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五 會計的工作組織
一、會計法規體系
我國的會計法規體系具體包括四個層次:會計法律、會計行政法規、國家統一會計制度、地方性會計法規。
(一)會計法律
會計法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以下簡稱《會計法》)。《會計法》是會計工作的法律,它是調整我國經濟生活中會計關系的法律規范。《會計法》是會計法律制度中層次最高的法律規范,是制定其他會計法規的依據,也是指導會計工作的管理制度。2000年7月1日起開始施行新修訂的會計法。
(二)會計行政法規
會計行政法規是調整經濟生活中某些方面會計關系的法律規范。會計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并發布或者國務院有關部門擬訂經國務院批準發布,制定依據是《會計法》。例如,1992年11月30日財政部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2001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2013年1月1日實行的《小企業會計準則》,2017年財政部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等。
(三)國家統一會計制度
國家統一會計制度是指由主管全國會計工作的行政部門——財政部就會計工作中某些方面內容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國務院有關部門根據其職責制定的會計方面的規范性文件,如實施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具體辦法等,也屬于會計規章,但必須報財政部審核批準。會計規章依據會計法律和會計行政法規制定,如財政部發布的《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會計基礎工作規范》,財政部與國家檔案局聯合發布的《會計檔案管理辦法》等。
(四)地方性會計法規
地方性會計法規是指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在同憲法、會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準則制度不相抵觸的前提下,根據本地區情況制定發布的關于會計核算、會計監督、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以及會計工作管理的規范性文件,也是我國會計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遼寧省會計管理條例》《云南省會計條例》。
二、會計職業道德
會計職業道德是指在會計職業活動中應當遵循的、體現會計職業特征的、調整會計職業關系的職業行為準則和規范。其含義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會計職業道德是調整會計職業活動中各種利益關系的手段;會計職業道德具有相對穩定性;會計職業道德具有廣泛的社會性。
(一)會計職業道德構成要素
1. 會計職業理想
會計職業理想是會計人員的擇業目標,或維持生計,或發展個性,或承擔社會義務,或兼而有之。它是會計職業道德的靈魂。
2. 會計工作態度
會計工作的職業特征要求會計人員在從事會計活動時,既要認真負責、精益求精,又要積極主動、富有創造性。這是會計人員履行職責義務的基礎。
3. 會計職業責任
會計職業責任是會計人員擔任某項職務或從事某項工作后就應承擔(或被賦予)的相應義務。職責與職權相互關聯。會計職業責任是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核心,也是評價會計行為的主要標準。
4. 會計職業技能
會計職業技能包括完成會計工作所必要的知識及所需要的工作能力與經驗。它是會計人員圓滿完成會計工作的技術條件。
5. 會計工作紀律
保密性、廉正性(正直、誠實、廉潔)與超然性,既是維護和貫徹會計職業道德的保證,也是評價會計行為的一種標準。
6. 會計工作作風
會計工作作風是會計人員在長期工作實踐中形成的習慣力量,是職業道德在會計工作中的集中體現。在工作中嚴謹仔細,一絲不茍,勤儉理財,嚴格按會計規范辦事,自覺抵制不良因素的侵襲等,都是良好的會計工作作風。
(二)會計職業道德的內容
1. 愛崗敬業
要求會計人員熱愛會計工作,忠于職守,盡心盡力,盡職盡責。
2. 誠實守信
要求會計人員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執業謹慎,信譽至上,不為利益所誘惑,不弄虛作假,不泄露秘密。
3. 廉潔自律
要求會計人員公私分明、不貪不占、遵紀守法、清正廉潔。
4. 客觀公正
要求會計人員端正態度,依法辦事,實事求是,不偏不倚,保持應有的獨立性。
5. 堅持準則
要求會計人員熟悉國家法律、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始終堅持按法律、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要求進行會計核算,實施會計監督。
6. 提高技能
要求會計人員增強提高專業技能的自覺性和緊迫感,勤學苦練,刻苦鉆研,不斷進取,提高業務水平。
7. 參與管理
要求會計人員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努力鉆研相關業務,全面熟悉本單位經營活動和業務流程,主動提出合理化建議,協助領導決策,積極參與管理。
8. 強化服務
要求會計人員樹立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努力維護和提升會計職業的良好社會形象。
三、會計崗位設置、職責與業務流程
(一)企業會計崗位設置與職責分工
1. 一般企業會計崗位設置與職責
(1)會計主管:主要職責是制定企業內部會計制度及本單位會計事務辦理流程;組織籌措和節約使用資金;提出財務報告,分析財務狀況,匯報財務工作;編制財務預算,考核財務計劃執行情況,參與經營決策;組織會計人員業務培訓,考核調配會計及崗位設置。
(2)會計稽核:負責對本單位會計憑證、賬簿、報表及其他會計資料進行合法性、合理性、合規性審核,包括事前審核和事后審核。
(3)現金出納:按規定辦理貨幣資金支付手續,負責登記現金日記賬和銀行存款日記賬,負責保管庫存現金、有價證券,并保管部分印章。
(4)會計核算:包括對貨幣資金、采購與付款、銷售與收款、存貨核算、工資核算、固定資產核算、成本核算、投資核算、籌資與捐贈核算等經濟業務的會計核算。
(5)總賬報表:采用一定的會計核算程序,登記總分類賬和明細分類賬,編制財務報告并進行分析。
(6)檔案管理:按規定管理各種會計檔案。包括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其他會計資料及會計軟件文檔等,負責歸檔、裝訂、存放和保管等工作。
2. 小企業會計崗位設置與職責(或創業時期企業)
(1)會計主管:主要完成總賬崗、報表崗的相關工作。
(2)現金出納:除重點承擔出納崗位工作外,還應負責部分報表崗位工作,完成各種稅收和社會保險申報表的填寫與申報。
(3)會計審核:主要負責各種會計憑證的審核;負責會計檔案的整理與管理;負責財產清查、往來賬款管理等工作;負責調整期末賬項、整理賬簿資料。
(4)會計制單:主要承擔會計核算崗位中的會計確認和計量工作,同時負責投融資業務的經辦和報表崗位的部分業務工作。
(5)會計記賬:除承擔會計核算崗位中的各種明細賬的登記工作外,同時負責成本計算和部分報表崗位工作。
3. 會計電算化業務核算崗位設置
在會計電算化業務核算情況下,會計崗位設置簡化為:會計主管、會計審核、現金出納和會計核算4個崗位。
(二)企業會計崗位設置下的業務流程
企業會計崗位設置下的業務流程如下:
1. 建賬。
2. 審核原始憑證。
3. 填制記賬憑證。
4. 審核記賬憑證。
5. 登記日記賬。
6. 登記明細賬。
7. 登記總賬。
8. 期末對賬。
9. 編制會計報表。
10. 審核報表。
11. 檔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