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透:公共危機管理
- 周廷勇
- 3546字
- 2021-02-08 18:04:45
第一章 躲不起的危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周易·系辭下》
僅以2018年10月來看,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公共危機事件就有多起,有的簡直是令人發指的。例如,重慶市巴南區“10·26”幼兒園傷人事件、重慶市萬州區“10·28”公交車墜江事件,前后只隔了兩天,重慶就發生兩起突發公共危機事件。
這些看似無規則的小概率事件背后,其實都顯示了當代社會的時代特征——風險社會。
“風險社會”(risk society)是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Ulrich Beck)在1986年出版的《風險社會》一書中首次提出的概念。風險社會是現代社會發展的一個階段,在這個發展階段里,由于工業化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導致全球性風險開始出現,使人類日益“生活在文明的火山口上”,面臨著越來越多的風險景象。
文明帶來了繁榮,但人類卻因全球化、智能化而讓自己處于“文明的火山口”上!
文明帶來了進步,但進步也帶來了不確定的風險。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認為,風險社會實際上指的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全球化的發展,使現今社會產生了許多不同于傳統社會的風險和不確定因素,而這是現代化發展的一種結果。“我們所有的人都需要抵御風險的保障,但也需要面對風險并以一種積極的方式來對待風險的能力。”
正如美國當代政治學家薩繆爾·亨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在《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中所言:“現代性孕育著穩定,而現代化過程卻滋生著動亂。”
穩定與動亂,正如一枚硬幣的兩面,存在于當前的社會現實之中,造就了當前我們生存的困境:“躲不起的危機”。
《國家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設“十三五”規劃》涉及“十三五”時期面臨的形勢時,用了以下描述:
當前公共安全形勢嚴峻復雜,深入推進應急體系建設面臨風險隱患增多、諸多矛盾疊加的挑戰。
從突發事件發生態勢看,突發事件仍處于易發多發期。
從突發事件的復雜程度看,各種風險相互交織,呈現出自然和人為致災因素相互聯系、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因素相互作用、既有社會矛盾與新生社會矛盾相互交織等特點。在工業化、城鎮化、國際化、信息化推進過程中,突發事件的關聯性、衍生性、復合性和非常規性不斷增強,跨區域和國際化趨勢日益明顯,危害性越來越大;隨著網絡新媒體快速發展,突發事件網上網下呼應,信息快速傳播,加大了應急處置難度。同時,在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公眾對政府及時處置突發事件、保障公共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從我國應急體系發展現狀看,與嚴峻復雜的公共安全形勢還不相適應。
因此,無論從微觀個體敘事、中觀社會敘事還是宏觀政府敘事來看,危機總是繞不開、躲不起的。
公共危機來臨以后有三大難題:第一,幾乎來不及行動;第二,缺少信息或信息不明確,前期缺少信息,到中后期則信息不明確,信息相互矛盾,甚至謠言四起;第三,對生命和財產存在威脅,危機會帶來人、財、物以及公共信譽的損失。
我們先來看公共危機的分類。公共危機的分類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就會有不同的分類。
如從產生的動因來看,如圖1-1所示。縱軸一端為天災,另一端為人禍;橫軸一邊為內部,另一邊為外部,這樣一個縱軸和橫軸構成的坐標就區分了危機的類型。所有的危機都可以被分為內部的天災與人禍或者外部的天災與人禍。而耦合的就是一個橢圓,這是多種因素疊加而形成的復合型的危機。

圖1-1 從產生動因角度對公共危機分類
從發生的層次來看,公共危機有全球危機、國際危機、國家危機、地區危機、區域危機、組織危機、個人危機。
從發生的領域來看,公共危機有政治危機、經濟危機、社會危機、文化危機、自然危機。
從發生時主體的態度來看,公共危機有一致性危機,就是危機來臨,大家的利益是一致的,也有沖突性危機,就是危機來臨,大家的得益是分化的,甚至是沖突的。
從發生的方式來看,公共危機有滲透性危機、定期性危機、突發性危機。
從危機的后果來看,公共危機有有形損失危機、無形損失危機。
從突發事件的分類來看,公共危機可以分為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突發社會安全事件。
我們再來看公共危機的分級。
美國分五級:嚴重、很高、較高、警戒、低。
中國分四級:特別重大、重大、較大、一般。
從定量層面來看,特別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及以上死亡,或者100人及以上重傷,或者1億元及以上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其中最核心的指標就是死亡人數30人及以上。
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及以上、30人以下的死亡,或者50人及以上、100人以下的重傷,或者5000萬元及以上1億元以下的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及以上、10人以下的死亡,或者10人及以上、50人以下的重傷,或者1000萬元及以上5000萬元以下的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傷,或者1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從最核心的人員死亡指標來看,一般事故是死亡0~2人,較大事故是死亡3~9人,重大事故是死亡10~29人,特別重大事故是死亡30人及以上。
在公共危機事件發生后,在空間擴大、烈度增強、時間拉長、關注增多之時,就會形成點、線、面、體的災害鏈條。
點就是原生災害,以蔓延機理作用為主,由事件A到事件A1、事件A2。
線就是次生災害,以轉換機理作用為主,由事件A到事件B1、事件B2。
面就是衍生災害,以衍生機理作用為主,因為應對事件A不當,致使發生事件B。
體就是耦合災害,以耦合機理作用為主,事件B與事件A相互影響,致使出現事件C。
公共危機事件是會變異的、會轉換的、會衍生的、會耦合的,也就是筆者所說的“點、線、面、體”,不能就事論事,而是要知道危機是會惹是生非的!
那么如何應對危機呢?
公共危機管理專家要熟知套路、勇于創新。這個套路,就是要知道危機應對的階段。奧古斯丁的六階段模式、羅伯特·希斯的4R模式分別如圖1-2、圖1-3所示。

圖1-2 奧古斯丁的六階段模式

圖1-3 羅伯特·希斯的4R模式
在具體的實踐工作中,結合前面專家學者的理論,結合實際工作的體會,筆者將危機管理周期分為事前、事發、事中、事后四個周期:發現危機、孤立危機、處置危機、預防危機四個維度,如表1-1所示。
表1-1 危機管理維度

事前發現危機、事發孤立危機、事中處置危機、事后預防危機,本書第五章~第八章就是按照發現危機、孤立危機、處置危機、預防危機這四個階段來論述的,是本書的重中之重。本書第一章~第四章分別從躲不起的危機、惹不起的輿論、笑不起的官員、懂不起的理念來展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也正處在一個挑戰層出不窮、風險日益增多的時代……面對波譎云詭的國際形勢、復雜敏感的周邊環境、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必須始終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鵝”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風險的先手,也要有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風險的有準備之戰,也要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
鮑曼在《尋找政治》里面有這樣一句話:社會生活的安排越來越像一連串的臨時通知,風險和危機選擇不同的日子,敲開每一扇門,意外與明天究竟哪個會先來呢?
危機就是麻煩,當孩子不麻煩你的時候,他可能已經長大成人了;當父母不再麻煩你的時候,他們可能已經不在人世了;當朋友不麻煩你的時候,你可能已經沒有被麻煩的價值了……有時人生就是在麻煩與被麻煩中體現價值的。
危機管理也是一樣的,就是要面對一個又一個的麻煩,善于化危為安、轉危為機。
那么當前我們的安全形勢如何呢?喜中有憂,依然嚴峻。
在2019年1月17日至18日全國應急管理工作會議上,有一組數據: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和各方面共同努力下,2018年全國自然災害因災死亡、失蹤人口,倒塌房屋數量和直接經濟損失比近5年平均值分別下降60%、78%和34%;生產安全事故總量、較大事故、重特大事故與上年相比實現“三個下降”,其中重特大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分別下降24%和33.6%,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首次全年未發生死亡30人及以上的特大事故,有效維護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安全生產與應急管理工作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推動應急管理部的組建,在不同場合對安全生產工作發表重要講話,多次做出重要批示,深刻論述應急管理、安全生產紅線、安全發展戰略、安全生產責任制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對安全生產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為推進安全生產法治化指明了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決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這必須作為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必須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頻發勢頭,對易發重特大事故的行業領域采取風險分級管控、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性工作機制,推動安全生產關口前移,加強應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人命關天,安全生產責任重于泰山。誰違背了這條不可逾越的“紅線”,誰就應被嚴肅問責,不能有例外。領導干部就要敢于擔當,有居安思危、睡不著覺、半夜驚醒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