處行業、經營內容及業務種類等不同,在會計科目的設置上亦應有所區別。在合法性的基礎上,企業應根據自身特點,在不影響統一會計核算要求及對外提供統一的財務報表的前提下,自行增設、減少或合并某些會計科目。例如,制造型企業根據管理要求,可以將“生產成本”“制造費用”科目合并為“生產費用”科目;或將“生產成本”科目分為“基本生產成本”和“輔助生產成本”兩個科目。
三、會計科目的設置
會計科目的設置是指企業、事業等單位在國家統一規定的會計科目的基礎上,建立本會計主體的會計科目體系。具體內容包括:確定其所使用的會計科目的數量、級次、名稱,以及每一個會計科目所包括的具體內容、記錄和核算的方法與要求,以及各科目之間的聯系。
設置會計科目要根據集中統一,依據政策和財經制度,能夠全面地反映資金運動,有利于組織會計核算、有利于加強單位的經濟管理、有利于群眾參加經濟核算等原則。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的附錄中統一規定了會計科目名稱和編號。在會計科目表中所列的內容,是依據企業會計準則中會計要素確認和計量要求而制定的,涵蓋了各類企業的交易和事項所需核算時使用的科目名稱。在此基礎上,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使用。我國企業會計科目表如表2-1所示。
表2-1 會計科目表




四、會計科目的分類
會計科目是對會計要素按其經濟內容所做的進一步分類。每一個會計科目都明確反映特定的經濟內容,但各個會計科目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聯系、互相補充地組成一個完整的會計科目體系。為了正確地掌握和運用會計科目,可對會計科目進行適當的分類。
(一)按其核算的經濟內容劃分
1. 資產類科目
按照資產的流動性可分為反映流動資產的科目和反映非流動資產的科目。
反映流動資產的科目,如“庫存現金”“銀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資產”“庫存商品”“應收賬款”“應收票據”“預付賬款”“其他應收款”等科目。
反映非流動資產的科目,如“長期股權投資”“長期應收款”“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長期待攤費用”等科目。
2. 負債類科目
按照負債的償還期可分為反映流動負債的科目和反映長期負債的科目。
反映流動負債的科目,如“短期借款”“應付票據”“應付賬款”“應付職工薪酬”“應交稅費”等科目。
反映長期負債的科目,如“長期借款”“應付債券”“長期應付款”“預計負債”等科目。
3. 共同類科目
共同類科目有“清算資金往來”“衍生工具”“套期工具”等科目。
4. 所有者權益類科目
所有者權益類科目有“實收資本”“資本公積”“盈余公積”“本年利潤”“利潤分配”等科目。
5. 成本類科目
成本類科目有“生產成本”“制造費用”等科目。
6. 損益類科目
損益類科目有“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主營業務成本”“其他業務成本”“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所得稅費用”等科目。
【教中學 學中做】
1. 科目按會計要素分類,“本年利潤”科目屬于( )。
A. 資產類科目
B. 所有者權益類科目
C. 成本類科目
D. 損益類科目
2. 按經濟內容分類,下列科目屬于損益類科目的有(?。?。
A. 主營業務成本
B. 生產成本
C. 制造費用
D. 管理費用
(二)按提供核算指標的詳細程度劃分
在設置會計科目時,一方面要設置能據以提供總括信息資料的總賬科目;另一方面也要設置能據以反映詳細具體指標的明細科目。
1. 總賬科目
總賬科目即一級科目,也稱總分類會計科目,是對會計要素的具體內容進行總括分類的會計科目,是進行總分類核算的依據。為了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對信息質量的要求,總賬科目是由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統一規定的。
2. 明細科目
明細科目也稱為明細分類會計科目、細目,是在總賬科目的基礎上,對總賬科目所反映的經濟內容進行進一步詳細分類的會計科目,以提供更詳細、更具體的會計信息。例如,在“原材料”科目下,按材料類別開設“原料及主要材料”“輔助材料”“燃料”等二級科目。明細科目的設置,除了要符合財政部統一規定外,一般根據經營管理需要,由企業自行設置。對于明細科目較多的科目,可以在總賬科目和明細科目設置二級或多級科目。例如,在“原料及主要材料”二級明細科目下,再根據材料規格、型號等開設三級明細科目。明細科目又可分為二級明細科目(子目)、三級明細科目(細目)、四級明細科目等。
在實際工作中,并不是所有的總賬科目都需要開設二級和三級明細科目,根據會計信息使用者所需不同信息的詳細程度,有些只需要設置一級總賬科目,有些只需要設置一級總賬科目和二級明細科目,不需要設置三級科目等。
會計科目按其提供核算指標的詳細程度不同所做的分類如表2-2所示。
表2-2 會計科目按其提供核算指標的詳細程度不同所做的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