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全球價值鏈與服務外包的發展

第一節 服務外包的歷史邏輯:國際分工的歷史演變與發展

一、國際分工形式的歷史演變

一般來說,國際分工指世界范圍內各國(地區)之間的勞動分工,是各國生產者通過世界市場形成的勞動聯系,是國際貿易和各國(地區)經濟聯系的基礎。它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分工從一國國內向國際延伸的結果,是生產社會化往國際化發展的趨勢。

按照各國分工后貿易商品相對屬性進行分類,國際分工可以從產業間分工、產品內分工和工序分工三個層次進行解構。

(一)產業間分工

產業間分工的邏輯起點是國家商品交換,是從國家的角度即宏觀角度來分析世界商品流量變化、結構模式和福利效應的,其機制具體到參與分工的實體上,應該是各個產業,或者說是各個部門。

表1-1比較了產業間分工和產業內分工內涵和外延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如表1-1所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世界貿易格局的基本狀況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垂直型分工,而這種貿易發生在產業之間,所以屬于典型的產業間分工。發達國家進口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初級產品,在國內進行生產加工,并將工業制成品出口到發展中國家。世界貿易的主要貿易形式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南北貿易”。

表1-1 產業間分工和產業內分工比較

資料來源:曾錚,王鵬.產品內分工理論的歷史沿承及其范式嬗變 [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7(1): 86-91.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第二次工業革命引起了國際分工的巨大變革。第一,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的比重上升。由于世界各國農業生產的比重長期下降,同時發達國家基本實現了農業的自給自足,使得傳統的工業國家生產并出口工業制成品和農業國家生產并出口初級產品,這種垂直分工模式被逐漸弱化。第二,產業內分工開始跨國進行。現代化運輸、信息等手段的發展為一國產業內的分工跨越國界形成國際化的產業內分工提供了必要條件。第三,發達國家之間的產業內貿易成為主流。世界市場不斷擴大,新產品不斷涌現,產品的種類大大豐富,發達國家之間制成品貿易構成了世界貿易的主體。同時,科技革命的發展也為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產業轉移提供了現實基礎。生產的標準化、柔性制造系統的出現和發展使得發展中國家承接發達國家的技術轉移提供了可能性。工廠的自動化技術不僅可以適用于發達國家的大型工業項目,還可以用于發展中國家的中小型企業的生產。實現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產業內的國際分工。第四,產業內分工成為主導的分工形式。科技的創新,伴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調整,新興產業和衰退產業之間的更替日趨頻繁,為產業內分工和貿易的發展提供了經濟基礎。

(二)產品內分工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隨著科技革命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國際貿易中中間產品的比重日趨增大,各國之間的貿易形式開始由產業間貿易和產業內貿易,轉向了產品內貿易。在國際經濟學領域,學者們開始使用產品內分工(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的概念來描述當代國際分工體系的特征HUMMELS D. Fragmentation: New Production Patterns in the Global Economy. Sven W. Arndt and Henryk Kierzkowski(eds)[J].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2: 43.

我們將產品內分工定義為特定產品生產過程中,不同國家專業化于產品生產價值鏈的不同環節(包括不同工序、不同區段、不同零部件)的生產。從某種意義來講,產品內分工實質是生產在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的區位選擇,形成以工序、區段、環節為對象的分工體系。它既可以通過跨國公司內部交易來實現,也可以通過市場行為,尋求境外非關聯企業來實現。產品內分工是國際分工的進一步深化,它可以表現為發達國家之間水平形的中間產品貿易,也可以表現為經濟發展水平有差異的國家之間垂直形的中間產品貿易。無論是橫向擴展方式還是縱向延伸方式,其表現形態主要有加工貿易、代工生產(OEM)、貼牌制造(ODM)、境外投資(FDI)、國際外包、國際戰略聯盟等等。

(三)工序分工

產品內分工這個概念本身存在內在缺陷。因為,在全球工序分工中,整個生產鏈條由多個環節分工協作來完成,而且有先后的時間順序,這個過程可以是連續或者非連續的,也會變得越來越長。整個生產鏈條的中間產品既可能是一個工序,也可能是一個產品。例如,生產一輛汽車,對于汽車生產過程而言,發動機是一道工序,但它也可以拿到市場上進行貿易,因為它也是一種產品。在這一概念的界定上,產品內分工理論存在模糊的因素,產生悖論的原因就在于產品和工序這兩個概念沒有區分得很清楚。這充分反映了產品內分工的界定存在模糊性,并未能將產品和工序這兩個概念區分開。產品分工的外延過于寬泛,它既可以是最終產品也可以是中間產品貿易。在產品內分工相關理論中,還有很多對這國際貿易新形式的概念定義,比如零散化生產(fragmentation production)、垂直專業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國際生產分割(international fragmentation of production)、國際生產非一體化(international di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全球生產分享(global production sharing)、國際外包(international outsourcing)、萬花筒式比較優勢(kaleidoscope comparative advantage)和價值鏈切片(slicing up the value chains),等等,但是這些定義都難以對分工及其貿易的現實特征進行刻畫。Grossman和Rossi-Hansberg(2006)用工序貿易(tasks trading)代替其他概念和范疇,以描述生產國際化的深入和工序作為中間產品在國家間展開的現實國際分工與貿易特征。

工序是指一個(或一組)工人在一個工作地對一個(或幾個)勞動對象連續進行生產活動的綜合,是組成生產過程的基本單位。各類工序組合形成最終產品,并生成了一條具有相連關系的鏈式生產組織形式,這種生產組織關系在空間上延伸便形成了產業鏈芮明杰,劉明宇,任江波.論產業鏈整合 [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這一產業鏈體現了某種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的時空分離,通過跨越不同國家(地區)的工序形成生產聯系,我們界定這種新型國際分工形式為工序分工(tasks specialization)。工序分工必須滿足三個基本條件:①產品的生產由一個或多個不同的生產工序構成;②生產分布在不同的國家或地區進行,生產工序跨越國界,實現國際分工;③至少有一個國家在工序生產過程中進口國外中間投入品,并且出口全部或部分最終產品或中間產品(Hummels et al., 2001)。

二、國際分工形式的比較

(一)產業間分工與產品內分工

產業間分工的理論主要是比較優勢理論,其可以適用于解釋產品內分工的現象。傳統國際分工的比較優勢來源于產業邊界,而新國際分工的比較優勢來源于價值鏈邊界田文.產品內貿易的定義、計量及比較分析 [J].財貿經濟,2005(5): 77-79.

表1-2通過對比,界定了以產業間分工標準和產品內分工標準之間的關系。如表1-2所示,產業間分工的貿易主體是最終產品,而產業內分工的貿易主體是作為下階段投入品的中間產品。產業內分工相較于產品間分工復雜,可以綜合運用競爭優勢理論、規模經濟理論、比較優勢理論、內部化理論、交易成本理論、信息經濟學理論等理論來解釋其產生的基礎。

表1-2 產業間分工與產品分工的比較

資料來源:曾錚,王鵬.產品內分工理論的歷史沿承及其范式嬗變 [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7(1): 86-91.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產品內分工標準是在世界中間產品貿易盛行的背景下,對產業間分工標準的理論替代。但是,同時它又和產業間分工互為補充,客觀反映了國際貿易體系中的不同類型的分工模式,二者之間具有互補和替代的關系。由此,產業間分工模式和產品內分工模式共同成為當代國際分工與貿易理論的基礎。

(二)產品內分工與工序分工

隨著第一次產業革命對于生產分工的進一步細化,產品內分工開始出現;在戰后第二次產業革命的推動下,出現了可分技術和新的生產方式。工序分工始于20世紀80年代,是交易成本下降的產物,與新興市場國的出現緊密相關,成為當前國際分工的主要形式。

表1-3具體比較了產品內分工和工序分工的概念范疇。產品內分工的主體性質為產品,主要是以實物形態的中間產品,不包括服務產品;此外在一定貿易統計標準下,還包括了一部分最終產品,以滿足消費為直接目的又具有中間產品性質。工序分工主體性質是生產環節或工序,其主體范圍是投入下一生產階段所用的中間產品,不包括任何進入直接消費領域的產品,包括實物形態又包括生產性服務產品。

表1-3 產品內分工與工序分工的比較

資料來源:曾錚,王鵬.產品內分工理論的歷史沿承及其范式嬗變 [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7(1): 86-91.

綜上,工序分工的概念與產品內分工的概念相比,將貿易主體界定為工序和環節,能更加準確地描述國際化生產的現實,比較符合國際貿易純理論的研究范式和基本內核,呈現出當代國際分工與貿易的新特征。有些學者從管理學的組織理論出發,提出以產業鏈分工角度來詮釋新的國際分工模式,由此,全球價值鏈概念的界定進一步深化了工序分工與貿易理論。

三、全球價值鏈分工與服務外包

(一)全球價值鏈分工與外包的產生

全球價值鏈主要描述了某種商品或服務,從生產到交貨、消費和服務的一系列過程。從組織規模看,全球價值鏈包括參與了某種產品或服務的生產性活動的全部主體;從地理分布來看,全球價值鏈必須具有全球性;從參與的主體看,有一體化企業、零售商、領導廠商、交鑰匙供應商和零部件供應商。全球價值鏈分工,實現了片段化生產(fragmented production),使得生產要素使用范圍進一步擴大,可貿易服務數量大大增加,開始出現了外包。發達國家利用國內制造業和服務業國際化的趨勢,大力發展外包產業,利用全球資源促進本國經濟發展。而發展中國家以承接國外的制造外包及服務外包為切入點,積極謀求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嵌入”地位,不斷調整經濟發展戰略JONES R, KIERZKOWSKI H. A framework for fragmentation [M]. In S. Arndt and H. Kierzkowski(ed.), Fragmentation: new production patterns in the world economy.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17-34.

由此,在世界范圍內生產產品呈現出三個基本特征:一是生產產品的工序數量增多,過程變得復雜;二是空間上跨越國界進行產品生產,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國家生產服務形成產品價值;三是至少一個國家將國外進口投入品運用到工序生產中,生產出的最終產品的一部分或者中間產品出口到其他國家HUMMELS D L, ISHII J, YI K M. The nature of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1, 54(1): 75-96.。其中,第一個特征反映了“外包革命”的生產技術方式,可以歸結為片段化生產(fragmented production),反映了現代產品生產中的工序分割屬性;第二個特征反映了“外包革命”的生產組織方式,從經濟學角度界定為離岸外包(offshoring),即借助外部市場來實現現代生產協作的一種組織方式;第三個特征反映了“外包革命”的分工貿易方式,從經濟學角度界定為工序貿易(tasks trading)或者中間品貿易(intermediate goods trade),即以工序、中間品為主的貿易形式體現了現代生產分工貿易的顯著特征。

1.生產技術方式:“片段化”生產

“外包革命”產品生產分工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以產品內分工模式,而以價值鏈切片(slicing the value chain)為基準的全球價值鏈分工是產品內分工最重要的現實形式KRUGMAN P. Growing world trad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J].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95(1): 327-362.。在全球生產網絡體系下,全球價值鏈被分為了三個大的環節:其一是技術環節,包括研究與開發、創意設計、生產及加工技術的提高和技術培訓等分環節;其二是生產環節,包括后勤采購、母板生產、系統生產、終端加工、測試、質量控制、包裝和庫存管理等分環節;其三是營銷環節,或者稱為市場環節,包括分銷物流、批發及零售、廣告及售后服務以及品牌管理等分環節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2002世界投資報告:跨國公司與出口競爭力 [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正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及生產“可分技術”的實現,全球價值鏈的三個大環節開始空間分離,甚至其小的分環節也一一隔離,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進行分割生產,從而確立“片段化”生產(fragmented production)成為“外包革命”的基本生產技術方式ARNDT S W, KIERZKOWSKI H. Introduction. In Arndt, Swen W. and Kierzkowski, Henryk(ed.), Fragmentation: New Production Pattern in the World Econom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3.

2.生產組織方式:離岸外包

“片段化”生產技術的成熟,使得跨國工序生產協調的成本大為降低。微觀企業為了尋求低成本的競爭優勢,集中公司的有限資源增強企業的核心業務和在市場競爭中的戰略地位以及提高產品綜合競爭優勢,將非核心工序委托給離境的子公司或者外國境內的其他公司進行生產,從而形成“離岸外包”這種基本的生產組織方式VINING A, GLOBERMAN 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outsourcing decision [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17(6): 645-654.。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全球信息技術外包(ITO)與業務流程外包(BPO)市場收入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5%左右。隨著跨國公司離岸外包活動的迅速發展,世界范圍內的生產組織開始扁平化(Flat-tened),各國的公司通過這個扁平的平臺,聯系在一起,“外包革命”成為推平世界的主要動力FRIEDMAN T L. The world is fla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M]. New York:Farrar, Straus& Giroux, 2005: 27-35.

3.分工貿易方式:工序貿易

隨著全球生產鏈條分割以及與之適應的跨國公司外包活動的出現和盛行,產品的生產活動將在不同所有權主體和跨界區位展開。這樣就必須有一種交易機制,將產品在世界范圍的生產聯結起來金芳.全球化經營與當代國際分工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2-65.。為了實現這樣的交易機制,跨國公司以市場交易、協議談判和內部交易等多種形式為基礎,通過企業內部市場和外部市場進行相應中間產品貿易,以有效整合全球價值鏈的各個環節。這種中間產品貿易形式和以往最終產品貿易最大的不同,是其貿易主體是產品生產中的工序半成品,一些經濟學家形象地把它稱之為工序貿易GROSSMAN G M, ROSSI-HANSBERG E. Trading tasks: a simple model of offshoring [N]. NBER working paper,2006b(8), No.12721.。工序貿易的發展成為21世紀“外包革命”中世界貿易的主要方式,由此,工序貿易代表了“外包革命”時代世界分工貿易方式的本質特征。

(二)服務外包與全球價值鏈地位攀升

服務外包作為一種新興的基于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業態,正在全球蓬勃發展,已成為服務全球化和服務貿易增長的主要動力,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深入參與國際分工,嵌入全球價值鏈,并實現工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途徑(王紅曉,2017)。

1.實現生產要素全球范圍的優化配置

服務外包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實現了在研發、設計、物流、金融、人力資源、信息等服務上生產和消費的分離,產生服務業要素的跨境流動,擴大了生產和消費的規模,打破了空間和地域的限制,使得區域、行業、市場之間相互滲透、融合和依存,提高了服務效率,豐富了服務業態,推動了各國參與服務全球化的進程。

2.加速全球價值鏈的重構和優化

服務外包構建了共享、共生、共贏、共創的產業生態鏈系統,發包企業成了全球服務網絡體系中的領導者,生態鏈上聚集了各國眾多的服務接包商。他們通過專業化的分工以及高中低端的定位,推動全球價值鏈的縱深發展以及全球市場的深度融合。

3.促進了發展中國家產業升級

服務外包通過發包方和接包方之間的長期、密切的合作,實現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生產要素的雙向流動。發展中國家利用發達國家的資源和創新要素,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不斷攀升全球價值鏈的高端,突破傳統升級路徑的束縛,實現跨越式發展。比如,印度、愛爾蘭大力發展軟件外包,打破了農業到工業再到服務業的傳統升級路徑,加快了經濟國際化、信息化和服務化的進程。

4.提高了全球化的創新效率

服務外包利用全球研發設計和創新資源,大大縮短了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周期。發達國家往往采用“眾包”方式,將研發設計外包給發展中國家,不僅節約了雇傭成本、防范了風險,而且能保持其全球領先地位,加快了創新速度。特別是,“眾包”推動“眾創”,公眾的參與度不斷提高,社會化創新體系的建立提升了創新效率。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浦区| 广饶县| 永昌县| 临潭县| 西城区| 罗山县| 康乐县| 合肥市| 金门县| 宁国市| 广灵县| 威宁| 太仓市| 和林格尔县| 普安县| 临泉县| 磐安县| 巫溪县| 太和县| 长海县| 洪洞县| 察隅县| 永寿县| 丰原市| 沙坪坝区| 嫩江县| 双辽市| 公主岭市| 新和县| 南通市| 阜阳市| 社会| 杭锦旗| 土默特左旗| 阿拉善盟| 木兰县| 宣恩县| 全椒县| 台北市| 萨迦县| 哈尔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