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關系與勞動法
- 劉曉紅 張彩娟 羅霞 劉成高主編
- 2121字
- 2021-02-08 17:57:58
前言
勞動關系與勞動法是一門實踐性強、適用范圍廣的課程。在人類勞動實踐過程中,不同國家受其自然條件、政治制度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影響,形成了勞動管理實踐的客觀差異性。因此,相應的,不同國家的勞動關系與勞動法律制度就有不同的基本特征。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了解和學習國外勞動關系的發展歷史與制度背景,對促進我國企業更好地適應國際競爭和實現跨國經營,持續改善國內企業勞動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992年,黨的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勞動人事領域需要進行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改革,其標志性事件就是我國于1994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簡稱《勞動法》,下同)。此后,我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勞動人事領域的法律法規。
隨著我國持續深化企業和事業單位勞動人事制度改革,以及民辦非企業單位和民間組織的快速發展,適用于《勞動法》的用人單位漸趨多樣化和復雜化,與之相適應的勞動關系呈現出形式多樣和紛繁復雜的特點。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從原有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由此形成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轉軌時期。在此時期,我國勞動關系的宏觀管理從過去以集體利益為基礎、行政控制為手段的利益一體型的勞動關系,逐漸轉變為以法律權利為基礎、市場調節為手段的利益協調型的勞動關系;我國勞動關系的用工方式從過去的單一固定工和人員身份管理,逐漸轉向“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及以崗位動態管理為主的新方式。
在經濟體制改革的轉軌時期,我國要建立與之相對應的勞動關系。這種勞動關系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主要有主體利益復雜化、運行市場化、利益協調化、地位均衡化和調整法治化等發展趨勢。
在經濟體制改革的轉軌時期,雖然我國在一定范圍、程度上會出現勞動關系緊張的情況,但是我國事實上沒有出現結構性、全局性和長期性的勞動關系沖突,這說明了我國政治制度的優勢和勞動領域改革的價值取向的正確性。我國勞動關系有以下兩個基本發展趨勢:
一是勞動關系類型從單一化轉向多元化和復雜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產資料的所有制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其中,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和外資經濟獲得了快速發展,計劃經濟體制下單一的公有制勞動關系發生了根本變化,我國勞動關系的類型從單一化逐步轉向多元化。今后,我國勞動關系不僅面臨越來越復雜的用人單位類型,而且在同一用人單位內部還可能存在全日制用工和非全日制用工、單位員工和勞務派遣員工。勞動者的價值追求與用人單位的目標既有一致性,也有明顯的差異性。還有一些勞動者會選擇獨立就業或項目就業的方式。總之,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關系,以及政府勞動行政部門的勞動監察將面臨更加多元化和復雜化的局面。這就要求樹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勞動關系理念,強調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的調控作用。
二是勞動領域的沖突從隱性化轉向顯性化。《勞動法》作為我國企業(含參照實施的事業單位)勞動領域的基本法律,對構建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勞動法律框架發揮了重要作用。整體來講,我國企業勞動關系市場化運行的制度基礎已經建立,已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簡稱《勞動合同法》,下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簡稱《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下同)等法律及配套制度。但是,勞動領域的細分子法和法律條文的可操作性仍然有待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法制體系建設滯后和社會契約基礎的缺失,同社會主義法治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由于行業差異和勞動者在勞動關系中事實上的弱勢地位,一些就業相對困難的勞動者在短期內迫于就業壓力而沒有將被侵權行為公開化。
黨的十八大實施全面依法治國以來,在勞動者維權意識進一步覺醒的情形下,過去勞動關系體制中的深層次矛盾、在企業和事業單位改革過程中產生的利益沖突和被侵權現象,以及因此所導致的我國勞動領域的沖突從隱性化狀態快速轉向顯性化。因此,我國需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勞動關系的法律法規,提高勞動關系的法治化水平;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需要進一步加強勞動法律意識,提高守法的自覺性和維護勞動過程的合法權益。
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對于培養管理人才而言,具有構建管理知識體系和提高適應未來職業需要的能力的雙重作用。在全面依法治國的社會環境中,法律知識對大學生來講是必不可少的,勞動法律法規知識則是管理類人才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大學生或研究生在校期間,比較系統地學習和掌握勞動關系與勞動法的基本內容,可以更好地做好職業規劃,主動適應未來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這對其獲得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書由西南民族大學劉曉紅、張彩娟、羅霞、劉成高等教師編寫完成。其中,第一章至第四章由劉曉紅教授執筆完成,第五章和第六章由羅霞副教授執筆完成,第七章至第十章由張彩娟博士執筆完成,全書由劉曉紅教授、劉成高教授統稿。本書獲得西南民族大學出版資助,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馮衛東社長、李特軍主任和金欣蕾編輯為此書出版付出了辛苦勞動,特致謝資助方和出版社。本書中引用和參考了國內外相關學者的觀點和資料,在此一并表示謝意。限于作者水平原因,書中難免有不足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劉曉紅
2019年10月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