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趨勢
當前公共危機事件的趨勢呈現以下特點:
(一)存量多
公共危機事件存量如表1-2所示。
表1-2 公共危機事件存量

(二)增量大
在傳統的公共危機事件的存量仍然較大的時候,社會上又出現了新的增量。這種增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個是鄰避效應。“鄰避效應”一詞來自英文“not in my backyard”,指的是人們擔心某些項目對身體健康、環境質量和資產價值帶來負面影響,希望該項目“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這里主要涉及環境污染類與厭惡型兩大主要問題,前者如修建加油站、變電站、洗車場、PX(對二甲苯)化工項目,后者如修建醫院、火葬場、垃圾焚燒場。
第二個是涉眾型經濟犯罪。涉眾型經濟犯罪是指經濟犯罪案件中被侵害對象眾多,在一定地域或時空范圍內涉及面較廣的案件,較為常見的有集資詐騙案、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件、合同詐騙案件、非法經營案件以及特定職務犯罪案件等。所謂涉眾,是指涉及眾多的受害人,特別是涉及眾多不特定受害群體的經濟犯罪。目前涉眾型經濟犯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互聯網金融,特別是眾多的點對點網絡借貸(P2P)平臺崩潰。另一方面是非法民間借貸。
第三個是維權常態化。維權由過去的季度性變為現在的常態性。
(三)變量繁
這種變量,不論是從參與者來看,還是從輿論反應等方面來看,都較以往存在很大的不同。從參與者來看,現在的公共危機事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群體:直接利益關聯者、圍觀者和離場介入者,三種力量都在參與。直接利益關聯者就是公共危機事件的直接利益相關者;圍觀者就是站在旁邊“打醬油”“看熱鬧”的人;離場介入者就是公共危機事件發生時不在場,公共危機事件發生后也許在場,也許不在場,但會通過網絡發聲、越界聲援等手法,制造輿論風波,有的甚至受雇于某些群體,在網上興風作浪,從而使問題變得非常復雜。直接利益關聯者的主動、圍觀者的異動、離場介入者的互動,會使公共危機事件的管理非常被動。
從話語權來看,話語權也是一種權力。民眾從“不便說”到“方便說”,再到“隨便說”。在傳統媒體時代,民眾的傳播渠道狹窄有限,“一報打天下”;在門戶網站時代,民眾可以在社區論壇上發聲了,可以通過網絡爆料與網絡互動來牽引輿論的走向;在微博、微信、微視頻與抖音日興的今天,民眾手機在手可報道天下,民眾可以隨時、隨地、隨身用帶著體溫的手機,將看到的一切公之于天下,民眾通過手機賦權,打破了原有報道的模式,形成了輿論的彌散與極化效應。
維權手法可謂翻新成勢。現在小區業主怎么維權?他們的手段有哪些?我們可以發現,現在民眾維權的手法已經與以前完全不一樣了,呈現出從個體維權轉化為集體維權,從維護物權、產權到維護人權,從經濟的消費者到政治的行動者,從“法盲”轉變為“法通”。現在民眾維權的手段有以下六種。第一,訴苦與說官話,即一方面訴苦,另一方面說官話;第二,尋找政策法規之間的矛盾和空隙,找前面的文件和后面的文件的矛盾點;第三,檢舉舉報;第四,聯合文化精英;第五,利用媒體;第六,進入司法程序。
(四)當量強
這主要體現在波動性強,從單一領域到多元領域,從本地到外地,從國內到國際;暴力性猛,因個人不公引發的極端事件增多,群體性對抗程度增強;傳導性廣,公共危機事件最核心的變化是非政治問題的政治化傾向。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動向。公共危機事件處置不當,政府就會陷入“塔西佗陷阱”。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河南蘭考縣委民主生活會,談到“塔西佗陷阱”。如果群眾觀點丟掉了,群眾立場站歪了,群眾路線走偏了,群眾眼里就沒有你。古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提出了一個理論,說當公權力失去公信力時,政府無論發表什么言論、無論做什么事,社會都會給予負面評價,這就是“塔西佗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