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金融趨勢下消費者金融行為研究
- 尹麗 董昕
- 2991字
- 2021-02-08 18:21:17
三、關于普惠金融的定義與內涵![尹麗.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研究綜述[J].現代經濟信息,2015(21).](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990A1/17795062506795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953761-GGpwOH6uEQfOaE1mZ1I5CGaS6GMZXcPa-0-1f959b195cd4d5009f13b9ab0f0b09f8)
(一)相關概念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這一概念由聯合國2005年小額信貸年宣傳時提出。但普惠金融的思想并不新鮮,很多國家的社會團體、政府組織一直在探索為貧困群體、低收入群體提供金融服務的渠道,其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形態就是小額信貸(Micro-credit)和微型金融(Micro-finance)(李楊,2013),相關研究一脈相承。因此,在研究普惠金融之前有必要對金融排斥、小額信貸、微型金融等相關概念作出闡釋和梳理。
1.金融排斥(Financial Exclusion)
Leyshorn和Thrift(1993)最早基于地理排斥視角提出了金融排斥的概念,主要研究發達國家存在的金融排斥現象、本質、成因以及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具有代表性的有:“金融排斥是指由于沒有合適的獲取渠道,部分群體不能以合適的方式使用主流金融系統提供的金融服務”(Panigyrakis、Theodoridis、Veloutsou, 2002);Kempson和Whyley(2000)提出金融排斥包括地理排斥、評估排斥、條件排斥、價格排斥、營銷排斥以及自我排斥六個維度;“在金融體系中人們缺少分享金融服務的一種狀態,這包括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缺少足夠的途徑或方式接近金融機構,以及在利用金融產品或金融服務方面存在諸多困難和障礙”;而國內對金融排斥與金融包容性的研究始于2007年(王志軍、田霖等),之后何德旭、饒明(2008)進一步研究得出“正規金融機構對農村金融需求具有較強的金融排斥性是制約農村金融市場實現供求平衡的主要原因”。
2.小額信貸(Micro-credit)
現代小額信貸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的巴西、孟加拉國等地,并在20世紀80年代取得了突破,具體表現為:小額信貸機構打破了扶貧投融資的觀念,通過吸收存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利率、發放商業貸款和小額信用貸款,實現了自身的盈虧平衡,進而擺脫了政府補貼和捐贈的影響,走上獨立運作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目前國內外學者認同小額信貸是一種成功的扶貧模式,但對其概念尚未形成統一的界定。喬安娜·雷格伍德(2000)認為小額信貸是一種發展經濟的途徑,旨在使低收入群體受益;Morduch(1997)認為小額信貸是一種向貧困人群提供持續、無須抵押擔保、小額度的信貸方式;世界銀行的《小額金融信貸手冊》指出,小額信貸是意在向中低收入階層提供小額度的持續信貸服務活動;吳保國、李興平(2003)認為小額信貸是通過特定的機構為具有一定負債能力的中低層收入群體提供以幫助他們脫貧的金融服務;杜曉山(2005)提出小額信貸是一種在某個區域范圍內,按照某種特殊制度的安排向低收入群體提供資金及技術服務的一種特殊的信貸方式。
3.微型金融(Micro-finance)
較之小額信貸,微型金融的含義和范疇均更寬泛,是一種以小額信貸為主的金融形態,還包括存款、保險等其他金融服務。20世紀90年代由于單一的信貸已日漸滿足不了低收入群體的金融需要,微型金融便取代了小額信貸而受到關注,即進入微型金融階段。由此,包括正規金融機構和非正規金融機構在內的多樣化的金融機構開始積極地向貧困群體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具體包括儲蓄、信貸、保險和資金收付結算等。
4.普惠金融(Inclusive-finance)
普惠金融是對“小額信貸”“微型金融”概念的延伸和超越,以更加全面、更具包容性的視角將分散的金融機構和分散的金融產品進行融合。聯合國(2005)基于全球有超過10億人并未真正享受到便利的可持續性金融服務的事實認為小額信貸和微型金融仍不同程度地被邊緣化,提出普惠金融超越了零散金融服務機構的范疇。其目標是建立一個完善的金融體系,使針對窮人、帶有一定扶貧性質的金融服務不再被邊緣化。國內焦瑾璞(2006)提出“普惠金融體系”概念,認為“普惠制金融是能以商業可持續的方式,為包括弱勢經濟群體在內的全體社會成員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
(二)普惠金融發展的全球實踐與探索
1.國外普惠金融發展的實踐
發展中國家的普惠金融往往由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發起并主導,旨在讓那些被排斥在傳統金融體系之外的窮人和小微企業獲得更均等的金融服務,以幫助他們脫貧,在獲得一定成功的操作經驗后,再開始商業化、市場化運作。由于社會發展相對落后,發展中國家的普惠金融發展除了考慮增加經濟收入和促進國民就業,還力圖通過發展普惠金融來改善民生,實現提高婦女社會地位、改善貧困人群子女的營養狀況和提高其受教育程度等社會目標。代表性的實踐有孟加拉鄉村銀行、印度尼西亞人民銀行、玻利維亞陽光銀行、印度自助小組——銀行連接模式、柬埔寨ACLEDA銀行等契合當地國情的、具有可持續性的普惠金融發展模式。
較之發展中國家,擁有較為成熟金融市場的發達國家只是將微型金融、普惠金融視為擴大金融服務邊界的諸多工具之一,其主要宗旨是為那些因信用評級低無法獲得正規金融機構服務的少數人口提供金融服務。其有代表性的兩種普惠金融發展模式是社區銀行和P2P網絡借貸,前者以社區居民、中小企業和農戶為主要服務對象,憑借人緣、地緣優勢對客戶進行差異化定位,保證了不同人群的金融服務可獲得性;后者以發達的互聯網為平臺,憑借交易成本低、操作便捷、信息透明等優勢向更多的人提供金融支持。
2.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的實踐
宜信《2014中國普惠金融實踐報告》指出我國普惠金融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即公益性小額信貸階段、正規金融機構介入的發展性微型金融階段和綜合性、創新性普惠金融階段。
公益性小額信貸階段——始于20世紀90年代的小額信貸以農村貧困人口為服務對象,“通過提供小額信貸服務改善貧困農戶,特別是貧困婦女的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杜曉山,1993)。這一時期的公益性小額信貸是我國小額信貸的先行者,致力于減輕農村地區的貧困狀況,體現了普惠金融的基本理念,是扶貧方式和途徑的重大創新。其主要資金來源是個人或國際機構的捐助或軟貸款,多為小范圍試點,很難實現廣泛覆蓋。
正規金融機構介入的發展性微型金融階段——21世紀初,公益性小額信貸階段過渡到了發展性微型金融服務階段,后者不再局限于公益和扶貧,而是成了兼顧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促進就業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包括農村信用合作社、城市商業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開始全面介入小額信貸,使信貸資金供給得到極大的充實,不僅切實緩解了農民和城市下崗職工等低收入群體的資金困難,還有效促進了農村居民和城市失業人員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
綜合性、創新性普惠金融階段——自2005年“普惠金融”概念提出開始,隨著我國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等小額信貸組織和機構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商業銀行亦專設小微企業金融業務部門,加之民營資本進入金融市場的條件日趨成熟,我國正式進入綜合性普惠金融階段。這一階段的普惠金融不僅提供慈善性小額信貸服務,還提供包括支付、匯款、保險、典當等一攬子金融服務,其普惠性、包容性日益顯著。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出現,其使普惠金融獲得了爆發式增長。基于長尾理論,互聯網平臺能有效實現“聚沙成塔”、能有效整合過去被認為是邊緣化的市場或客戶,這與普惠金融的性質及其發展訴求都是十分契合的。因此,創新性的互聯網普惠金融降低了交易成本、緩解了信息不對稱問題,使更多的人獲得金融服務、更多的借貸交易得以發生,使過去的“邊緣市場”——即不能從傳統正規金融渠道獲得借貸資金的低收入群體獲得了信貸機會。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和銀保監會的有關數據,截至2019年6月末,全國鄉鎮銀行業金融機構覆蓋率和行政區基層金融覆蓋率分別為95.65%和99.2%。全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和涉農貸款余額分別達到35.63萬億元和34.24萬億元。目前全國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已經收錄了9.9億自然人、2757.5萬戶企業和其他組織的相關信息,銀稅互動、銀商合作、信易貸等小微企業信息共享與融資對接機制正在深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