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新中國統計制度變遷
  • 郭建軍 馬丹 黎春 董春 張紅歷編著
  • 2583字
  • 2021-02-08 17:58:56

第五節 交通郵電統計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一、交通郵電統計制度的建立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經濟建設逐漸步入大規模實施階段。為反映交通道路、通信郵電等的運行情況,我國逐步建立了運輸郵電統計部門并開展運輸郵電統計工作。我國交通郵電統計制度主要是基于鐵路、公路、水運、民航、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的交通運輸統計及郵電通信統計。新中國成立初期,客貨運輸均以鐵路為主。鐵道部首先建立了鐵路系統的統計報表制度,包括線路、運輸效率、客貨運輸量、勞動工資、財務成本等方面的統計報表制度,以及其他鐵路業務統計。

1950年3月,交通部公路總局主持開展了全國公路運輸基本情況調查。此次調查以制發調查表和實際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即從工程、運輸、機務、路政、人事、財務等方面的基本情況出發,制發了共56種調查表,并根據實際調查結果,在9月整理調查資料,編制成各項統計報表;11月,便將所有統計資料分類歸納,編制成了《1950年公路調查資料》。這次調查是對當時公路現狀的一個摸底,為以后加強公路建設提供了基礎性資料。

1951年,交通運輸部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交通統計會議,就公路、海運、海港、內河等統計報表制度的建立問題展開討論和研究。同年,郵電部也針對郵電業發展情況建立了相應的業務統計制度。

1952年,國家統計局正式設立了交通統計機構,以加強運輸郵電統計工作的管理,為建立計劃經濟體制提供基礎性資料,并為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制訂提供依據。此后,國家統計局和各業務主管部門為完善運輸郵電統計制度,對一些基層企業進行調查,以便收集更加全面的統計資料。同時,各大統計單位及部門陸續配備了交通郵電統計的專業工作人員。

二、交通郵電統計調查制度的發展

盡管國家統計局與各業務主管部門均建立了相關的交通郵電的統計部門,但地方的交通郵電統計力量還比較薄弱,統計標準還不統一。為了改善這一情況,1954年10月,國家統計局和交通部聯合召開了全國公路、內河運輸統計專業會議,研究并解決了運輸統計中的幾個問題:為便于和生產量對口,制定了運輸量按運輸工具的經營管理系統統計,貨物運輸量按實際重量統計等規定;為避免虛夸,廢除計費噸、尺碼噸等計算方法,統一以重量噸為計量標準,并布置了對私營運輸工具和運輸量的估算工作任務。同年,國家統計局頒發了《鐵路供應地方統計資料辦法》,規定各鐵路局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統計局報送統計資料。

此后,國家統計局和交通部共同修訂了定期報表制度,逐步把統計范圍由交通部門所屬的運輸企業,擴大到私營運輸業、群眾運輸事業、交通部門以外的運輸組織以及機關車輛等。1956年3月,國家統計局頒布了私營運輸業改造進度快速報告制度,與交通部聯合布置各地區整理和估算歷年私營運輸業統計資料的任務,通過查閱歷史檔案、文獻和圖書資料等方法拾遺補闕,整理出了新中國成立以前的最全面的運輸郵電統計資料。另外,統計范圍的擴大使統計報送工作的任務有所加大,統計部門和交通主管部門為保證及時了解統計工作情況,掌握統計資料,在地方交通統計中實行了資料報送的雙軌制。

為了便于對運輸設備進行全面管理和考核,針對貨物運輸分類不統一,不便進行交通運輸統計及統計匯總和對比等問題,國家統計局于1957年制定了有18大類分組的貨物運輸統計品名分類表。同年,國家統計局在北京、天津、上海、廣東、四川、山西、黑龍江、內蒙古、遼寧、吉林、湖北、陜西、甘肅十三個地區進行了機關、企業載貨汽車的抽樣調查試點。

為節省人力,我國自1958年起廢除了地方交通統計數據報送的雙軌制,改由業務主管部門收集地方交通統計資料統一報送。國家統計局也取消了地方交通統計資料月度匯總,主要工作轉向歷史性資料綜合統計和調查分析。

1958年,國家統計局還對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運輸合作社收益分配進行了典型調查,之后與鐵道部聯合布置了地方鐵路建設和設備調查的任務,收集整理了地方鐵路基本情況統計資料。1958年年末,國家計委和國家統計局對農村及城市畜力車、人力車和木帆船實有數量進行了快速調查以摸清民間運輸工具的使用情況。1959年,國家統計局對農村人民公社辦運輸以及北京、天津、廣州、上海、武漢、哈爾濱、西安、沈陽、重慶9大城市的機關企業自有載貨汽車運用情況進行了典型調查。在技術革新與革命群眾運動影響下,國家統計局于1960年進行了運輸、裝卸的機械化、半機械化調查。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國家統計局對北京、天津、上海等8個城市的冶金、機械、建筑部門的自有運輸工具進行了調查,并編制了《關于統一管理,集中使用機關、企業單位載貨汽車》的調查報告,以反映車輛使用量。

1961年,國家計委、國家統計局和交通部聯合頒發了《關于劃分水運、公路貨物運輸量計劃、統計范圍的規定》,在原貨物品名分類的基礎上進行了修訂,對運輸量的計劃、統計范圍、口徑及其與裝卸量的區分,做了明確的規定,制訂了按農、輕、重分組的24大類的貨物運輸統計分類。為了加強對機關、企業車輛的計劃管理,同年,國家計委、國家統計局及交通部聯合頒布了《關于建立機關、企業自有載貨汽車貨物運輸計劃、統計的幾項規定》,其中包括對擁有載貨汽車10輛以上的機關及企業建立計劃和定期統計報告制度。此后,國家統計局制定了一套非交通系統的運輸統計制度,編制了統一使用的報表說明書,把各部門的自有運輸工具及城市和農村人民公社的專業運輸隊納入運輸統計制度。

1963年,國家統計局調查了21個地區的80個重點產糧縣的交通運輸基本情況,發現存在交通線路數量少、質量差、現代化交通工具缺乏和縣內缺乏合理統一的服務管理體系等情況,總結了當時我國交通運輸普遍存在的問題。

自1962年起,經過整理加工交通系統內外的運輸路線和運輸工具等資料,國家統計局逐年編寫了交通運輸綜合統計年報資料匯編,并補充完善了1958—1962年的歷史統計資料,改善了交通運輸統計缺乏全面性的狀況。同時,交通部對公路運輸、水上運輸統計指標及其計算方法又加以具體化。

“文化大革命”期間,各項統計工作遭到嚴重沖擊與破壞,只有少量統計指標被保留。為了解當時交通運輸部門的生產情況,國家計委統計組曾組織調查組到上海、杭州、柳州、青島等地進行調查研究。直到1970年,各部門統計工作才逐漸得到恢復。為支援農業發展,國家統計部門于1972年對北京、山西、河南、內蒙古、四川、遼寧、黑龍江、山東、陜西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60個大、中城市,展開了大牲畜和畜力車數量的快速調查,并對城市牲畜使用及機動車等運輸工具替代情況進行計算與計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宁市| 辽源市| 宣化县| 华蓥市| 阜平县| 沂南县| 上饶市| 汝城县| 炎陵县| 奉贤区| 兰坪| 客服| 同心县| 惠水县| 方城县| 富蕴县| 通海县| 将乐县| 吴江市| 澄江县| 公主岭市| 翁源县| 太仆寺旗| 饶平县| 岳普湖县| 大城县| 微山县| 息烽县| 双鸭山市| 北海市| 二连浩特市| 福贡县| 开封市| 内江市| 东乌| 绥滨县| 晴隆县| 泸水县| 洛阳市| 巴彦淖尔市| 安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