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關系與勞動法
- 劉曉紅 張彩娟 羅霞 劉成高主編
- 1659字
- 2021-02-08 17:58:00
第四節 勞務關系概述
勞務關系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平等主體,通過勞務合同建立的一種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其適用的法律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不適用于《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勞動法律體系。
一、勞務關系的概念
勞務關系(service relations),是指提供勞務的一方為需要的一方以勞動形式提供勞動活動,而需要方支付約定的報酬的社會關系。
勞務關系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進行規范和調整。建立和存在勞務關系的當事人之間是否簽訂書面勞務合同,由當事人雙方協商確定。該合同可以是書面形式,也可以是口頭形式和其他形式。勞務關系、勞務合同是一種顧名思義的通俗稱呼,在《合同法》中是沒有這類名詞的。屬于承包勞務情形的勞務合同,似可歸屬法定的“承攬合同”;屬于勞務人員輸出情形的勞務合同,似可歸屬法定的“租賃合同”。勞務合同與勞動合同不同,沒有固定的格式和必備的條款。其內容可依照《合同法》第十二條規定,由當事人根據具體情況自主隨機選擇條款,具體約定。
歸納起來講,勞務關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雙方當事人的地位平等,在人身上不具有隸屬關系;
(2)工作風險一般由提供勞務者自行承擔,但由雇工方提供工作環境和工作條件的和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3)基于民事法律規范成立,并受民事法律規范的調整和保護;
(4)主體具有不特定性,提供勞務方和用工方都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是其他組織。
二、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的區別
(一)勞動關系主體與勞務關系主體的區別
勞動關系中的一方應是符合法定條件的用人單位,另一方只能是自然人,而且必須是符合勞動年齡條件,且具有與履行勞動合同義務相適應的能力的自然人;勞務關系的主體類型較多,如可以是兩個用人單位,也可以是兩個自然人。法律法規對勞務關系主體的要求,不如對勞動關系主體要求的那么嚴格。
(二)當事人之間在隸屬關系方面的區別
處于勞動關系中的用人單位與當事人之間存在著隸屬關系是勞動關系的主要特征。隸屬關系的含義是指勞動者成為用人單位中的一員,即當事人成為該用人單位的職工或員工(以下統稱職工)。因為用人單位的職工與用人單位之間存在勞動關系這是不爭的事實。而勞務關系中,不存在一方當事人是另一方當事人的職工這種隸屬關系。如某一居民使用一名按小時計酬的家政服務員,家政服務員不可能是該戶居民家的職工,與該居民也不可能存在勞動關系。
(三)當事人之間在承擔義務方面的區別
勞動關系中的用人單位必須按照法律法規和地方規章等為職工承擔社會保險義務,且用人單位承擔其職工的社會保險義務是法律的確定性規范;而勞務關系中的一方當事人不存在必須承擔另一方當事人社會保險的義務。如居民不必為其雇用的家政服務員承擔繳納社會保險的義務。
(四)用人單位對當事人在管理方面的區別
用人單位具有對勞動者違章違紀進行處理的管理權,如對職工嚴重違反用人單位勞動紀律和規章制度、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等行為進行處理,有權依據其依法制定的規章制度解除當事人的勞動合同,或者對當事人給予警告、記過、記過失單、降職等處分;勞務關系中的一方對另一方的處理雖然也有不再使用的權利,或者要求當事人承擔一定的經濟責任,但不含當事人一方取消當事人另一方本單位職工“身份”這一形式,即不包括對其解除勞動合同或給予其他紀律處分形式。
勞動關系中的用人單位對勞動者具有行使工資、獎金等方面的分配權利。分配關系通常表現為勞動報酬范疇的工資和獎金,以及由此派生的社會保險關系等。用人單位向勞動者支付的工資應遵循按勞分配、同工同酬的原則,必須遵守當地有關最低工資標準的規定;而在勞務關系中的一方當事人向另一方支付的報酬由完全由雙方協商確定,當事人得到的是根據權利義務平等、公平等原則事先約定的報酬。
1995年,勞動部印發的《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指出:派出到合資、參股單位的職工如果與原單位仍保持著勞動關系,應當與原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原單位可就勞動合同的有關內容在與合資、參股單位訂立勞務合同時,明確職工的工資、保險、福利和休假等有關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