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商業統計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一、商業統計制度的建立

新中國成立后,在新民主主義公營商業的基礎上,形成了以公有制為基礎,以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為出發點與落腳點,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商業。當時中國市場主要存在著國營商業、合作社商業、民族資本主義商業、個體商業及國家資本主義商業五種經濟成分。

在各種經濟成分并存的形勢下,為加強對貿易工作的統一領導,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貿易部設立。1950年3月,相繼公布了《關于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和《關于統一全國國營貿易實施辦法的決定》,規定由中央貿易部統一領導指揮各地國營貿易機關的業務范圍,并明確提出統一全國財政收支、統一全國物資調度、統一全國現金管理等要求。隨后,各大行政區也陸續設立了貿易部,為實現各級政府領導商業工作的有序進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了商業廳,各專區和縣(市)設立了商業科(局)或工商科(局)等職能部門,形成了高度集中統一的全國性的商業管理機構體系。同年,中華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及各級合作社成立,合作社商業在全國范圍內已形成強大且獨立的系統。

在這樣的背景下,1950年3月,中央貿易部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第一個商業統計制度,即《關于國營貿易公司幾種主要統計報表辦法的決定》,要求對糧食、棉紗、棉花、棉布、煤炭、食鹽等關系國民經濟和人民基本生活商品執行統計電訊月報、旬報制度。自此,商業統計工作拉開了序幕。

二、商業統計制度的發展

(一)國民經濟恢復時期

1950年3月,中央貿易部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第一個商業統計制度。同年12月,全國貿易計劃工作會議中制定《貿易部1951年編訂國營貿易計劃暫行辦法》,規定國營貿易計劃暫定為9種,即商品流轉計劃、國營商業網發展計劃、運輸計劃、商品流轉費計劃、勞動工資計劃、生產企業計劃、基本工程建設計劃、財務計劃、進出口貿易計劃。同時,在會議上規定了統計報表的統計報告系統,作出加強全國商業統計工作的決定。按照各業務部門需求,中財委會同貿易部共同制定了《國營貿易企業定期統計報表制度》,報表分為五類:商品流通、商業網、商品流轉、運輸、人事(包括勞動工資)。其中商品流轉報表有電訊月報、電訊日報、表式月報、表式季報或半年報。

1951年10月,中央貿易部在第二屆貿易統計會議上決定對全國大、中城市的私營商業進行重點統計。同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作社聯合總社成立后,制定了全國合作社統計暫行辦法,并于1951年正式頒發了《全國供銷、消費合作社統計報表制度》,規定商品流轉中基層合作社銷售額和農副產品收購額為電訊月報,其余指標為表式月報或者季報。

1952年年底,國家統計局制發了包括戶數、從業人員數、職工人數、資本額和銷售額等指標在內的《1952年私營商業統計年報》。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發布《關于調整中央人民政府機構的決議》,先后成立糧食部、商業部、對外貿易部、農業部、林業部、輕工業部、鐵道部、出版總社、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等部門,國家統計局與這些新成立的部門聯合制定各部門的商業企業統計報表制度,報表的內容也有較大的改變。

隨著高度集中統一的國營商業管理體制下對外貿易和國營商業的全面建立與發展,商業經濟基本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包括各種門類的國營商業系統,全國的商業統計工作制度初步建立,對指導平抑物價,打擊“投機倒把”活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二)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

從1953年起,我國正式進入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即社會主義改造和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在這一時期,我國商業統計制度得到了良好的發展,建立了國營及供銷合作社商業統計制度和私營工商業統計制度。國家對商業體制進行深入改革,并對自營商業和合作社商業的機構和經營范圍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進行調整與改組。

1953年1月,國家統計局發布《關于充實統計機構、加強統計工作的決定》。4月,在召開的第一屆全國商業統計工作會議上,商業部以“切合需要,實際可行,認真貫徹,穩步提高”為商業統計建設的指導思想,修訂了商業統計制度。1953年年末,國營商業和合作社商業在商品批發總額中已占到70%左右。為了統一國內貿易的商品分類、名稱、范圍、編號和商品計量單位,1954年,國家統計局借鑒蘇聯有關商品目錄的分類原則,與有關部門共同編制了《國內貿易統一商品目錄》,根據商品的經濟用途和來源分為五編、8類、526組、13829種商品,并在全國范圍內統一使用。從1955年起,國營商業和供銷合作社根據此目錄制定了各自的商品目錄。1956年提出了《國營商業及供銷合作社定期統計報表數字訂正辦法》,統一和簡化了統計報表數字的訂正和查詢手續,克服和防止數字混亂現象。到1957年12月,農村私商的改造使中國供銷合作社取得快速發展,并與國營商業同時成為國內兩大商業系統。

另外,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正處于進行中。1953年,中共中央決定加強對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工作,國家統計局與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于4月聯合頒發《私營商業及飲食業定期統計報表暫行辦法》,9月在《關于私營工商業統計歷史資料整理問題》中提出私營工業、私營商業作為整理方案的參考指標。10月頒布了《全社會商品流轉公私比重值計算方案(修正草案)》,規定對計算商品收購的公私比重暫時不作要求,而決定計算全社會商品市場銷售額、市場批發額公私比重,國營、合作社、私營3個商業主要商品市場銷售數量,市場批發數量及零售數量公私比重。1954年1月3日,國家統計局頒發《物資供應定期統計報表制度》,并于1954年1月1日起執行。該項制度包括7張表,其中銷售系統2張、供應系統5張。1954年6月16日國家統計局提出《關于商品流轉公私比重的計算問題》,并就商品流轉公私比重的計算目的與計算范圍、國營與合作社商業的銷售額內容、代銷商品計算方法及坐商外銷等問題向國家計委副主席李富春、賈拓夫發出急電請求作出請示。

為保證社會主義商業經濟成分不斷增長,1954年中共中央頒布《加強市場管理與改造私營商業的指示》,并提出改造私營商業的原則。隨著經濟政策及路線的調整,私營商業的統計工作更加繁重,統計制度也不斷進行補充與完善。自1954年起,按照規定各級部門必須每年布置私營商業統計年報,并對大中城市等重點城市逐步展開私營商業定期統計月報表的實施工作。1955年,在全國私營商業、飲食業普查的基礎上,國家統計局制發了“私營商業變動和改造情況定期統計報表”。此外,建立了公私合營商業及合作商店、合作小組的戶數、從業人員、銷售額、批發額、零售額統計制度,并于1956年對1950—1955年資本主義商業、服務業和飲食業的盈余分配、利潤率、資本主義所得累計額等情況展開調查,為政府及有關部門提供政策制定依據及執行資料。1956年年底,我國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原有的5種經濟成分中資本主義商業被擠出,形成了以國營商業和供銷合作社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統一市場。

(三)“大躍進”和調整時期

1958年,我國正式進入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商業統計工作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商業機構上下不對口、地區間不一致,以及1958年以前商業統計報表制度還不完善的情況,對此,國家統計局先后對國營及合作社商業統計報表制度進行了改革和修訂。主要有兩項內容:

(1)將國營商業及合作社商業統計報表的制定辦法由各部門分別制定改為“統一制定,聯合頒發”及“統一要求,分別制定,聯合頒發”。1958年以前,各國營商業部門及供銷合作社的統計報表制度是由國家統計局會同各商業部門分別制定的,這樣容易造成部門間要求的不同而統計報表內容不能銜接一致的問題,從而影響到各部門統計資料的綜合匯總,對統計工作帶來不利。改革后,報表由國家統計局與各商業部門統一制定,共同執行。此項統計規定在1965年時又改為“統一要求,分別制定,聯合頒發”,即由國家統計局提出對各部門的包括指標體系、指標解釋、商品目錄、報表報送時間和方法等方面的共同要求,制定由各商業部門共同執行的商業統計報表,各商業統計部門可在統一要求之上添加本部門的要求,提出各部門具體執行的統計報表,再分別與國家統計局共同制定,聯合頒發。

(2)對國營商業和合作社商業商品流轉統計的指標體系進行改革。以1958年為界線,之前國營商業和合作社商業商品流轉統計報表是從一個部門出發,設置一個商業部門或專業公司系統作為一個統計總體。改革后則變為以國營商業和合作社商業為一個統計總體,“國內純銷售”“國內純購進”作為基礎的商品流轉統計指標體系。經過以上改革措施,保證了政府部門與各商業部門的統計工作的協調一致,不僅滿足了多方不同的要求,而且解決了過去統計報表內容未能銜接一致的問題,避免了由于商業管理體制及機構頻繁調整、合并或分設而導致統計資料不可比的問題,并對資料的綜合應用及統計工作的開展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在1958年5月召開的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制定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在此背景下,全國迅速掀起“大躍進”的浪潮,隨后產生的人民公社化大搞“共產風”,在過分強調精簡規章制度的改革中,原有商業組織機構與商業企業層層下放,實行分級管理,管理權限與制度發生變更,撤銷公司,政企合一,精簡并合并商業行政部門。在這種商業體制改革下,商業經濟嚴重脫離正軌,造成現有的商業統計工作中合理的規章制度遭到破壞甚至廢除,出現了隨意“以購代銷”“以批代零”以及“以估計代替統計”等不按規矩及制度辦事的現象,一度使統計工作陷入困境,統計工作質量存疑。

為解決統計工作中的重大問題,1959年,中共中央批復了商業部黨組《關于加強統計工作的報告》,提出必須對商業統計工作進行整頓。1960年1月,國務院組織商業部等有關部門同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等城市展開商品全面調查,在調查匯總結果的基礎上,編印了全國性的《商品目錄(草案)》,將商品種類進行補充,并細化分類,系統完整地反映了當時商品生產與經營以及人民消費情況。在中共八屆九中全會上,宣布自1961年起,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并頒布《關于改進商業工作的若干規定(試行草案)》(即“商業四十條”),從各方面明確了對商業工作的規定。196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加強統計工作的決定》。1963年,中共中央頒發了《統計工作試行條例》,商業部頒布了《商業系統統計工作試行條例實施細則》,使商業統計工作有計劃、按規定進行。1964年,因統計報表管理制度不夠完善,頻繁發生商業統計報表數量多、內容煩瑣等情況,經充分調查及各級清理,大大精簡了統計報表,使統計工作和統計方法都得到了改進。1965年,“大躍進”后我國的經濟得到全面調整,統計業務工作也逐漸恢復和發展,統計機構及人員得到了充實,統計制度及紀律也得到加強,統計工作質量及效率逐步提升,國家統計局在月后八日可獲取各項統計結果,包括全國國營商業、社會商品零售額及供銷合作社的商業“購、銷、存”等統計資料。

(四)“文化大革命”時期

商業統計制度在調整時期取得了較好成績之后,中國很快又進入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時期。初期,全國處于“打倒一切,全面內戰”的混亂局面,商業經營及管理系統幾乎癱瘓,國民經濟嚴重失調,各種規章制度遭到嚴重破壞,商業統計工作被迫中斷。1967年,國家統計局和各商業部門對商業統計報表制度進行了精簡。1969年至1970年下半年,國家機關對各部門實行大精簡、大合并,其中大批統計工作人員離職,管理權限下放,商業制度遭到更加嚴重的限制。1970年12月,國家計委頒布了《國民經濟基本統計報表制度》,其中規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填報社會商品零售額統計報表,國營商業各部門也先后恢復了本部門的商品流轉統計報表。1972年,商業部陸續增加人員,逐漸恢復統計工作,各地統計工作情況也有所好轉。1973年,國家計委在制發國民經濟統計年報時又規定了社會商品購買力和主要商品產銷平衡統計。全國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以后,國家重點生產建設逐漸正常運行,各項管理體制也重新進行了調整,商業統計工作得以迅速的恢復和發展起來。到1979年,“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壞而停止執行的各種商業統計報表制度得以全部恢復,商業統計數字質量也有所提高。

三、商業統計調查方法

新中國成立后,源于國家統計局的統一領導,組織各商業部門、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其他有關部門分工負責,商業統計工作得以逐步開展,形成了以全面統計報表為主,結合普查等多種調查方法的商業統計調查制度。

商業定期統計報表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由基層企業填報,縣以上各級主管部門負責逐級匯總,并上報主管部門,同時報送同級政府統計部門;另一類由政府統計部門根據各有關部門的調查統計資料,結合典型調查資料進行加工、整理,綜合計算填報。具體來說,商品流轉統計、社會購買力統計、消費平衡統計及社會商業機構和人員統計等各項商業統計的內容,基本上都是由國家統計局或國家統計局與有關部門聯合制發定期統計報表進行調查統計的,而社會商品購買力統計年報和主要消費品的生產、消費平衡統計年報則屬于第二類報表。

1955年,我國基本完成了對私營批發商的改造,同時將私營零售商大部分歸入國家資本主義商業。由于私營商業的復雜情況,導致所獲取的各類資料缺乏全面性、準確性。在此形勢下,為保證國家商業經濟得到進一步有計劃的發展,分別對私營商業和飲食業等展開普查工作。1955年7月12~21日,國家統計局、商業部、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財政部稅務總局在北京聯合召開全國私營商業及飲食業普查工作會議。會議內容是討論與修改普查方案并布置工作,并就普查的范圍和內容、組織領導等問題作了研究和討論。7月,國家統計局頒布了《1955年全國私營商業及飲食業普查方案》,規定了普查主要事項。8月31日,正式展開調查工作。此次調查在全國私人投資設立的飲食業、商業和公私合營范圍內,以企業戶數、從業人員及其雇傭職工人數、資金額為普查內容,以及對綜合資料國內商業部分按批發商與零售商,各種行業,銷售額及代銷額,行商、座商與攤販,雇傭職工人數,城鎮與鄉村進行分組。普查中,有填報能力的業戶由業戶自己填報調查表,對于小縣城無填報能力的業戶由調查員訪問調查并登記在冊,之后建立調查站進行集體登記,或者對各個行業采用典型調查估計推算等方法統計較全面的數字。

1959年,由國家統計局、商業部、衛生部等組織實施了第一次全國商業部門庫存普查。此次普查對象包括國營商業、公私合營商業、合作商店、合作小組、私營商業等全部商業機構。此次普查內容包括全部商業機構的商品庫存總值和26類商品的銷售類值,國營及公私合營商業主要商品(586種)庫存數量,國營商業加工廠庫存的商品總值和586種商品數量。普查方對國營商業部門所屬機構的庫存數進行了徹底清查、盤點、核實,對合作小組、合作商店、私營商業的庫存總值采用典型調查推算方法。通過此次普查,政府較為清晰地掌握了商業部門的庫存商品數量及其在城鄉之間、批發和零售的分布情況,為政府決策提供了依據。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山| 晴隆县| 新巴尔虎左旗| 格尔木市| 伊金霍洛旗| 开封市| 成都市| 永年县| 辽阳市| 定日县| 望都县| 定远县| 定边县| 治多县| 亚东县| 社旗县| 东宁县| 屯门区| 华池县| 高要市| 池州市| 青浦区| 安塞县| 永州市| 新巴尔虎左旗| 安图县| 玉田县| 德阳市| 黔江区| 阿荣旗| 卓尼县| 黑龙江省| 红河县| 集安市| 通海县| 安西县| 交口县| 栖霞市| 泌阳县| 巴中市| 桓仁|