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關系與勞動法
- 劉曉紅 張彩娟 羅霞 劉成高主編
- 1865字
- 2021-02-08 17:58:01
第三節 勞動關系的環境
勞動關系的環境,主要是指能夠對勞動關系系統產生影響的各種因素。從微觀上講,勞動關系貫穿于企業生產、經營、分配的各個環節;從宏觀上看,勞動關系是現代社會中最主要的一種社會經濟關系。
一、勞動關系影響模型
按照系統論的觀點,社會關系是一個由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各個子系統所組成的、要達到一定目標的開放系統。這個系統不僅要不斷地與外部環境進行交流,還要不斷地調整內部各個子系統之間的關系,以維持整個系統的穩定和正常運轉。
勞動關系是構成社會關系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因此,它同樣會受到社會關系外部因素的影響。此外,作為一個子系統,它還要與社會關系其他的子系統發生關系,受到社會關系內部因素的影響。因此,從系統的觀點出發,我們可以將勞動關系的環境劃分為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勞動關系的影響模型如圖2-1所示。

圖2-1 勞動關系的影響模型
影響勞動關系的外部環境因素主要包括一個國家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法律制度、經濟發展狀況、技術發展水平、社會文化及價值觀等因素。影響勞動關系的內部環境因素主要包括組織的發展戰略、組織結構、人員狀況、管理方式、規章制度、工會、非正式組織、組織文化及組織變革等。
二、影響勞動關系的外部環境
影響勞動關系的因素除了就業組織內部的因素之外,還有很多環境因素,這些因素被稱為勞動關系的外部環境。外部環境因素可歸納為五個方面:政策(politics)、經濟(economic)、社會(society)、技術(technology)和法律(legal)環境,外部環境因素分析模型方法簡稱為PESTL分析方法。PESTL分析法是外部環境分析的基本工具。它通過對五個方面的因素分析從總體上把握宏觀環境,評價這些因素對完成目標的影響。
(一)政策環境
政策環境指政府的各種政策方針,包括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關于就業的政策、教育和培訓的政策及其他政策;還包括政策對勞動關系的直接干預行動。
就業政策對于勞動力市場以及就業組織中的勞動關系的影響最直接,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通過宏觀經濟環境來影響各組織的勞動關系,教育和培訓政策對勞動關系具有更加長期的影響。
(二)經濟環境
經濟環境一般包括宏觀經濟狀況,如經濟增長速度和失業率;還包括更多的微觀經濟狀況,如在某一特定產品市場上雇主所要面對的市場競爭。
經濟環境能夠改變勞動關系主體雙方的力量對比:一方面,經濟環境可能來自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直接影響雙方的勞動力市場力量的消長;另一方面,經濟環境也可能來自廠商所要面對的要素市場。經濟環境,首先影響勞動者的工資福利水平、就業、工作轉換及工人運動和工會的發展,其次影響產品生產、工作崗位設計、工作程序等,最后可能間接影響勞動關系的整體狀況。
(三)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由各國、各地區甚至各工種的主流傳統習慣、價值觀、信仰等組成。它通過社會輿論和媒介對勞動者的擇業觀念、工作態度、勞動效益和處理勞動爭議的方式方法等產生內在的影響。
(四)技術環境
技術環境包括產品生產的工序和方式,以及采用這些工序和方式所必需的資本密度(人均資本投資量)、產品和工序是否容易受到新技術的影響、工作是否復雜和是否需要高水平的知識和技能。
(五)法律環境
法律環境是指規范勞動關系雙方行為的法律機制。法律是調整勞動關系的最基本形式。
總之,我們只有通過在特定的外部環境中研究勞動關系,才能夠獲得有實際意義的研究結果。五種外部環境相互聯系、影響,如技術環境會影響到經濟甚至社會環境,后者又會影響法律和政策環境。因此,在應用PESTL分析模型時,我們還需要深入分析五種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
三、沖突與合作的影響因素
一般地,我們可把影響勞動關系的合作與沖突的因素分為文化因素和非文化因素兩種類型。
(一)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包括勞動者找到工作時的價值觀和信仰,以及在工作期間對工作的態度和道德觀的變化。
沖突是否出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自身所處地位的感受及對自身可以接受的行為的理解。
(二)非文化因素
非文化因素包括以下內容:
(1)客觀的工作環境。工作性質和條件對勞動關系的沖突與合作產生很大影響。
(2)管理政策和實踐。若其是進步的,勞動者工作滿意度會提高。
(3)宏觀經濟環境和政府政策,如失業率和失業保險制度,對勞動關系的沖突與合作產生很重要的影響。
(三)沖突和合作的根源與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
任何文化的和非文化的因素都只能影響沖突和合作的程度與表現形式,而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勞動關系的本質屬性——沖突和合作的存在。其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人力資源策略的局限性。管理者采取了進步的人力資源管理策略,但其本身并不能消除沖突的根源。
第二,工會和集體談判制度既是問題的一部分,又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